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琵鹭、黑脸琵鹭、大麻鳽与鹭等10种/湖北鸟类资源019/严慕/20201126

1.白琵鹭

学名:Platalea leucorodia

英文名:Spoonbill

形态特征:体大(84厘米)的白色琵鹭,涉禽。喙长而扁平,末端宽阔呈圆铲状,形似琵琶,故而得名,繁殖季枕后具丝状冠羽,胸部有一橙黄色环带饰羽。虹膜黄色;喙黑色,端部黄色;脚黑色。

虹膜红色,嘴黑色,前端黄色,上嘴有黑色斑纹,纹间为黄褐色。跗蹠、趾和爪等均黑色。

生态习性:栖息在芦苇、近浅水具有低树的沼泽间。冬季集群活动在开阔的沼泽,咸水湖,与海连通的江、河口,沿海的浅水区以及河、湖浅水一带。常集成几十至百余只的大群,在浅水间用琵形长嘴从一侧划向另一侧,边划边缓慢前进的方式寻找食物。

主要以鱼类、水生昆虫、蜗牛等为食。

保护:国家Ⅱ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近危级别(NT)。

分布:主要分布湖北的江汉平原的各大湿地环境,冬候鸟,部分为旅鸟。

2.黑脸琵鹭

学名:Platalea minor

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

形态特征:体略大(76厘米)的白色琵鹭,涉禽。与白琵鹭极相似但体型略小,区别是嘴主要为铅黑色,前额、眼线、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鲜明的“黑脸”。

虹膜深红色,嘴黑色。腿的裸露部分,跗蹠和趾等均黑色。

生态习性:栖息环境与生活习性与白琵鹭同。见于内陆湖泊、水塘、河口、芦苇沼泽、水稻田、沿海及其岛屿和海边芦苇沼泽地带。

保护:国家Ⅱ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濒危级别(EN)。

分布:主要在我国沿海地区越冬,湖北较为少见,偶见于东部及武汉周边湖泊,旅鸟。

3.大麻鳽

学名:Botaurus stellaris

英文名:Great Bittern

形态特征:体大(75厘米)的金褐色及黑色鳽,涉禽。体型粗壮,以黄褐色为主,头顶黑色,喉部和胸部偏白,具有黑色的颊纹和喉纹,身体上亦密布黑色的纵纹和斑。

虹膜黄色,嘴黄色,嘴脊前端黄褐色,跗蹠及趾绿黄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的芦苇丛及沼泽地中。夜行性,白天藏于沼泽或草丛间。多单只活动。遇人时嘴向上伸,拟枯苇状,不善飞。

主要以鱼、虾、螺、蟹、蛙及水生昆虫为食。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无危级别(LC)。

分布:湖北各地均有分布,冬候鸟。

4.黄斑苇鳽

学名:Ixobrychus sinensis

英文名:Yellow Bittern.

形态特征:体小(32厘米)的皮黄色及黑色苇鳽,涉禽。与小苇鳽极为相似,成鸟头顶黑色,后颈、背部黄褐色,以此与小苇鳽相区别,腹部、下体土黄色,飞羽黑色,幼鸟上体和下体均具有黄褐色纵纹。

虹膜黄色,眼先裸部淡黄绿色,嘴淡黄色,先端褐色,跗蹠及趾淡黄绿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湖泊、水库附近的稻田、芦苇丛、沼泽草地及滩涂中。常见沿水面掠飞,停歇在芦苇茎上。

主要以鱼、虾、蛙类及水生昆虫为食。在水边的芦苇丛或灌丛中营巢,巢由折弯的芦苇构成支架,芦头、芦叶累建成巢基,再垫以芦叶、芦茎,呈浅盘状巢。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无危级别(LC)。

分布:湖北各地均有分布,夏候鸟。

5.紫背苇鳽

学名:Ixobrychus eurhythmus

英文名:Schrenck’s Bittern.

形态特征:体小(33厘米)深褐色苇鳽,涉禽。颜色鲜艳,成年雄鸟头顶栗褐色,上体紫栗色,飞羽黑色,翅上覆羽黄褐色,下体土黄色,从喉部到胸部有一条栗褐色线,胸侧缀以黑白色的斑点。雌鸟背部具白色点状斑,胸侧有数条黑褐色纵纹。

虹膜黄褐色,上嘴黑褐,下嘴角白,跗蹠绿褐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水库和山脚旁的稻田、芦苇丛、沼泽草地及滩涂。常单独或结3-5只小群活动于稻田及河川附近。

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为食,在草丛或芦苇丛中营巢。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无危级别(LC)。

分布:湖北各地均有分布,夏候鸟。

6.栗苇鳽

学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英文名:Cinnamon Bittern.

