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人造钱如何偷懒!

古代铸钱是一种很繁重的工作,铸钱师傅也时时刻刻想着怎样节省成本和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改范铸钱。改范钱是借用前朝铸币的范模或母钱,改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字,在其基本型式不变或稍作改动的情况下,铸出的钱币。

用改范法铸钱的历史较为久远,在范铸工艺时代就已经出现。一些先秦布币中,会发现某些石范或泥范,用完后会重新磨平,再刻字铸钱,有时候会遗留上次钱币的痕迹。到了翻砂铸钱时代(大约开始于南北朝时期),改范钱依然存在,比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开始铸造的太和五铢,就是很典型的改范钱,在前朝的五铢的基础上加铸“太和”二字,省去了重新设计钱币的过程,既方便又简单。

展开剩余84%

北魏孝文帝时期 太和五铢 改范钱

太和五铢(和字省笔) 改范钱

到了唐代,翻砂铸钱工艺已经开始普及。唐武德四年(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钱文采用当时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八分隶书,钱的形制也十分精妙,整体看起来既端庄又美观。也正因为如此,后世多有以开元通宝为蓝本来改范铸钱,开元通宝也成了一代钱币的楷模。

唐代 开元通宝

大历元宝是较早用开元通宝改范铸的钱币。据考证,大历通宝为唐代安西都护府铸造,多发现于新疆地区。大历元宝把开元通宝的“开通”两字换成“大历”二字,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开元通宝在唐代应该称为“开通元宝”,此可备一说。

唐代大历元宝 根据开元通宝改范铸造

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和藩镇势力朝迁市变,铸造的钱币也多以开元通宝改范为主,相继有后晋的天福元宝、后汉的汉元通宝、南唐的大唐通宝以及后蜀的永平、通正、天汉、光天、乾德、咸康等都发现有明显的开元通宝改范铸钱的现象。

后汉时期汉元通宝 根据开元通宝改范铸造

后蜀时期永平元宝 根据开元通宝改范铸造

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一些开元通宝改范的待考钱。

天元通宝 根据开元通宝改范铸造

??元宝 根据开元通宝改范铸造

改范铸钱的工艺

改范钱铸造工艺一般认为是挖字再添字。以开元通宝改范铸天福元宝为例,通常是取一枚品相字口好的开元通宝(利于翻砂)。

先把“开通”两字抠掉。

然后做“天福”两字粘上去,再用合成的这枚钱做母钱来翻砂铸钱。

铸出来的天福元宝就是下边的样子。

这样的改范铸钱法,做起来比较麻烦,抠铜及做字再粘到钱上比较困难,但是用了下面的这种方法就比较省事。

首先选一枚品相字口好的开元通宝,把它的正面往印泥(铸钱时称范)摁,就出现了开元通宝四字的反字(其实严格来说,应该是镜像字,只有印泥出现镜像字,铸出来的才是正字)

然后把“开”字和“通”(大家可以看上图,通字的镜像效果非明显)字抹掉。

再在“开”字的位置刻上“天”,“通”字的位置刻上“福”字的镜像字。(‘天’字是独体字,正字和反字都一样,‘福’字有左右两部分,就必须是镜像字)

最后做一个背范(背范都是光背),用做好的正范和背范来铸钱。铸出来的天福元宝就是下边的样子。

在这种工艺中,也可能由于工匠的疏忽,直接把“福”字刻成了正字,铸出来的钱币“福”字就变成了反字。

铸出来的钱币“福”字就变成了反字,就出现下面这枚天福元宝的情况。

同时,根据上面天福元宝的情况,可以推测铸此钱的时候用的是第二种工艺,因为写反字的难度要比写错字的难度大,当时应该是在范模上疏忽刻成正字造成的。总体来看,后一种改范铸钱工艺要省时省力,这也是我们的先人在钱币铸造史上的一次突破。

本文由 天眷堂 原创。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