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溜古镇杯乡愁主题散文大赛】崔红旗||大杂院 旧平房,城里人抹不去的乡愁 2024-05-21 00:41:12 大杂院 旧平房,城里人抹不去的乡愁文/坚韧. 静水流深 父辈来自于农村的穷乡僻壤,不消说,那里是他们的根儿,是剪不断的乡愁。而对我来说,从小在北方城市,生于斯长于斯,我的乡愁在哪里呢?寻思良久——我的乡愁就是那消失远去的大杂院,就是那矮矮的旧平房。那里的一片砖瓦,一抹苔痕,一缕炊烟,一束霞光,都会温润激活我的心灵。与日渐富裕而人气式微的乡村相对应,在城市渐次消失不复存在的是林林总总的大杂院和旧平房。如果说城镇化使无数农民涌入城市,乡村走向沉寂,那么城市里异曲同工的戏码则是大规模旧城改造,结果也使得平房和院落日趋衰微以至于荡然无存。高楼林立,五光十色的景色改变了从前的简陋、寂寥和黯淡,洋气取代土气,芜杂变成繁华,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富足和舒适。可是不知为甚,城里人莫名的惆怅,某种失落,隐隐作痛的怀旧情绪并没有随之消弭,反倒时不时在心底泛起,这或许就是相对于离乡游子的另一种乡愁吧。儿时的记忆中,往昔的城市天空湛蓝,白云飘荡,空气清新,但大地却是一片素色,街道灰蒙蒙的,没有几幢高耸的大楼,一条条不规则甚至坑坑洼洼的大街小巷随处充斥,且多为土路和砂石路,柏油路只限于主城区。城市体量上,也远不是如今这么大块头。成片的低矮平房拥挤不堪,陈旧的院落布局随意,斑驳杂乱,曾是好多年里一成不变的景致。在城市,曾经有两种不同的大院双峰并峙相映成趣,如果说占比极小的部队家属大院多少带点贵族影子话,那么为数众多的大杂院就纯粹是平民血统。但就是这些旧风物,承载着远逝的岁月,摇曳的时光,凡俗的生活和温馨的气息。大杂院里,老旧平房中有少量土坯房,斑驳的泥皮,像耄耋老人脸上的皱褶;扑鼻的土味,像是他们的气息。大部分则为青色或红色的砖瓦房,简约,素朴,不加装饰,像简装的书架。迷人的是屋顶上飘动的炊烟,清晨、中午和黄昏三度升起,袅袅娜娜,很有气势,仿佛恬静中自带旋律,弥散着市井的烟火气和大院鲜活的生气。南飞北返的成群大雁排成壮观的阵容,响着尖亮的哨音,掠过大杂院上空,甩下悠远的背影。生活音符从不匮乏。孩子们玩闹声,母亲唤儿回家呼喊声,自行车铃声,小商贩叫卖声,爆米花炸裂声,焗锅焗碗、磨刀磨剪的吆喝声,热闹非凡,此起彼伏,飘荡在大杂院的上空。养鸡的人家,自搭鸡窝传出了嘹亮的公鸡打鸣声,母鸡炫耀式的咯蛋声。喧嚣无序中,漫溢着草根生活的味道。四季轮回,氤氲着大杂院的一砖一瓦。风霜雨雪都会在瓦楞上、屋檐下、墙角处留下不同的印记。春天,缕缕春风敲打窗棂,会给人家吹来久违的春色和暖意;夏季最绚烂,有的房前屋后摆放着簇簇盆花,绽放着艳丽和清香。院中那棵绿荫覆地的大树上知了声声,聒噪不休。雨天里,雨或淅沥或瓢泼,落在屋顶、地面上,也落进檐下大大小小接雨水用的盆里、桶里,嘭嘭地响,声如炒豆。地面上跳动着一朵朵活泼泼的水花,雨水把院和房冲洗得异常清亮。雨后初霁,孩子们撒欢地拥在大门外,撩拨着路边沟渠顺势而下的水流,尽情嬉戏。秋日,新鲜果蔬驮在人们自行车后架上,点缀和丰饶着清贫生活,点燃平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种种念想;冬季,天寒地枯,旧院老屋被皑皑白雪装点得满眼晶莹。