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土吾民(一)
01
到了1965年的8月,当时正是全国闹四清运动的时候,陈家钱紧,就把这个铜器连同其他废铜烂铁,一麻袋扛去宝鸡的废品收购站,卖了30块钱,这在当时是一笔大钱,相当于一个技术员的一个月的工资,可见这个铜器斤两不轻。
到了9月宝鸡市博物馆有个干部叫佟太放,来这家废品收购站,站里说最近收了个青铜器,老佟一看就断为周代的,回去报告了馆长吴增昆,吴馆长马上派保管部主任王永光看看,随即30元买下,这个青铜器就归了宝鸡市博物馆。
绝的是,到了1975年,这个青铜器要去日本参加一个中国青铜器展,出国前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觉得这么个大尊,应该有铭文吧,就伸手到尊里摸它的底。觉得有,就叫人清理,清理之后果然有铭文拓出来,一看有122个字,一个叫“何”的宗族小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的事,于是命名为“何尊”。
事情大了,何尊也就不去日本参加展览了。
后来的事情更大,因为铭文中含有“宅兹中国”,成为文字记录中国的最早证据。
这是中国历史浩如烟海的典籍器物里,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国”两个字,最早的文字记录。
这篇铭文122个字,每段有一个唯字开头。唯,在周代的青铜器铭文里,是呼唤,所以它是一篇祷文。
唯的金文字形,是灵鸟。呼唤灵鸟,是请它带着人间的祷告,上升到永恒之神那里去:
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令。敬享哉!
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口庾公宝尊彝。
唯!王五祀。
以上的文字考据内容,来源于阿城《昙曜五窟》。
周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今河南洛阳)营建都城,适逢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说,余入住到天下的中心,由此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宅兹中国。
作为我们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中国,“中国”在这里的含义,是指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区,即天下中心——伊河、洛河流域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祷文铸于鼎上,祈祷借助灵鸟,传于上天,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02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历史的源头,都是神话传说,都是神灵和上天的神迹。
中国也不例外。
我们通常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也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
通过青铜器和甲骨文,通过殷墟的挖掘考古,我们确立了我们的历史的源头,是商。
而夏,作为传说,在现在来看,只能是传说,尽管我们花了几十亿元人民币,组织了浩大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但结论仍然是不清晰。
我们从甲骨文、钟鼎文里窥探我们的先民的生活,想象他们的历史。
03
河南安阳小屯村是个神奇的所在。
当地的农民在翻土犁田时,常常会从田里挖出一些龟甲骨头,上面隐隐有刻字纹符号,有的还涂红色。
那些贫寒的农夫,少有人识字,这些骨头便被当作龙骨卖给中药店,作为治疗外伤的金创药材。
据《尚书》、《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曾存在商王朝,该王朝延续了近500年,是具备疆域国家形态的中国上古历史的开端。第一位商王名汤,于公元前16世纪初在亳都建国 ,并迅速征服了周邻势力,稳定了商王朝的政治版图。商朝的王位继承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办法,前后共有31位商王。
商朝的都邑曾数度迁徙,自前1319年第20代商王盘庚迁都至殷 ,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商灭亡后,逐渐沦为废墟。
南北朝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殷墟的位置进行了较为确切的描述。宋、元时期,安阳一带多有青铜器出土,引起关注,但被认为是商王河亶甲的相都。
在当时,还没有人意识到安阳这个地方,对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字考古、对商代断代的意义。
公元1899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前一年秋冬,大清帝国的国子监祭酒,山东福山人王懿荣病了。
福山就是现在的烟台。王懿荣曾三度担任国子监祭酒,其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国立最高学府的校长。
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大多都自己会看中医方子。王懿荣的病,据现在的说法,是疟疾伤寒。家里人从中药房抓来的药,在煎煮之前,王懿荣大多都会自己看看。
他对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中药材发生了兴趣。
可惜,抓来的药里的龙骨都是碎片,他就要求家里人,再去抓药时,要完整的龙骨。
后来有一次,来自山东的一个古董商范维卿来拜会王懿荣,知道这位先生喜欢古董,就带来了自己从河南安阳搜求的几样宝物,其中就有几个被叫作“龙骨”的东西。
他把几块“龙骨”擦干净后竟然拼成了几块龟板,而且上面发现了一些刻画的线条,这让王懿荣大吃一惊,莫非是先民的遗迹吗?凭借着自己博学的,王懿荣一点点从刻画的线条中辨认出“雨、日、月、山、水”等象形文字,后来他翻遍史籍,又从龟板上发现了几位商代国王的名号,这更让王懿荣坚信这些文字就是篆籀之前的上古文字。
就这样,中国最早的汉字“甲骨文”便被发现了。后来王懿荣排家人去各个药店收购龙骨,又托范维卿去外地收购,最终购得1058块龙骨。
发现甲骨文的第二年7月,八国联军炮攻北京,慈禧携光绪皇帝改装出逃。此这个时候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北京陷落,军机大臣荣禄逃往保定,大学士徐桐与户部尚书崇绮上吊自尽。
王懿荣深感绝望,写了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之其所止,此为近之。”后来八国联军攻打东便门,王懿荣还在坚持抵抗,不久溃不成军,回去对家人曰:“吾义不可苟生!”,携着继室夫人与守寡的长媳,投井自杀。
王懿荣死后,他的儿子王崇烈来北京,变卖家产,偿还王懿荣生前债务,把王懿荣收集的千余块甲骨及资料卖给另外一位甲骨文研究先驱、小时候《老残游记》作者刘鹗。
1903年刘鹗根据这些资料编著成《铁云藏龟》,这是甲骨文被发现后的第一部著作书。刘鹗字铁云。
甲骨文被发现后迄今出土约15万片左右甲骨:中国大陆藏有近10万片,港台3万多片,解放前流落到日本、加拿大、美国、前苏联等10余个国家藏有26000多片。甲骨文单字有4500多个,目前以识别2500多字,公认的有1000余字。甲骨文的内容包括了阶级、国家、社会生产、科学文化等20多类,是研究殷商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风俗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和依据。并且受到越来越多海内外学者的重视,以从甲骨文学发展到集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于一体的“殷墟学”。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曾写下“堂堂堂堂、郭董罗王”八个大字,来评价早期的甲骨文学者。
郭就是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晚号观堂。因为他们的名号里都有一个堂字,故有“甲骨四堂”之说。
罗振玉对甲骨文的考古研究最大贡献,是把甲骨文出土地定为安阳小屯村,并确定小屯村就是当初的殷商晚期的都城;王国维将甲骨文字与古代史一起研究,考订出小屯的殷都时期为盘庚迁殷至帝辛时期;董作宾亲自参加了7次殷墟甲骨的发掘,创立了殷墟甲骨断代学;郭沫若虽在“四堂”中年龄最小,起步较晚,但也因此造成他起点高,方法新,一出手就超过了前人。
