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对上古中国的统一从东部开始,西部是对神农统治的接管
黄帝对上古中国的统一从东部开始,西部是对神农统治的接管
文|黄饮冰
至少在距今8000年,黄帝的祖族黄人就在燕山东北的黄水流域(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生活着。而黄人又是河南淮河上游的贾湖文化居民的北迁者。河南的贾湖文化与湖南的彭头山文化是姊妹文化,所以贾湖居民也是从洞庭湖周边北迁到河南贾湖的。当然,我认为洞庭湖是古云梦泽的遗迹或者是南半部分。所以黄帝的祖族黄人是从云梦泽前往贾湖,又从贾湖进入燕山东北的黄水流域的。
黄人进入黄水流域时,是黄鸟(蛇)氏。比黄鸟氏先进入黄水流域的是玄鸟氏(殷商的祖族),玄鸟氏与炎帝姜族都来自一直生活于北方的燧人氏。
燧人氏是在末次冰期生活于北方的一个庞大的北方族群,信奉燧皇神袛。我把末次冰期生活于北方的这个庞大的群体,叫做华尼安。在距今1.3万年的时候,末次冰期结束,在升温和冰融性洪水的驱使下,作为适应于低温生活的华尼安向北方迁徙,华尼安人在欧亚大草原演变成了欧洲历史上的北蛮人——雅利安人。
但是为奉守燧皇的祭祀,燧人氏族群作为华尼安人的上族,没有离开中国。燧皇最后的祭祀地在商丘。燧皇对中国北方的统治,一直延续到距今8000年,在距今8000年到6000年之间,是有一个高温期,冰融性洪水与雨水性洪水一起把中原变成了泽国,大海延伸到了豫中、华北、江淮,山东及中国东部高地都已岛屿的形式处于大海中。中国北部的燧皇文明早到毁灭性的打击。燧皇遗民向北迁徙,一部到了中国西北,就是炎帝姜族;一部到了西北,就是玄鸟氏。这两支保持了燧皇的火崇拜,其他的泯灭了。
黄人在距今8000年进入黄水流入,与先期到这里的玄鸟氏组成以黄人为主体的黄玄联合体。距今5600年到5300年进入小冰期。作为农业族群的黄人联合体在黄水流域呆不下去了,只好南迁进入河北,在桑干河一带受阻。因为在距今5900年的时候。仰韶文化庙底沟类性崛起而发展到了河北北部。我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性视作女娲伏羲与神农祖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也就是早期神农文化。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之间,黄人联合体一部分越太行西去晋陕,一部分越过神农而进入到了江淮。在江淮兴起的凌家滩文化(距今5600年到5300年)就与黄人有关。黄人的主体还在桑干河与神农纠缠。但是在降温的影响下,神农的势力是逐渐南撤的,所以黄人南下的趋势还是明显的,也就是在河北北部,红山文化处于优势。在距今4800年的时候,一颗彗星与地球相撞,区域在白洋淀,这个事件正好把河北南部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毁灭了,黄人越过河北进入到山东。
黄人进入山东,遇到的是两昊族群,这个时候太昊势力衰微,山东做主的是少昊氏。当然这个少昊是鸟性质的少昊,是凤姓。由于黄人中的黄鸟氏是黄人上族,不被凤少昊容纳,而玄鸟氏转而与凤少昊结盟,成为凤少昊二十四鸟王国的一员。黄人之黄玄联合体破裂。因为凤少昊集团已经是男性氏族社会性质,而黄鸟氏还没有完成母系向父系的转型。黄人的女人被迫嫁给凤少昊集团做妻子,但男人都找不到老婆。这就逼迫黄人离开山东,向西进入豫东,又跟神农氏搞在一起。黄人与女娲的后裔有喬氏建立了婚姻关系,并认伏羲为祖(遵守的是凡女娲氏的夫婿之族均要承袭伏羲之称号),女娲氏到有喬氏又是神农的母族,这样与神农也建立了关系。这个时期天子是神农。黄人就这样进入到了神农集团。这个叙述在《黄人南下》一文中就已经说过了。黄人没有凤少昊的血缘(基因),黄人的少昊,是青阳少昊,这是我反复在说的。
