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7个症状的人,最难受伤,也最难幸福(下)

看到这,也许很多人会问: 我已经习惯这样回避了,怎么办呢?
作为回避型人格,我该如何疗愈自己? 日本心理学家冈田尊司指出,只要找到一些得以缓解的生活方式,「回避型人格」是可以克服的。 具体来说,有以下4种较为实在的方式。 松动自己的执念,多关注对方好的一面。 强烈回避社交,逃离人群,是因为我们凡事总往坏处想。 但有时候,这些感受不一定是真实的,只是想象出来的而已。 因此,当我们总认定外界会伤害自己时,要尝试着去松动这些想法,多去确认对方好的一面。 我一位朋友,因为自己的极度回避,导致一段关系临近破裂。 但后来,对方跟她讲了一句话: 你可以多想想我们在一起时,开心的时刻。 这个方法让她从中看到了对方好的一面,看到了对方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她也开始慢慢地真正靠近对方,两人又和好如初。 于「回避型人格」而言,确认别人的“好”,是向对方敞开自己的踏实感。 建立自己的“安全基地”。 把自己蜷缩起来,通常是因为对外界缺少安全感,害怕受伤害。 我们不妨试着去依赖一些可控的人或事物,减少自己的不安,然后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安全基地”。 我曾有位严重回避的女性,长期宅在家。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去了一家心理学公司上班,由此接触到了心理学,也认识了不少擅长心理学的同事。 这份工作让她体验到了从未体验过的“被接纳”、“被理解”以及“被宽容”。 她也逐渐建立了较稳固的关系,并开始学会尝试依赖对方,向对方提一些要求时,不再满是负担: 下雨天会询问对方能否来接自己;一起吃饭会说出自己的喜好厌恶;感到委屈会尝试说出自己的不满;…… 慢慢地,这段关系成为她的“安全基地”。
她也有了更多力量去扩张这个基地,在更多人面前展现自己。 在我看来,不仅「回避型人格」,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安全基地”,才能活得更舒服自在。 发现自己有所改变时,进一步确信自己的变化。 「回避型人格」之所以不敢向外展现自己,有一个很基本的原因是: 对自己缺乏自信,认为自己非常糟糕。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多去观察自己“做了什么”,哪怕只是很小的变化。 比如,可以每天在日记本里记录自己一天中做了什么事,写下别人对自己的称赞。 当隔一段时间往回看,会发现: 其实自己每天都有实实在在地活着,而别人也并不是如自己所想的那般有敌意。 这样一来,积攒下来的小变化,就会成为大变化,从而一步步突破自己。 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真的对自己的回避,感到十分的困扰,我们也可以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尤其是受过精神分析流派自体心理学训练的咨询师,能够很好地去理解回避型人格。 而且他们会更好满足来访者的需求,同时也不会满足得非常过度。

最后

通常,当我们回避人际关系时, 既是在回避“坏的”人际关系对自己的盘剥和攻击, 也是在回避“坏的”自己对世界的破坏欲。 但往往这些“坏”,不是真实的,只是我们的想象。 疗愈回避型人格,我们要尝试着去直面、理解、承认乃至接纳现实的存在。 诗人鲁米,曾写过这样一句话: 伸出双臂,如果还渴望拥抱的话。 面对想要触碰的人群,我们可以大胆一点,不要害怕受伤害。 当我们走出这一步,也许就能从逃避到获得一些主导权,从而体验到人群的美好。 人生不易,有时候改变自己,我们需要慢慢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