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迎许攸 设计挖徐庶:曹操为何没有请来诸葛亮?

本 文 约 37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min

众所周知,曹操惜才、爱才。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当时正在洗脚,听闻此事鞋都没来得及穿就跑出去迎接。许攸非常感动,当即就给曹操献上一计,让曹操火烧乌巢,抄袁绍的后路。正是有了许攸的谋略,曹操才能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

刘备在驻防新野时,得到了一个叫徐庶的谋士。徐庶,字元直,颍川 (今河南省境内) 人,他与诸葛亮是至交,胸中颇有韬略。在没有徐庶之前,刘备根本就没有打过胜仗,有了徐庶之后,刘备大破曹仁三万大军,扬眉吐气了一把。

曹操为了打败刘备,设计挖走了徐庶。徐庶在辞别之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此人比自己还要厉害许多倍。

既然诸葛亮比徐庶还要厉害,为什么后来曹操没想过去挖诸葛亮?如果挖走了诸葛亮,曹操很有可能统一天下。如此看来,曹操不挖诸葛亮,实在是失策。可事情真这么简单吗?

央视版《三国演义》截图,徐庶

曹操的政治考量

曹操不是不知道诸葛亮的名声。

在火烧博望坡之前,曹营里曾开内部会议。曹操的头号谋士荀彧提起诸葛亮——

“此人为襄阳名士,复姓诸葛单名为亮,才能胜我数十倍”,“刘备英雄,今更兼诸葛亮为军师,不可轻敌。”

紧接着,刚刚被迫过来的徐庶说——

“今玄德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矣······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诸葛亮在荆州早就小有名气,他与当时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等结交,成功的塑造了自己的人设——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这种人设深入人心,当诸葛亮后来去东吴,就有东吴的谋士拿他自比管仲、乐毅来嘲笑他。但这也从侧面说明,诸葛亮的自我营销相当成功。

曹操可能怀疑诸葛亮,但他不可能会怀疑荀彧的话。

荀彧出身颍川士族,从小就广交四方豪杰,且饱读诗书,据说他12岁时就可以把《论语》《春秋》等古籍背得滚瓜烂熟。荀彧加入曹操集团时,被曹操比喻为神机妙算的张良。而现在这个“张良”口中的诸葛亮,才能超过他自己十倍,可见这个诸葛亮绝非浪得虚名,而是有着经天纬地的大才。

新版《三国》截图,曹操

而且,荀彧推荐过的人都很靠谱,例如荀攸、郭嘉、司马懿、戏志才,都为曹操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曹操是肯定相信诸葛亮的才能的。 既然认可,那为什么不去挖人呢?

曹操是一代枭雄,他对政治本质的洞察相当精准,因此他在用人上有自己的深谋远虑。

三国时期,得士族者得天下。 当初,汉武帝创立的察举和征辟,其中前者为重。 察举,就是每年每个郡国向中央举荐孝和廉各一人,到京师之后,要依其科目与被举人的学艺不同,由公府分别加以考试,然后量才录用。 被举荐的人,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寒门子弟读书、接触经典的机会自然少得多、也不被人所识。 久而久之,仕途就几乎被地方上的名门望族独占和垄断。

东汉末年,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名门望族名望更甚,拥有了各种资源,更加强大的力量和势力,若要争夺天下,甚至统一天下,士族是不得不依靠的力量。

当时,曹操有河北大族、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等士族支持;孙权有顾雍、陆逊、朱治、张昭等豪族相挺;袁绍本身就是四世三公的家族出身,自身就是豪族,门生故吏遍天下。

荀彧只是客观评价诸葛亮的才能,却并没有一句话建议曹操把此人挖来,共襄伟业。曹操是何等聪明之人,他能听不出来此中的玄机?

曹操自身出身不高,他既不是袁绍这样的四世三公出身,也没有刘备的皇叔身份。为了提高自己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就必须得到士族的撑腰。荀彧代表了颍川荀氏,他的投奔意味着颍川荀氏弃袁绍而支持曹操。荀彧给曹操推荐的人才,无一不是出身士族,例如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等。

可以说,曹操集团的基本盘就是颍川士族,再加上其他几个士族,例如武将夏侯惇夏侯渊兄弟,曹仁,曹洪兄弟等,他们就来自于各个大大小小的士族。

诸葛亮有不世之材,但 诸葛亮与荆州士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诸葛亮加入,则颍川士族的利益必然要被分一块出去,荀彧自己可以不在乎,但他必须要照顾到颍川士族的安定和团结。

如果颍川士族内部出现分裂,或者颍川士族选择抛弃曹操,结果必然是曹操与颍川士族两败俱伤。这样的结局,荀彧肯定是不允许出现的。

所以,荀彧没有向曹操提出挖诸葛亮的请求,曹操也自然心领神会。况且,曹操身边已经谋士如云,且都是一流人才,没有必要为了一个诸葛亮,得罪自己的基本盘。

新版《三国》截图,荀彧

诸葛亮的性格

曹操是个心高气傲、常常自我陶醉的人,诸葛亮也是,他一边耕田一边自比管仲、乐毅。 管仲,乐毅是什么人? 一个开国宰相,一个柱国将军,要跟这两个人相提并论,至少你也得先做了官,才有可能取得超越他们的成绩。 可是诸葛亮还未做官就如此自夸,可见其自我陶醉。

