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开始营建吴王城,并取“以武为昌”之义,改吴国都城鄂州为“武昌”;而今天我居住地武汉的武昌,则变身成了“鄂州府”。
古武昌城西这座拥有丹岩翠壑、飞泉漱玉之秀的西山,是吴王孙权讲武、修文、避暑、游猎之场所,更被视为吴国都城的明珠。
五十年西山忆旧
经武汉新冠疫情肆掠和老年丧妻的极度痛苦,历时两年舔舐心灵创伤之后,临近中秋日,终于鼓起勇气蹒跚走出家门,乘坐高铁,再次来到53年前攀登过的武昌(鄂州)西山。
大江横锁,波涛万顷;一山飞峙,堆绿叠翠。置身西山之绝顶,俯视大江滔滔东逝,不禁想起了半个世纪前,与老伴(当年女友)第一次登西山时的幼稚之作。昔青春年少,戏作填词应和。现如今斯人已逝,我依然站在西山之巅,苦苦等着你回应的唱和之篇……
当年无照片,用单人登记照合成留念(1968.6.24)
满江红·登西山观长江兼答挚友
九派茫茫,奔流到海不复还。顺流下,长歌作桨,吟诗当船。西山布谷醉茶香,紫阳挚友对词难。抬望眼凝锦绣山川,舒眉展。
硬气节,英雄胆,抒豪情,对青山。岂无慷慨词,力挽狂澜。西山长青人长青,大江不干志不干。永难忘征途盼破晓,恩似山。
1968.6.24于西山
西山导览
西山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以吴王故都为特色历史文化景观,以孙权、苏轼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古灵泉寺为标志的佛教文化景观和以西山园林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在这里巧妙融和,交相辉映。 1965 年秋,陈毅元帅登上西山绝顶,感慨万千道:'西山不亚于庐山呀!'
西山也留下了晋代高僧慧远参禅的遗址,留下了三国“凤雏”庞统以及历代名士陶侃、庾亮、李白、苏轼、欧阳修、王安石、陆游等人在此习武修文、避暑隐居的诸多踪迹。还有北宋黄庭坚、清末张裕钊等书法大师留下的传世墨宝,辛亥首义烈士彭楚藩的坟茔也在此山。
古灵泉寺
楹联:名山护法一代宗师开净土,众善归心八方功德汇灵泉。
古灵泉寺又名西山寺,位于西山的青龙、白虎二山之间,是东晋高僧慧远所建,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寺中有泉出崖穴,因迎文殊像供奉于此,盛传泉中有灵光呈现,故名菩萨泉,又名灵泉,所以西山寺亦名古灵泉寺。
因新冠防疫的要求,最近该寺庙没有对游人开放,我等只得围绕新建的庙宇建筑,边登山边行走。
古灵泉寺是一座典型的佛教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寺院。它历尽沧桑,几度兴废,然而千百年来,香火未断。
数年前,该寺庙总投资三千多万元,新建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念佛堂(综合楼)、客堂、斋堂等建筑。将旧的古灵泉寺依然完整保留在其后部。
新建的大雄宝殿和藏经阁等建筑。
西山古灵泉寺的建立,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相传晋代陶侃由武昌太守官升广州刺史时,差人从海中捞得文殊金佛像,送往西山寒溪寺中供奉。后陶侃转迁江州刺史,想把金佛再运往浔阳,不料搬移不动,只好作罢。后来,文殊菩萨托梦给慧远高僧,说武昌西山为清凉福地,是“清净乐土”。慧远就在吴王孙权避暑宫故墟卓锡,修建灵泉寺,开创“净土法门”,佛教净土宗于是在此萌发,古刹名气也越来越大。
古灵泉寺的山门名曰“积翠门”,现为《鄂州八景》之一“西山积翠”。
一条溪涧,由寺后山谷而下,串联滴滴泉、涵息泉、活水泉、菩萨泉、洗墨池,经过积翠门,直泻寒溪,盛夏置其间,心境恬逸。
寺前的菩萨泉,元代赵子昂在此题字为“天下第二泉”。此泉水白而甘冽,浓郁醇厚。寺僧曾以水合面,制成“东坡饼”(后详),香甜黄脆,落口消融,为湖北的一大名点。
宋代大诗人苏轼亦在此写诗赞誉菩萨泉——“四方同此水中天”,当然,不一定是因为“东坡饼”的缘故。
古灵泉寺有一堂六殿。现存古建筑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湖广总督官文捐款修建,原为西山上的主体建筑。寺内殿堂全是砖木结构,莲花斗拱支架,重檐飞阁,红椽碧瓦,工艺精巧,气势宏伟。
松峰阁
楹联:落笔巧妙圣性天成题额复吟诗阁外松风听不绝;烟起寒溪云深箬谷吴宫连晋寺山中胜迹景常新。
黄庭坚与苏轼在西山松下对弈
松风阁讲述的是书法家黄庭坚的轶事。黄庭坚,北宋时期九江人,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
据说那年黄庭坚应邀到西山,为新竣工的一座亭阁命名。月光皎洁,黄庭坚信步走出灵泉寺,望着满山的松树,心中不禁荡起一股奇妙的激情,脑海里闪现出“松风阁”三个字。
黄庭坚于是诗兴大发,借着月光在灵泉寺前的石桌上挥毫疾书《松风阁诗帖》。
