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相机为啥总要把栏干拍遍?

摄影 | 白原的远方
“几曲阑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
“ 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消。”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凭凝愁。”
“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唐诗宋词里,文人诗意的“相机镜头”里,总能以阑干为背景,上演着他们自己的悲欢离合。这道“阑干”成了无数文人宣泄内心情感的场所,在那里,文人可以无所顾忌地拍栏、捶栏、凭栏、偎栏、倚栏……任意发泄内心的愁、怨、哀、痛、爱、恨。

摄影 | 白原的远方

栏杆,宋时称勾阑或钩阑。栏杆之所以成为中国建筑主要构件之一,原因就是台基和栏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栏”必然随着“台”而至,台基高了,便要做栏杆,台基形状和构图主要通过栏杆而表现。建造栏杆的意义在于可以拦住人,以防止人们在边缘处坠下。
摄影|jeany的微博
目前,所见最早的为隋朝建的安济桥和五代建造的南京栖霞寺舍利塔上的石栏杆,是仿木形式。石钩栏的构造和雕刻都是从木栏杆演变而来,后世的钩栏向单一化和标准化发展。明、清时代的钩栏只是在望柱之间嵌上一整块石雕栏板便算构成,望柱头多雕刻云纹,加工也比较简易。 用整块石板仿同时代木栏杆的形式镂雕,称栏板;板间立石柱,称望柱。栏板、望柱间用榫连接,一般均衡地一板一柱相间。
摄影|ffang的轻描淡写
古代文人为何这么喜欢在诗词中用“阑干”一词呢?阑干是唐宋人们活动场所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场景。唐宋时,城市经济繁荣为词人提供了不同以往的都市文化背景。顾名思义,有栏杆便有楼层或水边。登高望远,见云卷云舒,远山如黛,归鸿渺渺。多情多思者发思古之幽情,或是天地广远,感自身之渺小。“阑干”便入了唐诗宋词,与轩窗,卷帘一样成就了诗作的空灵韵味。
摄影|莫修1
摄影|莫修1
他们藉以登临抒情的是城市中的亭、台、楼、阁,因此在诗词中改变了以登山临水为主的抒情方式而代之以登楼远眺的方式。至此,我国古代“登高抒怀”的传统演变为“爱上层楼”后的凭栏伫立。

摄影|watermelonism

说到底,阑干做为古时的建筑形式,被赋予文化的意向,实是文人自身情绪的载体,愁思在心中早生,难不成不登高凭栏便没有愁绪么?只是登高望远,凭栏依水更容易引出心中之悲愁,阑干作为一种现实生活到诗意的媒介,便被文人们一次次写进诗词,成为一种诗境意趣。就如长亭道别,烟柳凄凄一般,赋予建筑物一种文化的内涵,承载人类的情绪行为!
摄影|watermelonis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