雪地上,孩子们堆雪人,追逐着打雪仗,人雪相映,那种迷离意境恍如童话。住在大杂院平房里,住户们年复一年过着庸常的日子,油盐酱醋,锅碗瓢盆,俯仰呼吸,一切显得那么温暖而接地气。那里留存着生活辛苦的印痕。物质短缺年代,小市民们披星戴月半夜去粮店排队买土豆,到煤铺排队买煤,在菜店凭票买冬储大白菜,家家劳碌是常态,也是标配。日子泡在辛苦里,却也带给住户们人间清欢和内心惬意。“五一”“十一”,原本法定节假日,却成为约定俗成的劳动日。住户在院子里,马路边,把煤面、焦土与水和成煤泥,用铁制煤模拓出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煤坯,晒干就是不错的取暖和烧饭燃料。最让人感怀的是纯朴民风,邻里互爱互助的人情敦厚。左邻右舍串门走动,你来我往,家长里短,互通有无。院子里公厕、自来水站等基本设施简而齐全,住户共用共享,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吃喝拉撒,说说笑笑,都在无意中增进着邻居间的亲近感。难忘温馨的场景。夏夜,月色如水,白天的高温渐渐消退。晚饭后街坊们聚在房檐下,听着角落里夏虫的浅唱,摇着蒲扇,喝着廉价的茶水,谈天聊地,其乐融融,爽朗的笑声不时划破夜空,驱走了生活的困顿和窘迫生活中鲜见薄凉,随处可触摸到质朴的善良。谁家都难免遭逢捉襟见肘或三灾六难,从红白喜事,到担水买米,邻居们都会尽其所有、尽其所能,雪中送炭以解忧;有了喜事好事,如添丁进口、金榜题名之类,也会奔走相告以分享;就是家里做了好吃的,也必是先送芳邻一碗以尝鲜。大杂院开凿着年少时的欢乐时光。历经风雨沧桑,院墙布满岁月烟尘,已然漫漶、剥蚀,甚至出现颓圮,老屋也已破旧,公厕破败难掩其臭,但这些丝毫不影响大杂院乐园之功能。小时候,每天陶醉于各种各样的游戏,捉迷藏,推铁环,抽陀螺,弹玻璃球,坐滑冰车,旮旮旯旯藏不住杂沓的脚步声和清澈的嬉笑声。相比今天的孩子,大杂院孩子身上似乎多了几分野性,常常玩得沸反盈天,一身汗,一身土,一身泥。放养状态凸现粗粝与粗犷,勇敢与勇毅。旧平房镌刻了生命中的酸甜苦辣。一间房往往十几平米,一个家庭通常住一间到两间房。窗户上装着少量玻璃,上端更多是用麻纸糊的窗格,风起时簌簌作响。尽管没有宽敞的空间,光线也不甚明亮,家具简简单单,但人们知足常乐,安之若素,甘之如饴。旧平房盛放了太多光阴故事和苦乐年华。饭桌旁或屋门口围拢着一家几口,粗茶淡饭吃得却很香甜;土炕、硬板床睡得也很踏实,常能把人从梦中笑醒。日子穷则穷矣,于清苦困顿之中,孩子们早熟,懂事,凡事懂得了珍惜。逼仄的平房,生命摇篮生活的巢,孕育出平民的情怀,走出了多少出息的人物!时光如流,岁月如歌。旧城改造浪潮势不可挡,大杂院难逃被拆的命运,平房在轰鸣中瞬间被夷为平地,也从此带走了过往的一切:愁苦、快乐、悲喜,还有穷日子。面对废墟上崛起的鳞次栉比的住宅楼群,以及纵横交错平展展的道路、花团锦簇的绿化带,人们无不为社会的进步、生活的幸福而欢欣鼓舞,同时对过往流年也心生不舍和怀恋,留恋那种朴拙和清纯。人们搬进单元楼,躲在小楼成一统,很多情况下纯朴不复,“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大杂院已然消亡,连同那人性中醇厚的东西也淡漠已久,这让人陡添一丝怅惘。这未尝不是一种复杂又矛盾的情愫。