形态特征:上体及飞羽栗红色。

形态特征:成年雄鸟上体、飞羽及覆羽为栗红色,下体栗褐色,从喉部到胸部有一条黑线,胸侧缀以黑白色的斑点。雌鸟比雄鸟颜色稍微暗淡,胸侧有数条黑褐色纵纹。

虹膜橙黄色,眼先裸部绿黄色;嘴黄、嘴峰黑褐;跗蹠及趾绿褐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低海拔的芦苇丛、沼泽草地及滩涂。常单独或少数几只在稻田或池塘、河坝附近活动。

主要以小鱼、蛙类、水生昆虫为食,兼食植物种子。在湿地草丛或芦苇丛中营巢。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无危级别(LC)。

分布:湖北各地均有分布,夏候鸟。

7.黑苇鳽

学名:Dupetor flavicollis

英文名:Black Bittern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54厘米)的近黑色鳽,涉禽。体型似苇鳽的鹭鸟,喙长而直,雄性成鸟全身以蓝黑色为主,与喉部、颈侧的黄色成鲜明对比,喉部具有黑褐色的纵纹。雌鸟的体色比雄鸟暗淡。

虹膜红色,眼先裸部绿色;嘴棕褐色、基部沾绿;跗蹠暗褐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芦苇丛、沼泽、滩涂、红树林及林间溪流。常单独或成对在稻田或池塘活动。

主要以小鱼、虾类、泥鳅及水生昆虫为食。在芦苇丛、树上或竹林中营巢。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无危级别(LC)。

分布:湖北各地均有分布,夏候鸟。

8.海南鳽

学名:Gorsachius magnificus

英文名:White-eared Night-Heron

形态特征:成鸟上体、顶冠和头侧斑纹以暗灰褐色为主,颈侧棕红色,脸部有一白色条纹延伸到黑色耳羽上方,下体白色,喉部具有黑褐色的纵纹,胸及体侧亦有栗色斑纹。

虹膜黄色;喙黄色;脚黄绿色。

生态习性:栖于林中小溪旁小沼泽地的稠密低矮草丛。被赶时飞至林上层。

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在滩地上和浅水区觅食鱼虾、小螺和昆虫等,在林中树上营巢。

保护:国家Ⅱ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濒危级别(EN)

分布:湖北省内较为罕见,十堰、宜昌、咸宁等地均有记录,留鸟。

海南鳽(图片来源:鸟网)

9.栗头鳽

学名:Gorsachius goisagi

英文名:Japanese Night-Heron.

形态特征:体型粗壮,成鸟上体、顶冠和颈侧以栗色为主。飞羽灰色但端部栗色,翅上覆羽褐色,翼上具有黑白色的肩斑,下体皮黄色,具有褐色的斑点和纵纹,喉部具有黑褐色的纵纹。

虹膜黄色,眼先裸部黄绿色,上嘴角黑色、下嘴角黄色,跗蹠墨绿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山区密林的河谷和溪流附近,也见于低山沼泽和河流。白天在密林中隐藏,晨昏在水体附近取食和活动。

主要以小型鱼类、甲壳类、黄鳝、蛙、小螃蟹、水蜘蛛、昆虫、环节动物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有时也吃少量植物性物质。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数据缺乏(DD)

分布:湖北省较为少见,2019~2020年在武汉市解放公园有记录,旅鸟。

10.夜鹭

学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英文名:Black-crowned Night Heron.

形态特征:头顶、上背及肩等处黑绿色,额和眉纹白色,枕后有2-3枚白色较长的带状羽,上体余部灰色,下体均白色。

虹膜血红色,眼先裸部黄绿色,嘴黑褐色,跗蹠与趾黄色,爪黑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低山农田,平川河坝,池塘,沼泽地或红树林。鸣声粗粝而单调。白天常隐蔽在沼泽或灌丛间,晨昏或夜间活动。

杂食,以鱼、蛙类、昆虫为主。集群营巢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树冠上或沼泽灌丛中。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无危级别(LC)

分布:湖北各地均有分布,夏候鸟,部分为留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