就这样,我国古典文学及书法史上的一件艺术珍品问世。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这幅《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为天下第九行书。
写完《松风阁诗帖》,黄庭坚发现笔上的墨还没有清洗,于是他含一口酒往笔上喷去,然后将蘸满酒的笔一甩,突然之间,黄庭坚面前忽然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池子——从此,西山灵泉寺菩萨泉的一侧,就有了这个洗墨池。
吴王试剑石
吴王试剑石在樊山之上,其石中断,相传吴王孙权试剑于此。
吴王试剑石的典故:据说浙江会稽著名铸剑工匠鲍唐,采武昌铜铁,锻造了一口宝剑献给吴王孙权。孙权为了试其锋芒,携剑登上了西山。
他举剑对天祷告说:若苍天有归,成全我东吴大业,必削石如泥!言罢,手起剑落,石头一分为二、一立一卧。一千多年来,试剑石变成了孙权“以武而昌”的象征。
明代孟登诗曰:割据提雄剑,双痕勒石边。每从樵牧往,摩藓话桑田。
宋代诗人、江夏令周弼也用一首杂言古诗赞曰:“吴王铸剑成,自谓古难比。试之高山巅,石裂断横理。那无昔时人,相逢干将里。故宫宫中白日长,春风野田百草香。”
庞统读书处
庞统读书处原名“西山庵”。《三国演义》中,庞统献连环计一章里,有诸葛亮在西山行走,到了西山庵忽见灯光,内中有人读书,见到奇丑之人,即为庞统云云。
庞统,道号“凤雏”,三国时期蜀汉刘备帐下的重要谋士。诸葛亮道号“卧龙”,时人评价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可见庞统之声名显赫。
《三国演义》描写庞统当时在此读书的时候,就在此处和诸葛亮商议好连环计,发动赤壁之战,火烧战船,让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溃败的计策。
庞统读书处是一栋幽静的小院落,受疫情影响大门紧闭着。
不过根据景点门前的介绍,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此处不仅是赤壁之战、火烧曹操战船的定策处,更是庞统诈降曹操,而后才有“蒋干盗书”故事的发生地,那就更有历史的趣味性。
秀园
西山风景区的秀园,一座小巧清新、别具一格的江南园林。
秀园虽然小巧玲珑,却不失大雅风度。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巧夺天工。
汇松竹梅于一园,挽行云飞瀑于山水之间。
亭台楼阁,匠心独具,神韵无穷。
书堂夜雨
'书堂夜雨'为《武昌八景》之一,以纪念晋代著名军事家陶侃的读书地。
陶侃历任武昌太守、荆州刺史等官职,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亦是那位最先在西山供奉文殊菩萨的人,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侃以好学著称于世。镇守武昌(今鄂州)时,曾在西山潜心读书。他常说,大禹圣人也,也十分珍惜寸寸光阴,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应'当惜分阴'。据《湖北通志》记载:'陶公读书堂在寒溪北,当时夜雨滴沥,唔不辍,是真能惜阴者。每空山夜静,林木萧疏,如闻其声。'这就是'书堂夜雨'的由来。
沿阶梯登攀椅子山,向西山风景区核心景点前行。
吴王避暑宫
吴王避暑宫是吴王孙权在西山避暑读书的行宫,始建于公元 221-229 年之间,这里松荫铺地,山泉潺潺,气温比城区要低 2-3 ℃,历来被称为武昌城中的“清凉福地”。
东晋太元年间(公元 376 年– 396 年),高僧慧远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将避暑宫故基辟为西山寺。 1990年代只保留了避暑宫一间侧殿,人称避暑殿。1999 年,吴王避暑宫迁址椅子山顶重建,成为西山又一个新风景区,新建避暑宫、读书堂、议政殿、武昌楼等汉代风格的仿古建筑群,是西山的核心景点。
议政殿
楹联:华域三分功迈父兄承志业;戎衣一着君临吴楚坐江山。
吴王孙权在武昌西山避暑时,常在避暑宫召见文武大臣,商议军政大事。为此,特修建了这座议事殿。
吴国“以武为昌”,故有“武昌”之称谓。鄂州襟江枕湖,在古代军事作战中,河流湖泊是天险,是天然护城河。西山更是厚实的天然城墙,在冷兵器时代,武昌(鄂州)城是一座难以攻克的坚城,易守难攻。依照中国传统风水学,背山面水,此为绝佳之地。孙权选择了鄂州作为都城,其中就有西山的因素。
孙权(公元182年-252年),字仲谋。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于武昌(鄂州)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
至此,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态势图。
读书堂
读书堂原为避暑宫内孙权读书处,原址在西山寺后部,建筑早已毁坏。
