羽纱:古人用鸟羽做雨衣?故宫的学者在研究,故宫的宣教却在犯错…

一周掀了两张桌,不愧是喷狐!

今天我们聊聊对于文物的认知与更新,因为这次对象是某音上蓝V认证为故宫宣教部的账号。

话说前几天我在某音撸猫的时候刷到了一个视频“古人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就是介绍清宫旧藏的红羽纱雨衣。这件雨衣色彩鲜亮而不俗,廓形周正而不呆,加上“雨衣”这一罕见的属性,基本是让人见之难忘的。

△ 某音视频截屏

△ 大红水波纹羽纱单雨衣,故宫旧藏

衣服可以作为雨衣,大抵是因为材质可以防水的缘故。所以视频里是这么解释的:

△ 某音视频截屏

很显然,这里把“羽纱”解释为羽毛制成的面料,并且以鸟类羽毛所具有的的特性去解释羽纱的防水原理。

在诸多织物名字里“羽纱”不是最罕见的那个,因为它在《红楼梦》中便有出现:

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我们之前在《外国的月亮以前就很圆?谈谈《红楼梦》中的进口面料》里已经解释过羽纱并非鸟羽为原料制作的,而是羊毛做的。而它的防水原理当然也不是因为羽毛的特性,而是面料经过轧光工序的原因。包括它表面所具有的水波纹,也不是视频里讲的“织造技艺”,也是轧光产生的。

△ 雨衣表面的水波纹

在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相对应的文物说明页面虽然没有点出材质,但也说明了“轧光”:

织造后经轧光,织物表面显现碾轧的水波纹。羽毛纱手感粗糙,但经轧光后雨水落于其上可自然滑落,不内浸……

于是问题就产生了,故宫宣教部认证的视频号又是怎么会说错的呢?

其实视频号的文案内容基本就是摘抄自1985年《紫禁城》刊物上的《清代的红羽雨服》一文。文章中的关于“羽纱”的认知则来源于清人笔记

羽纱羽缎,出海外荷兰、暹罗诸国,康熙初入贡止一二匹,今闽广多有之,盖缉百鸟氄毛织成。

——《香祖笔记》

西洋有羽缎、羽纱,以鸟羽织成,每一匹价至六七十金,着雨不荷兰上贡止一二匹。

——《皇华纪闻》

区别在于,1985年的文章明确点出“表现了清代精湛的织造技艺”,显然是认为羽纱产自中国,但清人笔记则明确点出是进口面料。视频大概两个材料都看了,在最后补充了“进口”这点,于是视频的内容就自相矛盾了,前面说是清朝的技艺,后面又说是进口的面料。不过我翻了一下评论区,某音用户没一个发现这个问题。

△ 某音视频截屏

由于羽纱其实算是个比较普通的名字,现代面料里也很常见,在不同的地方还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2011年时《故宫学刊》刊登了一篇《清代羽毛纱纤维材质研究》来彻底解答这个问题。

文章很长,相对全面地解释了羽纱的来源与场地,当然更重头戏的部分是关于羽纱材质的鉴定。作者通过显微镜观察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燃烧法、化学试剂溶解法、等等进行了鉴别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故宫所藏羽纱材质分为两种,“一种是100%羊毛产品,另一种经线为100%桑蚕丝与纬线100%羊毛交织物”。从而彻底否定了羽毛纱是鸟类羽毛做的这一传统说法。

△ 文章截图

清人笔记里之所以会出错,大概是因为进口面料并不曾从源头了解,加上羊毛织物相对还是陌生的。但是一开始为啥叫这个名字从而产生了误会,就不得而知了。但目前可以了解到的是,明代还没有类似的词汇,羽纱应该是清代才有了进口面料。

了解这个结论后再去看现代织物里的羽纱、羽绸、羽缎等,就可以事后诸葛地发现其实有一类毛呢面料或羊毛与棉混纺的呢料依然在使用这个命名方式。有学者说晚清开始中国就开始自己仿制这类羽纱羽缎,用的是棉毛混纺。名字可能就是这样传下来的,但如果没有这个鉴定结果,这类面料不过多羽纱在现代诸多同名不同物中的一员而已。

