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从平定薛延陀看其经略边疆的方式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边境存在着大大小小众多的少数民族政权。唐朝初期“突厥颉利可汗承父兄之资,士马雄盛,有凭陵中国之志”,此时军事强大的突厥频频南犯,时时威胁唐朝的安全。而刚刚建立的唐朝正为统一全国而积蓄力量,对于突厥的入侵无力也无心对抗,只好一再退让,于是就有了“上以中国未宁,待突厥甚厚,而颉利求请无厌,言辞骄慢”。
在这种形势下,刚上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周边各民族和邻近诸国,并不是以武力相对抗,而是根据各种具体的情况实行一些随机应变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联合弱小,压制强大者,逐渐利用突厥贵族集团的内讧进行分化瓦解,促使突厥政权开始分裂,最后彻底打败了突厥。随着突厥的衰落和消灭,漠北地区另一少数民族薛延陀缺了利用时机逐渐庞大起来,成为唐朝管辖漠北地区的威胁力量。面对日益庞大的薛延陀部,唐太宗针对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从由原先联合扶持,到后来的限制以及军事打击,一直到平定薛延陀,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唐太宗对边疆地区民族政权的经略方式。
首先,初期是联合薛延陀部。
由于薛延陀部开始称雄漠北,逐渐脱离唐朝的控制而趋向独立,相继演化为游牧型的政治体属地,破坏了唐朝的战略,双方关系也从唐支持、联合转向限制、对抗和消灭。
薛延陀部初期为摆脱西突厥的强力控制,进行战略迁徙投附东突厥。但此时的东突厥上层集团内部已经是矛盾重重,至颉利可汗时期尤为严重。颉利可汗为增加自己的势力,不惜利用其控制的突厥以外的各部对付内部的反对派,这也给薛延陀制造了时机。而颉利可汗将主要威胁集中在与唐朝的斗争,薛延陀便抓住机遇独立发展。突厥的灭亡,标志着薛延陀正式成为唐朝漠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薛延陀上层集团在漠北民族政权中的政治地位。
唐朝与薛延陀双方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成联盟,加强了唐王朝北部边疆的稳定,同时也为薛延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各部的薛延陀,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逐渐称雄于漠北。而唐朝之所以联合薛延陀部,是因为在北边的主要敌手是当时的东突厥,所以唐太宗采取的主要策略是拉拢薛延陀以孤立、打击突厥,利用东突厥与薛延陀的矛盾,分化双方力量,从而造成有利于唐朝的形势。薛延陀从隋到唐初依附于突厥,贞观初期突厥颉利可汗时薛延陀首领夷男背叛东突厥,唐太宗与薛延陀联络并对之进行封赏,与之结盟,在军事上南北夹击东突厥而获胜。
其次,抑制薛延陀。
东突厥灭亡为薛延陀的崛起提供了机会,随后向周边开拓,很快成为漠北草原的强盛力量,于是与唐朝的整体利益发生了冲突,甚至开始趁唐太宗东封之际向唐进攻,严重的威胁到了唐朝的利益。薛延陀伺机南侵对唐王朝产生了刺激和振动,唐朝不得不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解决北方势力对中原造成的问题。
由于薛延陀势力的日益庞大,唐政府倡导的多方共存的平衡模式被打乱,因此唐朝与薛延陀的同盟与藩属关系逐渐削弱。贞观十四年,唐攻破高昌,唐朝在西部取得优势和主导权,高昌的灭亡,使得唐朝对西域一带的控制力逐渐扩大与加强,从而阻碍了薛延陀向西扩张与发展,双方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尖锐,由原来的联盟关系逐渐剑拔弩张,兵戎相见。为牵制薛延陀部,唐朝将归降的“突厥及胡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还其旧部,稗世作落屏,长保边塞”。
总体上说,唐太宗在即位时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政治形势,周边民族众多,地域幅员辽阔,而且各个民族分别处于各种不同生产方式的边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也迥然有别,只有根据当时各民族具体的特点,灵活采取招抚、争取、和亲等不同的方式处理边疆纷争,对于后世面对异域民族的侵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