1998年,读书堂移至此处重建。
避暑宫
避暑宫记石碑
楹联:吴王避暑运公弘法苏子遨游千载与名山九曲三泉留胜迹;翠竹浮烟古柏添阴白云深处满城多瑞色春华秋实颂丰年。
楹联:南面称尊开疆扩土终就三分霸业;西山避暑议政谈兵未销一统雄心。
受疫情影响,吴王避暑宫也没有开放,透过门缝拍下内部场景照片。
避暑宫前眺望雄伟的“武昌楼”。
武昌楼
西山武昌楼矗立于椅子山顶,地处整个鄂州城最高的地方。武昌楼西枕玉带萦回的百里樊川,襟江带湖,拔地而起。
传说武昌楼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军事了望塔,后人据孙权'以武而昌',命名为武昌楼。物换景移,几经兴衰,如今的武昌楼是1998年为了重现吴王避暑宫原貌而迁建的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武昌楼楼高五层,气势恢宏,摩云映日,巍峨秀挺。楼门横额上的飘逸遒劲'武昌楼'三个大字,是郭沫若先生的手迹。
武昌楼内,碑刻林立,其中还有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撰写的《武昌楼记》。
登斯楼也,往北俯瞰,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滚滚而去。烟笼雾罩,水波流转,山绿如黛,构成了一幅恬适清谈的水墨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隔江对峙的黄州市和黄州赤壁,遥遥依稀可见。甚至可以看到鄂州通往黄州的长江大桥。
依栏南眺,一脉九曲,九峰六谷,重峦叠嶂,松柏蔽空,吴王孙权治国、晋代高僧慧远参禅以及历代名士在这里讲经布道、习武修文、游猎宴饮、避暑隐居的诸多踪迹掩没其中。
临东俯视,迁建的避暑殿、读书堂、议政殿等楼台庭院掩映在树木丛中,远接繁华的闹市。
向西远望,江边这条小河是贯通梁子湖等江南众多湖泊入长江的出水口,古时江南七县一州的湖泊湿地随着长江水涨落而沉浮。民国初年由辛亥革命元老吴兆麟主持修建的樊口民信闸,挡住了江水内灌;1970年代修建的大型的排灌闸站,使鄂东南湿地成为鱼米之乡。
望江亭
因此处北面俯瞰长江而命名。数十年来,钱伟长、徐迟等国内文化名人曾登此亭,饱览大江东去,爽气西来的山水风光。
望江亭上望长江
苏东坡与鄂州西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美食家和画家,中国古代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宋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度过了五个年头。因鄂州山水秀丽,特别是被鄂州人民的淳朴好客所吸引,他屡屡渡江南前来,与鄂州西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西山也因苏东坡而英名远扬。
九曲亭
宋东坡在鄂州樊口饮潘生酒,食武昌鱼,登西山观松寻梅,探访先贤遗迹,在灵泉古刹品泉尝饼,留下了优美的诗文与动人的传说。他甚至在吴王岘营建了这座九曲亭,后人重修九曲亭,为表怀念之意,先后将亭子改名为“怀苏亭“、“怀坡亭”、“苏子遗亭”,被誉为鄂州古代八景之一。
苏东坡在西山写下大量诗词。在《武昌西山诗》之序中,他自称“轼谪居黄冈,与武昌相望,亦常往来溪山间。”而在《武昌九曲亭记》中写道:他每一次游西山,都游得意适忘返,尽兴而归,甚至“往往留宿于山中。以此居齐字三年,不知其久也”。
苏轼还把西山推荐给自己的弟弟苏辙,曾带着苏辙同游西山,苏辙则在《陪子瞻游武昌西山》诗中自称:“千里到齐安,三日语不足。劝我勿重陈,起游西山麓。”
因此,今天的九曲亭上,还留有苏辙的《九曲亭记》石碑。
宋东坡在西山,与灵泉寺的寺僧交往甚密。寺僧用菩萨泉水合面炸饼相待苏东坡,他顿觉香甜酥脆,喜曰:“尔后复来,仍以此饼饷吾为幸!”自此,寺僧与邑人便将此饼以“东坡饼”命名。
东坡饼讲究圆、黄、酥、脆,是用上等细面粉做成蟠龙状,和麻油煎炸,吃在口中焦脆爽口,透出一股淡淡的幽香。东坡饼松脆,蘸上少许白糖后入口更加美味,现如今已成为鄂州的特色美吃。
宋东坡在黄州期间,甚至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常带到西山给百姓品食,还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黄州和鄂州的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于是命名此道菜为“东坡肉”。
直到苏东坡离开黄州后,诗人也念念不忘西山美景和武昌百姓,经常发出“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的感叹,想象出“山中故老应有召我归来篇”,表达自己对西山、对武昌的无限向往,也抒发自己对武昌乡亲的忆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