城市脱下陈旧的破衣,换上了簇新的华装,新旧代谢的交织中,却悄然孵化出城市版的乡愁。我眼前不时回放着流年碎影。渐行渐远的大杂院、旧平房,城里人抹不去的乡愁。作者简介:崔红旗,网名:坚韧.静水流深,祖籍山西省长子县,生活、工作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曾多年工作于公安部门,一度从事机关公文写作。亦爱好读书和文学,以此丰盈心灵,调剂生活。偶有文学作品散见报刊和自媒体平台。 赞 (0) 相关推荐 天津平房老照片,大杂院和段儿房的回忆 作者:白丁乔 天津人 在老天津人的记忆里,总有一排排的平房和大杂院,那里有来来往往的人情世故,有五味杂陈的柴米油盐,有挥之不去的欢声笑语,更有永远也忘不掉的老街坊们. 那时候的人们都不富裕,但是真快乐 ... 即将消失的“广安东里”门楼 看建筑应是民国的,内部格局奇特,门楼朝西,进去后原来是个空场,南北两侧是一溜带廊子的平房,而且很长,目测有四.五十米左右,也就是说每排平房都有近二十间房子,看似旅馆,和仅剩的住户聊天传说是大户 ... 保定五中,我的家 1986摄于保定五中家门口 五十年代大门 八十年代大门和校园 保定五中是保定市第五中学的简称,对别人来说它可能只是求学或教书工作的地方,但对少数几家人来说那里就是我们的家,尤其对我来说更是如此,那里甚 ... 北京共生院悄然更新胡同生态 来看看是怎样一种全新的体验 西城首个"共生院"在银锭桥胡同7号试点,老住户与民宿管家在院内攀谈.王海燕 摄 记者手记 "共生"是尊重民意的共建共融 不管是一个院落的"共生&quo ... 记忆里编织津门的胡同 | 记录故乡(2)·天津市小刘庄 "记录故乡"征文大赛参赛作品--今天刊发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天津市小刘庄近几十年变迁的描述.作者通过对家乡从农业村庄进化到工业城镇社区.大杂院邻里之间的和睦 ... 散文/难忘一中大杂院 点击"成安文学",关注作家动态,欣赏更多佳作(2020第六十四期) 难忘一中大杂院 文/冀凌云 搬入老一中家属院前,我曾有两年时间住在学校西南的大杂院里. 大杂院原来好像是学校理化 ...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为唐诗名篇第一的<黄鹤楼>.李白登黄鹤楼后写道" ... 解玺璋 | 居京琐记 / 记得北京民谣中有一句,养活个孩子没地儿放.我们家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有了儿子,只能待在床上,或去当街,屋里.院里,都没有孩子玩儿的地方. 居京琐记 解玺璋 / 文 在一个地方住得久了,是很容易 ... 平房林间寄语 文川 摄影 林间繁茂浓浅相宜 阳光点染雨后绿荫 枝头露出娇艳花蕾 沐浴宁静心灵重生 * * * 遥望当年您的壮举 经历寒暑尊崇犹新 清明祭奠几多感慨 唯有承志不负此行 ... 【我的乡情】崔海宁:乡愁 乡 愁 崔海宁 愁 心上之秋 后山红叶铺就了一路柔意缠绵 故乡 夕阳西下 远在天边的人书写着一生牵挂 乡愁 月光寒风 冷不却心中轻舞着的暖暖炊烟 愁 秋季之心 田地里年迈的父亲是否拥有丰收的喜悦 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