中国诸文化的第一个统一时代,就是神农时代,神农的统一的标志性器物就是黑陶。这个在以前就说了。黄人成功的地方,就是从神农天子手中取得了“征伐权”。
但是黄帝的历史很长,不是只有一个轩辕黄帝。且轩辕氏族在轩辕黄帝成为天子前,本身有很长的历史。不要忘记我说的中国上古一直延续到三代,实行的是氏族统治。各古老氏族在群体中的地位是变化的,因为氏族统治中的主体氏族或居于统治地位的氏族,随着氏族力量的消长处于变化之中。氏族力量在黄帝之前,体现在对人类作出的贡献上,新发明新创造都可以让一个氏族的地位上升到主体氏族的位置上。如发明人工取火的燧人氏之燧皇、发明八卦的伏羲氏支伏羲,发扬光大和再兴农业种植的神农氏之神农。黄帝时期,氏族的军事力量决定了氏族的地位。以后搞出禅让制,实际上在背后起作用的还是氏族的力量在起决定性的作用,黄帝的之位由势力最强的氏族担任。对于古老氏族来讲,在军事强人或氏族争霸的时代,其氏族的君长是可以被处于统治地位的氏族更换的,这种更换包括由主体氏族派遣主体氏族的人员去。所以尽管氏族的名称没变,但是血统被主体氏族通过派员的形式改造了,如凤少昊就被青阳少昊改造了。所以只有先理解了上古的氏族统治,才能正确理解上古历史的变换。
据《春秋命历序》说黄帝一共传10世,1520年。黄帝作为黄人之帝,根据黄人从母系转为父系的历史,黄帝看可能也经历了从女性黄帝到男性黄帝转换的过程。也许女性黄帝在黄水流域生活的末期就产生了,在南下过程中适应战事的需要产生了男性黄帝。所以黄帝1500年的历史,可能是真实的。不过现在看到的黄帝十世名单,我不敢苟同。我还是以崇拜来划分,即天鼋氏黄帝、有熊氏黄帝、轩辕氏黄帝。轩辕代神农为天子。黄人对东部的统一,始自天鼋氏,终结于轩辕氏。
根据以上逻辑,我一直在说黄帝是从东部崛起的。崛起之地在鲁西南及豫东,向南深入到了江淮和坏太湖(良渚文化)。在黄帝代神农为天子前,黄帝只是黄人之帝,不是天下之帝。黄帝在成为天子前,首先统一了上古中国东部。
证据还是在《山海经》中。
在《山海经》中,黄帝与帝俊是两个系统。但是这两个系统却有被人为强制合并在一起的痕迹,这个痕迹从《史记》的世系可以看出来。如帝鸿也是黄帝的一个氏号,传说帝喾自名曰俊,这都是合并的痕迹。这种合并还不讲道理,帝喾自名曰俊,就把帝俊与帝喾合并在一起,而帝鸿却与黄帝合并在一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迷局发生在黄帝系和帝俊系呢?这样的迷局的发生,我认为是与黄帝对东部的统一有关。黄帝用军事强制力统一了东部,作为东部原统治体系的帝俊体系,就必然要被纳入黄帝系统里。上古的氏族国家合并,靠的是“认祖归宗”和“铁血征伐”。
对于轩辕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介绍很简略。《史记.正义》解释说,黄帝为有熊国君,号有熊氏。及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史记·集解》贾逵曰:“帝鸿,黄帝也”。《世本》:“黄帝又曰帝鸿氏”。《左传·文公十八年》杜注:“帝鸿,黄帝”。这些资料都把黄帝与帝鸿联系在一起。这说明在黄帝时期,首先是合并了帝鸿氏,这个合并了帝鸿氏的黄帝在接管了帝鸿氏遗民后,为了消除帝鸿氏的影响,就以帝鸿氏为自己的氏号。
帝鸿是谁呢?帝鸿氏是古代东方氏族首领。《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说帝鸿是帝俊之子。《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在《山海经》中,帝俊系统的特色就是“使四鸟”。这个“使四鸟”在考古中是有发现的,在三星堆一直就出土了“四鸟衔接环绕”金箔,这“四鸟衔接环绕”金箔就是“使四鸟”图腾。所以我一直在说三星堆中有帝俊的成分。总体我认为,三星堆一期与夏后氏有关。三星堆青铜文明与夏朝失去中原后夏后氏及其附属氏族南迁有关,也与帝俊后裔西迁有关。(见黄饮冰著《三星堆文明是夏朝人失去中原政权南归后重新建立的分支文明》一文)
