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匠苦熬35年成面条大王,靠一袋挂面年入28亿,却劝妻改嫁
做时间的朋友,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而克明面业的创始人陈克明却在35年间只专注于面条。"我认为只有我自己辛苦赚来的钱才是自己的,别人赚的钱都不应该是自己得的。"这是陈克明这些年来很信奉的一句话。
陈克明领导的克明面业是中国挂面行业的领跑者,旗下产品如华夏一面、高添加燕麦面、苦荞面、克明宝贝儿童面等均已进入入大润发、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永辉等大型卖场,"陈克明"品牌超市综合权数市场占有率为18.98%,稳居市场第一。
得益于产品的畅销,根据此前克明面业发布的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克明面业实现营业收入28.56亿元,同比增长25.8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9亿元,同比增长67.32%,这一成绩十分亮眼。
从湖南起家的中国挂面大王
许多人大概不会想到,克明面业起家的地方不是爱吃面食的北方而是以生产稻米为主的湖南。1952年,陈克明出生在湖南益阳市南县下面的一个小村庄。尽管湖南是出名的鱼米之乡,但南县却是一个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移民县,南县人爱吃面条,但自己家乡生产的面条却无人问津,偏爱湖北、河南的面条。
本来,出生农村的陈克明没有那么多讲究,他17岁那年就从乡下来到城里在教育局基建队做了一名木匠。陈克明手脚利落,悟性高,一年到头他的收入比旁人要高出一大截,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在他32岁那年,一次刨家具的过程中,他的右手食指和无名指不幸被锯掉了,这让陈克明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手艺。
“咱俩离婚吧!我不忍心看着你跟着我吃苦受穷,你再找个有能力的男人嫁了,过上好日子。孩子就让我的兄弟姐妹带着,不给你增添负担。”陈克明对妻子说。
妻子听了他的话,心痛得不行,和他抱头痛哭。
她说:“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离婚我坚决不同意,不管你以后成什么样我都不会离开你,我们做这行不行,还可以做别的,最差也还可以回去种地,做点小生意,总之天无绝人之路,饿不死人的!”
为了活下去,夫妻俩就这样硬着头皮去做那些一般人看不起的行当,尽管他们勤吃苦做,省吃俭用,依然赚不到钱,家里开支入不敷出。
直到有一天,他偶然经过粮食店,看到店门口密密麻麻排着长队等待买外地面条的县城人才找到了创业的方向。"如果南县做的面条和外地面一样,价格还便宜,肯定好卖,这事值得一试。"
说干就干,陈克明开始做烘干房的时候根本买不起完整的设备,但15年的木匠生涯让他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很多设备都是他自己改造升级,回忆当年的艰辛的创业历程,陈克明至今都感慨颇深,"真辛苦啊,一包面条摇下来,摇得上气不接下气。于是我就开始改进,每个关键部件和环节不断寻找改进方案,几天几夜守着设备。"最终在1984年,陈克明第一台完整的面条加工机在家中诞生。
"三个领先"让他做到行业第一
当然,仅仅是把面条做出来,陈克明绝不会有今天的江湖地位,陈克明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就是"三个领先",即品质领先、品牌领先和销售渠道领先。
先说品质领先,在那个人民生活从物资匮乏走向温饱的年代,许多挂面为了好看都用上了增白剂,但陈克明在咨询专家后了解到增白剂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超标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于是,陈克明就没有在自家生产的挂面中使用增白剂,他相信消费者总有一天能明白谁好谁坏。
而在品牌方面,陈克明在创业之初就没有像市场上大多数挂面那样用废报纸包装,而是拿来白纸在特意盖上"陈克明面条"的印章,产品如有任何问题包退包换。1990年,陈克明就去工商局注册企业,总共花了5年时间。"我的注册应该是南县第一个注册的,我的公司是南县第一个企业运筹,后来上市也是南县第一个,做了很多南县的第一个。"陈克明对此颇感自豪。
销售渠道方面,陈克明从不拖欠上下游企业的钱,即使自家产品积压也不从不对外赊账。陈克明的诚信也换来了供应商和销售的鼎力支持。"与人交往自己吃点亏没关系,大家都知道跟我合作不吃亏,所以都喜欢跟我做生意,结果我不仅没吃亏,还占了便宜。"这是陈克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成功不是偶然,陈克明的"三个领先"让他成为中国面条大王,未来,相信陈克明还将带领他的面条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