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景泰蓝的认识与简介
“北京是中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为重要的产地。北京景泰蓝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富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成为驰名世界的传统手工艺品。它是集美术、工艺等专 业技术为一体,是最 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关松发说。
“对于景泰蓝大家有很多误解,多数学者倾向于元代传入说,认为掐丝珐琅工艺约在13-14世纪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在晚明至清代甚至民国,古董行业一直错误的认为景泰蓝是景泰年间烧造的。”马未都说,“我们看现在故宫博物院藏元代的景泰蓝工艺品,这几件在以前分不太清的时候都给归到了明朝,其实这种高足、长足的制式的器具,都是南宋到元朝很流行的造型。”
明代匠师已经发现,最适合景泰蓝器具的装饰之一就是缠枝莲纹,缠枝莲不仅仅适合各种器形装饰,不会留下空白,也能较好地固定釉料。乾隆朝的缠枝莲纹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前朝相比,乾隆时期的缠枝莲更加清秀,花瓣和枝叶层次更加丰富,显得华而不乱。乾隆朝时期景泰蓝的动物纹样并不占主要地位,一般都是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例如龙、凤、蝙蝠等等,这些动物纹样大多和植物纹样相结合,以谐音的方式表达吉祥寓意。乾隆时期的景泰蓝纹样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匠师们根据乾隆的喜好,会在景泰蓝器具之上烧制太湖石图案。太湖石又称为"寿石",不仅外形奇峻,别有一番江南风情,也寓意着吉祥长寿,是乾隆非常喜欢的纹样之一。
景泰蓝一直到晚清才开始走入民间,这时候北京、扬州、广州等地都出现了一些非常有名的生产景泰蓝的老字号,包括老天利、德成、宝华生、静远堂等等。在今天看来,那时候景泰蓝的特征非常明显,就是它的胎一般都非常薄,不可能用那么多铜了,只能通过工艺来弥补材料上的不足。
景泰蓝工艺始于明代景泰年间,据说景泰为宣德之子,宣德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认识极详,且嗜之极深,只是对于铸炼方面,宣德已到达绝顶,没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颜色方面另辟蹊径,以图出奇制胜。终于有景泰蓝的创制。成化时期继承遗业,未改遗风,仍努力烧制,所以景泰蓝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
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的景泰蓝用料十分昂贵,其胎以铜胎为主,亦有用金、银为胎的,珐琅釉多为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还须鎏金工艺,耗金量也很大,因而它的工艺成本比同尺寸的瓷器要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最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景泰蓝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是继夏商青铜器艺术之后又一金属工艺上的世界奇迹。景泰蓝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人将景德镇陶瓷、福州磨漆、北京景泰蓝为我国三大工艺美术珍宝,确切之极。它是人类文明的艺术结晶,世界艺术百花园中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