世界上有最古老的四种文字,埃及的纸草文、巴比伦的泥版文书、印第安玛雅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现在前面的两种文字已经失传,只有中国的甲骨文几经变异,成为一脉相承的中国汉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迄今为止的最成熟的汉字。因为汉字的出现,它在后面的演变里,从金文,到隶书、到楷书,到我们今天的规范的简体字,是汉字文化圈形成的基础和保证。
今天,即便是我们从漠河走到海南岛,即便各地人们的语音千差万别,但因为有统一规范的汉字作为交流的基础,使之成为形成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即便是我们在今天到日本、韩国、琉球、印度,甚至是马来亚的偏僻荒野,只要是有汉民族生存的地方,或者是汉字文化圈辐射到的地方,我们都可以凭借汉字,做简单的沟通。
04
有人说,《诗经》——先民的歌唱,就像春天的草芽萌发,就像夏天的花朵开放,就像秋天的累累硕果,一切都发于自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他们在河边水湄,载歌载舞。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就如同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就是天真自然,自然歌唱。
那个时候的中国,不像现在的河南,是亚热带气候,大象还在那里生活。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 弹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歌》
春秋,战国,一个又一个部族,先民为了生存和各自的利益,合纵连横,“中国人”的智慧和思想,开始一天天丰富和丰满。
那个时代,是中国人思想最自由的时代,孔子,老子,庄子,诸子百家,各种“子”们,第一次在历史上描绘了中国人思想的天空。
05
《山海经》是迄今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籍。
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山海经》十三篇”,并将其列为“数术略”中“形法”类之首,但所列仅目,内容早佚。传世《山海经》全书篇幅不大,不到三万二千字,包括《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
《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5个部分,故《山经》又称作《五臧山经》(或作《五藏山经》,臧、藏为古今字)。《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海外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4个部分;《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4个部分;《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5个部分。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两大部分中,《山经》5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海经》中的《海外经》5篇是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5篇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4篇为一组,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海经》以上每组的组织结构,皆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第18篇《海内经》是《山海经》地理状况的总结,总结中国境内陆理形势分野、山系、水系、开拓区域分布;农作物生产;井的发明;乐器制作;民族迁徙;江域开发以及中国洲土安定发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大荒经》由东开始,故有学者认为是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与远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经》由东开始,则可能是后人的改动调整),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
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最早记录了中国的地势形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开始往东南逐渐低洼倾斜。
所以,有了女娲补天,东南倾,西北斜的故事。
现代人,即便是有了各种地理勘察手段,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在那个时代,这本书的作者,能具有上帝一样的视角,能俯瞰这个神奇的大地,写出这样神奇的著作。
他是神吗?
06
1921年就读于东南大学的胡焕庸,师从竺可桢。中国近代地理教育正发端于此——由竺可桢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系。
1926年,胡焕庸赴法国进修。受法国学派的影响,归国后的胡焕庸致力于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这导致他将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作为自己最主要的科研方向。
同为竺可桢倾力培养的学生,胡焕庸发布了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分布图,另一学生张其昀则于1923年编辑出版了高中教材《本国地理》,与林语堂编的开明英语教材和戴运轨编的物理教材并称为“中国三大中学教材”。
自古以来,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似乎早成事实,但没有人对这种模糊的认识加以有力的佐证。
1935年,胡焕庸提出黑河(瑷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即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为45°),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
1987年,胡焕庸根据中国内陆198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得出:“中国东半部面积占目前全国的42.9%,西半部面积占全国的57.1%……在这条分界线以东的地区,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4.4%;而西半部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5.6%。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发现,“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比例,与70年前相差不到2%,但是,线之东南生存的人已经远不是当年的四亿三千万,而是十二亿两千万。虽然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真正适合人们生存的空间,却只是这300多万平方公里。
胡焕庸线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译成英文,供当时军民利用与参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条人口分割线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将胡焕庸线看作是中国景观的一个分界线。由景观联系到历史文化,似乎可以发现,这条线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
由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社出版的《发现西部》一书写道:“它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一句话,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传统中国;而它的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
由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活动,共发布了30项地理大发现,排在“珠峰测量”之后的,是“胡焕庸线”。
在工业文明的21世纪,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