但鸟类实在太漂亮了,所以利用鸟羽制作服饰的执念自古有之,在古代文献中时有提起。但考虑结合考古文物,常见有两大类:一种是贴羽,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羽毛贴花绢,还有鸟毛立女屏风,以及如今风口浪尖上的“点翠”,都是将选用不同色彩的鸟羽剪成合适的形状贴在装饰物上,不大可能具有穿着的实用性。

△ 马王堆内棺上的羽毛贴花绢

它以绢作地,用橘红、青黑二色羽毛顺贴成重叠复合的菱形图案,在不同色彩的羽毛之间贴宽约 2.8 厘米 的绢条组成菱形勾连纹。中央的柿蒂性花饰,则是用贴有羽毛的绢片另外附加的

还有一种是织羽,就是用鸟羽纺成纱线、织成布匹,《新唐书》曾记载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织成二裙”,不同角度看还会变色,而南宋笔记还提到翠鸟的羽毛“穷侈者用以捻织”。后者的难度显然高得多,实物也以孔雀羽居多。

孔雀羽线一般选用孔雀尾羽。鸟羽本身是不适合纺线的,它非常纤细且短,所以孔雀羽线其实是由两股蚕丝线或棉纱线作为芯线,将孔雀尾羽丝与捻绕在芯线中间而成的。鸟羽相当于“包裹”在芯线外面,取鸟羽的璀璨多变,而芯线则可以维持纱线的强度。整体立体感比较强,而且有毛绒绒的感觉。此外还可以使用孔雀羽、丝线再加金线合捻,呈现出“雀金”效果。

△ 孔雀羽线

孔雀羽线的制作方式并非传承下来的,而是当年云锦研究所复原定陵出土的服饰时自己探索出来的。

孔雀羽线的使用又分成两种,一种是织,云锦所复原的定陵出土孔雀羽妆花袍料就是属于这类,一种是绣,故宫旧藏的孔雀羽吉服袍则属于这种。这两件顺便可以用来说明织绣的区别,因为乍一看这两件实物和我们对于织绣的认知截然相反:妆花是局部挖织,所以孔雀羽线出现的部分很少,而吉服袍使用“铺翠”作底,大面积出现了孔雀羽。

△ 云锦所复原的孔雀羽线妆花

△ 吉服袍上的“铺翠”

最终通过显微镜辨别,吉服袍的孔雀羽是被“钉”在面料上的,是附加的装饰工艺,类似盘金绣,所以它只是绣而不是织。

△ 显微镜下吉服袍上孔雀羽的固定方式

那么要说羽纱是鸟类羽毛制作的,至少得要回答它是什么鸟的羽毛、又是以何种方式纺成纱线的。但这些最终落到实处的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过解答,也似乎也没有人去问过。

不过由于这篇《清代羽毛纱纤维材质研究》2011年才发表,以至于在此之前出版故宫书籍都依然采用鸟羽说。加上《红楼梦》中也出现了“羽纱”,顺便也带跑偏了相关书籍。发表后一些服饰纺织相关的专业书籍留意就到这个问题,比如故宫而后出版的书籍提到羽纱羽缎就明确提出不是羽毛,而是羊毛材质。

△ 故宫后续出版的书籍已经更正了羽缎羽纱的材质

但另外一些就依然沿用旧的说法,错误的影响依然很大。

知道“答案”以后就会获得一种类似上帝的视角,再去看一些描述就会显得十分滑稽。比如有本写“大清皇室”服饰的书这么写道:

康熙皇帝这件用鸟儿的羽毛捻成纱线织成羽纱做成的雨服。制作过程极为烦琐,据说,仅仅为了做成这一件雨服,就捉了上万只的鸟。

不知道是作者想象力丰富,还是记差了什么,我怎么觉得这是点翠的台词呢?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羽纱其实是古代服饰里有点边缘的问题,尤其古风服饰潮流盛行以后,大家更关心的是款式、妆扮等等问题,对于我们根本接触不到实物的爱好者来说,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者们研究知识的一方。但这依然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有些错误是从哪里开始的呢,我们一直非常肯定的陈述,是不是忘记去质疑了,至少也得是去更新一下自己的知识库吧。

最后某音上故宫宣教部认证的蓝V号说一句,可长点心吧!好歹内部的研究成果及时要跟进呀~~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传统服饰】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