东部还有一个帝江。帝鸿亦称“帝江”。《山海经·西次三经》:“天山…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毕沅注:“江读如鸿。” 江的古音是鸿。这就把帝江与帝鸿归于一体。《左传文公十八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嚚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敦。”,这两个材料的共性是“浑敦”,可以证明帝鸿即帝江。这个“鸿”,我也解释过,越湖翻江之鸟就是“鸿”,所以鸿就是鹄,鸿鹄就是大雁。东部族群最原始的鸟崇拜,就是鸿鹄(大雁或鸿雁)。鸿雁就是东部之凤的起源鸟。上古中国西部崇拜的鸟是“鸾”,就是野鸡或山鸡,统称锦鸡。
黄帝本身的东部特色也有记载。《帝王世纪》说:“黄帝由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路史》说黄帝在空桑山北创造车子,“横木为轩,直木为辕,故号曰轩辕氏”。这都是山东痕迹。
黄帝同东部的太昊和少昊是什么关系呢?《盐铁论》卷第八《结和》说:“大夫曰:‘轩辕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两昊被黄帝所杀。黄帝的大儿子玄嚣以少昊的名号统治两昊遗民。这个少昊,就是黄帝系统的青阳少昊。青阳之青,在传统文化中就是东部特色的标记。
以上资料,都说明黄帝的功业是从东部做起的。这与我的叙事是一致的。就是黄帝在登天子位成为天下共主前,完成了对上古中国东部的统一。之后黄帝才能战炎帝、杀蚩尤、驱逐荤粥(xunyu),代神农氏为“天子”。
在黄帝恩威并施之下,东部被纳入到黄帝的统治下。不服就是铁血征伐、亡国灭族(如两昊、蚩尤),剩下的只能是认祖归宗拜在黄帝门下加入到黄帝体系(如帝俊系统,炎帝系统)。
对于东部帝俊系统的统一,可能直到帝喾时期才正真完成。这就有帝喾自名曰俊的说法。帝俊被帝喾占用了,标志着东部帝俊系统的全面瓦解和全面归附于黄帝系统。帝喾之前,颛顼把东部的九黎纳入自己的统治。九黎就是鸠尼,也就是鸤鸠族群。在凤少昊的二十四鸟氏族中,五鸠就是鸤鸠族群,亦即鸠民。鸤鸠族是良渚文化的主体居民,良渚崇拜的鸟是鸠,在良渚文化,“鸠”是祖鸟和最高权力的象征。
黄帝和炎帝之间的合并也存在痕迹,这个痕迹就是缙云氏。缙云氏是一个姜族古老氏族。在《左传》中的缙云氏是与帝鸿氏、少昊氏、颛顼氏并列叙述,可见缙云氏之古老程度。
《集解》引贾逵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这说明缙云氏本来是炎帝姜人系统的一个氏族。
《左传》“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聚敛积实,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缙云,黄帝时官名。”,这里缙云氏就变成了黄帝系统。
《史记·五帝本纪》中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集解》引贾逵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任缙云之官也。”,这个解释,说明了缙云氏与炎帝和黄帝的关系。
缙云氏也是黄帝的号。《史记正义》云:黄帝为有熊国君,号有熊氏。及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理出这样的脉络:缙云氏是一个有很长历史的古老氏族,姜姓,原本是姜人炎帝集团的一个氏族。在黄帝吞并炎帝时,缙云氏也随炎帝集团归并到黄帝系统。在黄帝以云纪官的时候,任缙云之官职。缙云氏的首领也当过黄帝,所以缙云也是出自缙云氏之黄帝的称号,也可能是某一代黄帝占用了缙云的称号,因为有可能缙云氏进入黄帝系统后,缙云氏的君长被黄帝系的人取代了,这个从黄帝系统来担任缙云氏的君长的人又当了一代黄帝,所以以缙云为氏号。
