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阳货篇(六)
17.0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二、释 解
子张向老师请教如何行仁道。老师说:“能够实实在在推行五德于天下,就是行仁道了。” 子张问:“请问五德是什么?”老师说:“五德是:恭敬,宽容,信实,勤敏,惠爱。恭以持己之德,让在下的人自然尊仰于我而不会侮慢于我;宽以容众之德,让在下的人自然心悦诚服于我而使众心归服于我;言笃信实之德,让人自然信任无疑而能尽责于我。行事敏勤之德,让所为自然能够顺时应势而有功绩成就。施恩惠民之德,自然能让人效力于我而为我所用。”
三、释 字
宽(寬)
《说文》:寬:屋宽大也。从宀萈声。
《約注》:宽:段玉裁曰:“《广韵》云:'裕也,缓也。’其引申之义也。古文假完字为之。”舜徽按:宽之言康也空也,物空虚则见其大矣。宽字从宀,故训屋宽大。古文以完为宽者,喉牙本无分也。上文完篆下云:古文以为宽字。
《广韵》:宽:爱也,裕也,缓也。
汉字“宽”从宀萈声,“萈”本指一种细角山羊,字形像细角山羊之形,上部像双角,中部“目”像头,下部像腿和尾巴。本义指屋宽敞,引申指广阔、宽厚、饶恕、放宽、舒缓、富裕等义。
四、素 说
前一章通过“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的记述,让人们从老师的“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回答中,体悟把握君子的领引启迪而唤醒天性良知的责任担当,理解把握“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唤醒混沌不明沉沦的天性良知的道义责任。本章通过“子张问仁于孔子”,老师的“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的教导,让人们把握从政君子致力于仁德之政的伦常日用五点之要,并从“恭以持己、宽以容众、言笃信实、行事敏勤、施恩惠民”五德之要中,体悟仁之体用的流畅周遍。
子张向老师请教如何行仁道。老师说:“能够实实在在推行五德于天下,就是行仁道了。” 子张问:“请问五德是什么?”老师说:“五德是:恭敬,宽容,信实,勤敏,惠爱。恭以持己之德,让在下的人自然尊仰于我而不会侮慢于我;宽以容众之德,让在下的人自然心悦诚服于我而使众心归服于我;言笃信实之德,让人自然信任无疑而能尽责于我。行事敏勤之德,让所为自然能够顺时应势而有功绩成就。施恩惠民之德,自然能让人效力于我而为我所用。”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许多释解者都提出这种对门人之问称“问于孔子”,与《论语》的文体“子张问仁,子曰”是不相合的,因而怀疑本章是篡入或编者的粗心疏漏。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解说:“本章颇多可疑。《论语》记孔子与君大夫问答始称孔子,对弟子问只称子,此处对子张问亦称孔子曰,后人疑是依《齐论》,亦无的据。又此章孔子答语乃似答问政,与答问仁不类。或说此乃问仁政,然亦不当单云问仁。又孔子答子张,《论语》所载共十一条,多欲其鞭辟近里,慎于言行,而此章语不然。孔子以天下告者,颜渊问仁章以外惟此,或疑以为因子张之才大,岂其然乎?或说:就文体言,此章与六言六蔽五美四恶之类皆与其他各章不相似。且子张乃孔子弟子,称问即可,而此章及《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孔子,更为失体。或编者采之他书,未加审正耶。” 考定州简本,文本为“子张问仁于子,子曰”,与《论语》的通用文体“子张问仁,子曰”格式有异。细考推敲,《论语》编者不可能粗心,既然这样,必有原因。在《论语》中,“××(弟子)问×,子曰”的格式中,通常都是孔子回答的是“道问学”的格物穷理的教导,或者是“尊德性”的存心养性的教导。而本章子张所问,是具体行政中的行仁,不是心体中的“知仁、识仁和求仁”,而是“仁”在实践中的所用。孔子所答也是告之以行,言用而不言体的。在这样的问答中,子张所问言说的身份,明显是有位君子的身份,问题也是有位必须把握的问题。对此,《论语》编者使用了“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的特殊文体格式。其实钱穆已经体悟把握到了这点,只是没有觉察到《论语》编者的刻意用心。唐文治在《论语大义》中说:“此章子张盖问政治中之行仁,非欲于心体中求仁,是以夫子告之以行,言用而不言体也。然用必本于体,故子张请问其目,夫子即以恭、宽、信、敏、惠告之,出于心理中之敬与爱也。'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故推其效至不侮、得众、人任、有功、使人,犹答仲弓之问仁,推其效至于'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