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反思之谁来解释与为谁解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心理学揭示一个常识,那就是人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表现为凡事需要给出一个解释,这个解释也称为归因,“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且是人们普遍的心理需要”。

归因解释是认知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什么”,这是认识世界的需要,正是由于“十万个为什么”,这些认知让我们不断成长。同时寻求归因解释也给了我们心安理由,比如一个无赖行为,我们解释为有爹娘生没有爹娘养容易接受,再或者解释为本能欲望即时满足、环境习得后果、天生就是这样的人,等等。

要注意的是,这些归因是我们自己做出的,用作解释那些对于我们来说“超出预期”的生活现象与事件,未必符合别人解释理论,因此人人都是主观观察者。

咨询中,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己不加以觉察的直接解释,例如来访者提出是否可以戴耳机写作业,原生家庭带来负面影响等,这些事情本身不重要,仅仅是故事,但咨询师容易给出自己解释。

比如,认可背景音乐下可以学习,为了安抚或者出于共情,还会解释自己看法依据,其他类似解释也是如此。

更加容易犯错在于,来访者主动询问、请求给出理论解释,会掉进“陷阱”,因为这些解释没有意义不说,还意味着“被依赖上”,咨询师没有觉察到依赖问题。

因此,孔子说过非常有名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解释问题需要时机,不可以随意给出。只有对方苦苦思索还不能得出意思时候,心里明白想说却说不出时候,才给予解释,所谓“画龙点睛”、“临门一脚”。

这就类似禅机,时候不到不说,时候过了不说,恰巧时候才说。

具有操作性的技术,则是许又新教授忠告,他在《心理治疗基础》一书中说到,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不是咨询师自己进行解释,而是引导启发来访者,让他自己给自己做出解释。

回顾上面案例,问题显而易见,咨询师自己再恰当解释,都是替代,都是显摆,都是处理自我,都是不成熟表现,说到底是自我为中心,因为来访者很难获益。

以谁为中心,不是说说而已,处处可见价值所在。

小说《沧浪之水》有个情节,主人公想到一个课题最关键思想,因为是与厅长合作,就慢慢引导思路,绝不说出答案,最后让厅长自己领悟到,这也算是“成功不必在我,成功必然有我”。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形象,一个人去剧院看推理话剧,服务员希望他买点东西,被拒绝后低声告诉道,“看,舞台上那个穿蓝色衣服的就是凶手”,有趣的过程变得百无聊赖。

直接给人解释,除了不负责任,自以为是,也是某种人格特性的体现,比如A型人格的“急躁、没有耐心、完美主义、争强好胜、攻击性、敌意”,这样说的动机很简单,只为自我警醒:看见自己才是解决的开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