徐庶临行去曹营之前,特地去拜访了诸葛亮,跟他说刘备是一支潜力股,一定要尽快买入,还希望诸葛亮在刘备来的时候给一点好脸色,“望公勿推阻,即展平生之大才以辅之”。

不料,诸葛亮却摆出一副臭脸,“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然后也不顾朋友之情,拂袖而入,让徐庶尴尬得只好上马启程。

看来,诸葛亮是坚持要当那种看穿红尘,决意不肯入仕的世外高人。但实际上,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能让自己大展身手的机会。曹操那边谋士如云,而曹操本人也是能力极强者。

诸葛亮的性格,使他只能选择刘备。

第一,刘备是汉室宗亲,且一直为了汉室的复兴而奋斗。诸葛亮是尊重法统的人,只有跟着刘备,才能够确保自己的事业是伟大而正义的。

第二,刘备身边将才不少,例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但一直缺少第一等的谋士。这就使得刘备的奋斗毫无章法可言,成天被曹操赶着跑。诸葛亮一加入刘备阵营,就是首席军师,没有任何谋士可以与其相提并论。这样的平台,曹操也好,孙权也好,显然都是无法提供的。

从三顾茅庐开始,刘备就已经洞悉到了诸葛亮的心理需求,就算是后来挖到了庞统,刘备也不敢把卧龙、雏凤放在一起。他让诸葛亮留守荆州,自己带着庞统去西川,直到庞统死了,才敢把诸葛亮调过来。

央视版《三国演义》截图,刘备与诸葛亮

这就是人际关系上的“互补定律”,那些在兴趣、性格、专长、观点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当他们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构成互补关系时,会像磁铁的正负极一样,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关系。

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打算筹办一个企业,那么他一般会选择与拥有自己所缺乏的才干和能力的人合作。如果自己善于经销,那么就会选择精通会计的人合作。两者正好能取长补短,各得其所,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刘备就是这样的企业家,他所需要的正是诸葛亮这样的运筹帷幄的总经理,自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心的交给他。而诸葛亮也需要刘备这样的企业家,给予自己最大的尊重和权力,让自己不受限制的发挥才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挖诸葛亮需要筹码

最后,即使曹操想挖诸葛亮,他也没有筹码。

曹操当年怎么挖关羽的?按正史记载:建安五年正月,曹操击破徐州,刘备北奔,关羽归降。

关羽跟刘备与张飞等失散了,关羽带着刘备的夫人没有地方去,这个时候只能暂时的投靠曹操了。对于关羽,这是权宜之计,他必须要安顿好大嫂。而曹操留住关羽的筹码,就是他的大嫂。

央视版《三国演义》截图,关羽

曹操又是怎么挖徐庶的?演义中说,曹操扣住徐庶的老母亲,伪造徐母信件,劝徐庶弃暗投明。而在正史中,曹操确实在长坂坡抓了徐庶的母亲,但没有做出伪造信件逼徐庶跳槽的事情。徐庶是自己为了保全母亲的性命,主动选择的。无论演义还是正史,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曹操手上有徐庶的筹码——他的母亲。

但是,曹操完全找不到可以挖诸葛亮的筹码。诸葛氏是琅邪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 (卫戍京师的长官) 。诸葛亮父母早逝,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被叔父诸葛玄收养,而诸葛玄当时为豫章太守。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建安二年 (197年) ,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弟弟都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这就是“诸葛村夫”的由来。

诸葛亮还有一个哥哥诸葛瑾,是孙权麾下重要谋士,深受孙权器重。后来担任长史和司马。

诸葛亮与襄阳名士黄承彦交好,后来黄承彦将自己的女儿黄月英许配给诸葛亮。 诸葛亮算是跟荆州士族搭上了关系,他的名声也渐渐的在上层圈子里传开。

再者,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曹操如果要挖诸葛亮,必定要付出比三顾茅庐更大的诚意。曹操可以礼贤下士,可以爱惜人才,但他绝对做不到比三顾茅庐还要有诚意的事情出来。三顾茅庐之所以成为佳话,就是因为没有几个雄主能做到像刘备这样,甚至关羽、张飞都看不下去。

央视版《三国演义》截图,刘关张三顾茅庐

曹操自知挖不来诸葛亮,便有心除掉他。当夏侯惇请战去打刘备时,曹操一口答应,并说“汝早报捷书,以慰吾心”。

他没有提一句,你要是见到诸葛亮,就劝他投奔,也没有提,你不要伤害诸葛亮,要把他带来见我,这等于是默认了夏侯惇可以杀掉诸葛亮。

曹操对于诸葛亮,最终还是选择了忽视。他们将成为一生的敌人,共同谱写出三国这段壮阔的史诗。

参考资料:

1、陈寿《三国志》

2、罗贯中《三国演义》

3、卢弼《三国志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