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重心不稳?这几个控制方法,必须要知道!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站桩时身体重心在两脚中间,两脚个承担50%。站桩时全身要放松,包括脚,只有腿脚放松了才能扎下根,重心应该平均分布在脚底以及周边区域。
自我重心之控制,谓练知己之功夫。在拳架训练中,为增加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功夫水准。
在前进时重心先不动,即:重力线和中轴线不发生位移。一脚先向前探出,增加一腿的悬吊之功力,然后缓慢将前腿脚落地,再将重心随脚而缓慢移之前脚,再将后腿脚缓慢拖带向前靠拢重心向前位移之距离,完成整个身体重心的向前位移。
在向后退时重心先不动。一脚先向后退步,待退至非向后移重心才能稳固时,重心再缓慢向后移至先出之脚之上,然后脚则随重心移过后,缓慢拖带后脚,也为增加悬吊之功力,逐渐使后退之脚撵上前退之脚,使重心完全后移。
在向左移步时左脚先向左探出。重心不动,增加左脚腿悬吊之功力,待重心非向左移动不可时,重心才移向左脚,左脚落实重心完全移向左方后,右脚靠重心之拖带缓慢将右脚腿移向左方,而使重心完全左移。
在向右移步时右脚先向右探出。重心不动,增加右脚腿悬吊之功力,待重心不向右移,右脚就要落地之时,右脚落地,重心右移,而左脚则缓慢向右移,形成右脚拖带左脚,增加左脚之悬吊之功,待至左脚完全移向右脚时,重心完全移向右脚。
重心上提时,自动吸气,腿渐上长伸展。重心下落时,自动呼气,腿部缓慢弯曲。此谓升降起落也。通过以上练习,在整个行拳过程中,自我会逐渐了解自身重心之变化和功力增长之感受,此谓知己之功夫。自我重心控制范围越大,其功力越大。
太极拳是汉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 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
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本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或删除
▼点此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