黄帝跑到西方是后人的造说。
《国语》记载,少典氏娶有娇氏之女,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在姬水边长成,因而姓姬。炎帝在姜水变长成,所以姓姜。但是对姬水和姜水在哪里《国语》没有记载,这就引发历代在考证姬水和姜水的位置。因为陕西有一个黄帝衣冠冢的黄陵,而且陕西衣冠冢的黄陵在历代统治者的共同努力下上升到了主体地位,这就导致历代包括当今的中国专家们费力在中国西部寻找和考证姬水和姜水,结果搞出了漆水或者沮水是姬水和姜水。我一直在问为什么没有人考虑姬水就是济水呢?这个古老的济水已经消失了,我是倾向于姬水就是济水的。不仅音同,而且也在黄帝东部的活动范围里。总之黄帝崛起于东部鲁西南与豫东之间的地区。
对于轩辕氏,《史记》说姓公孙名轩辕,但没说明因何而得名轩辕。《史记索隐》的解释是黄帝居轩辕之丘故名轩辕。把轩辕与造车联系起来的是罗泌《路史》的“横木为轩,直木为辕,故号曰轩辕氏”。既然轩、辕两字都与车子有关,因而齐思和在《论黄帝之制器故事》(《古史辨》第七册)把我国车子发明权归功于黄帝。这一说不得了,黄帝一下子就成西来的了。为什么呢?因为现代学者认为青铜、车子一类的东西,是西亚的文明成就。
对于古代蛮夷的来源,罗泌《路史·国名记》的记载可以参考:“余披传记,见蛮夷之种,多帝之苗矣。若巴人之出于伏羲;玄、氐、羌、九州戎之出于炎帝;诸蛮、髦氏、党项、安息之出黄帝;百民、防风、驩头、三鱙之出帝鸿;淮夷、允戎、鸠幕、群舒之出少昊;昆吾、滇濮、欧闽、珞越之出于高阳;东胡、儋人、暴舆、吐浑之出高辛;匈奴、突厥、没鹿、无余之出夏后,曰是固有矣。缙云之子,黄帝子孙,其始不肖,以至不才,几何而不胥为夷也。”。对于“见蛮夷之种,多帝之苗矣”的理解,要站在氏族统治的角度上去理解,而不能站在血缘的角度去理解。古帝哪来的那么强大的生殖能力呢?怎么会有那么多族群的人都是古帝所生呢?应该理解为这些蛮夷的祖族曾经被一些古帝所统治过,所以被认为是出自某帝之苗裔。
黄帝的统一从上古东部开始。统一东部之后,黄帝联邦势力强大,成为了神农氏氏国联邦的主要二级联邦。在兼并西北而来的炎帝集团、击杀蚩尤之后,代替天下共主神农氏为天子,以黄帝的称号号令天下。所以黄帝对西部并没有用兵的记载,黄帝对神农内部的用兵主要就是击杀了蚩尤而起到了威慑作用形成“诸侯咸归轩辕”的局面,所以黄帝对西部的统治,是对神农缘由的统治区域的接管。神农到黄帝,是上古中国氏族统治权力的转移,不是上古中国血统的更换,外来者就是西北而来的炎帝系统。炎帝实际上很冤枉,《史记》对炎帝的描述是“炎帝欲侵陵诸侯”,实际上一个“欲”字就说明炎帝的威胁是上古中国诸侯自己的感觉,觉得这个远道而来的炎帝很凶,要欺凌中原之诸侯,实际欺凌并没有发生。这也说明炎帝的确是外来者,上古中国人对炎帝很陌生。而蚩尤是上古中国内部事,所以对蚩尤的描述是“蚩尤作乱,不用帝命”。黄帝就是在神农势衰的时候乘势崛起了。如果把炎帝和神农归为一体的话,历史就解释成浆糊了!对外来者很客气,对内部叛逆者很残酷,在历史的开端这个不好的华夏恶性就已经存在了。
黄帝为天子,设立左右(东西)两监监于万国。这两监就是黄帝的儿子——玄嚣和昌意。玄嚣居东,监于东方;昌意居西,监于西方;黄帝居中,在河南河北,建都于涿鹿之阿。东西两监,实际就是东西两昊,或者东昊西皇。
《史记。五帝本纪》对黄帝的统治做了总结:“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筴。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穀草木,淳化鸟兽蟲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对此我是遵从的。
黄饮冰2018年3月19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