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经典丛书中篇小说卷:文学经典化的一种方式

在《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之际,《北京文学》编辑部“为了尽可能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北京文学》创刊70年不同时期作品的风貌”,编选了“《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经典丛书”,共四卷六册,其中有中篇小说两卷,可见中篇小说在编选者心中的权重。编选的中篇共12位作家的12部作品,不仅是《北京文学》视野里的经典,同时也可以看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篇小说的重要收获。
北京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当然也无可非议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北京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这个伟大的传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将近百年的北京作家,他们内心强烈的国家民族关怀,对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态度,使北京的文学气象宏大而高远。丰厚的文学人才资源在北京构筑起了独特的文学气氛:所谓“文坛”,在北京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在这个专业领域内,竞争构成了一种危机也同时构成了一种真正的动力,特别是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这是为数不多的随处可以畅谈文学的城市,这是北京的优越和骄傲。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开放的国内国际环境,使《北京文学》有了一种得天独厚的文学实践条件,各种文学信息在北京汇集,不同身份的文学家以文学的名义在北京相会,国内外的文学消息和文学家的彼此往来,使北京文坛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视野和气氛。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北京的文学创作和批评,都因其对社会和现实世界的敏锐感知和宽广视野,因其不同凡响的万千气象而备受瞩目。它引领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它制造潮流也反击潮流,它产生大师也颠覆大师,它造就文化英雄也批判文化英雄……北京是当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文学发动机和实验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就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缩影。通过这些中篇小说,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北京文学地理的走势与变化。
入选的作家如余华、迟子建、蒋韵、刘震云、谈歌、李佩甫、李唯等,并不是北京“土著”作家。但《北京文学》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吸引了这些作家并发表了重要作品。余华的《现实一种》是其引起文坛注意的重要作品。陈晓明说,对于“文学怎么描写现实”“小说怎么表现真实”这类问题,余华在1988年通过《现实一种》做出了激进的回应,也可以说他做了一个极端的实验。这篇作品直到今天读来还很有力度,令人感到余华文字的那种刀刀见血的力道,以及背后透出来的那种残酷和令人绝望窒息的现实感。张燕玲认为迟子建的《零作坊》讲述了关于屠宰场女主人翁史美痛楚而浪漫的故事,正是迟子建“理想主义的抒情性”的一次变奏。作者以屠宰场心性浪漫的女主人所象征的理想主义,来反观残酷的现实存在,让翁史美分裂又自然的人格,在牲畜血腥与艰难人世间生长出灵魂之花。孙郁评价蒋韵的《心爱的树》说,蒋韵感知世界的方式与同代人多有不同。她从畸形的生活里看到了被压抑的美,而一切都没有答案。而对于沧桑岁月里温情的表述,是非左翼式的。我们于灰色世界的苦楚里,却感到了暖意的光泽。白烨认为刘震云的《单位》“不露声色,嘲尽世情”。在我看来,《单位》确有世情性,但更重要的是,刘震云在那个时代独领风骚,构建了“新写实”巨大的文学潮流。何平说到对谈歌《天下荒年》的思考,一定意义上是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起点,也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时代主题。但小说对旧生活的拷问,显示了谈歌的文学视野和思想深度。何向阳评论李佩甫的《无边无际的早晨》是与生俱来的乡愁,指向人类的黄金童年。李唯的创作数量并不多,但这部《1979年的爱情》塑造了三个性格迥异的人物。那一波三折的爱情婚姻让人一言难尽,但艺术上却别出心裁绝处逢生。这些可谓各种文学潮流的领军人物及其代表性作品。
而入选的邓友梅、刘恒、徐小斌、叶广芩、毕淑敏等作家或是北京人,或有北京生活经历,但并不是都写传统的“京味小说”。可能只有邓友梅的《那五》写了地地道道的老北京,现在看来殊为难得。贺绍俊说《那五》有“超越时代的共名性”,所言不虚。至今那五的面孔仍然活在我们的记忆中,那个时代的风情画也让我们记忆犹新。刘恒、叶广芩、毕淑敏和徐小斌虽然没有写北京生活,但我认为他们的小说无可置疑地与北京有关:是北京的经历或阅历照亮了他们的生活积累,北京的地缘优势使他们获得了不一样的文学视野。刘恒的《伏羲伏羲》对人性的开掘、对人欲望的觉醒与对非人性的“伦理秩序”的挑战,是那个时代冲决一切思想牢笼的极端化和形象化的阐释。它的文学性是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鲜红玫瑰。毕淑敏的《预约死亡》表达的是生命伦理学以及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等话题,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今天,仍有初次阅读的惊悚和震撼。在贺绍俊看来,叶广芩的《状元媒》捍卫人的尊严是其主题之一,叶广芩也将这一主题一直延伸到接下来的写作中,她特别赞赏那些处于危难或卑贱之中的人不畏权贵、不受诱惑,为捍卫自己的尊严所做的哪怕很细微的一个举动。而《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应该是徐小斌的成名作,小说写的几乎是一个“症候性”的事件,在理想主义与现代主义相互发现的时代,小说的“雅努斯”面孔令人耳目一新。这些优秀的中篇小说,犹如繁星般地镶嵌在《北京文学》的星空中。
文学选本是文学经典化的方式之一。当然,不同的选本一定要受到时代的限制,所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不仅指当代人在新的文学实践条件规约下和新观念的支配下创作的新作品,同时也指不同时代对过去文学经典的再认识和再发现。这也正是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也就是经典文学的经典性。抑或说,即便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经典文学一直具有被再发现、再阐释的可能:过去我们曾经强调的经典作品某些方面的价值和创造性,遮蔽了它们具有的更丰富的内涵,或者说,因时代带来的不同局限、问题或困扰,我们总会以“片面”的方式强调经典的某个方面。这不仅可以理解,而且是难以超越的。因此,文学经典一直处在建构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确认和构建文学经典,应该是文学批评或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北京文学》编辑部编选的这套经典,其价值也正在这里。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1年1月11日5版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1期目录

目  录:

/作家人气榜/
蝴蝶飞呀(中篇小说)/范小青/36
生活的富矿和陷阱(创作谈)/范小青/83

/现实中国/
中国海水稻背后的故事(报告文学)/陈启文/4

/好看小说/
有时雨水落在广场(中篇小说)/文珍/84
说谎的人(短篇小说)/古宇/107
太阳升起时的静脉曲张(短篇小说)/盛可以/125
江滨公园的婚礼(短篇小说)/潘逸飞/131
徐东小小说三篇/144
申平小小说两篇/148

/新人自荐/
幽香君子兰(短篇小说)/甘学荣/152
至真至美中国兰(点评)/赵兴红/161

/天下中文/
跂而回望(散文)/阿成/164
和石头一起生活(散文)/李延青/169
儿时的记忆(散文)/罗大佺/176
陌上凤来仪(散文)/曾静平/180

/真情写作/
一只寻找树的鸟(散文)/周齐林/183
一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散文)/关玉梅/193
开湖了(组诗)/玉磬/196
故园记(组诗)/姚辉/198
我对白草畔的仰望(外一首)/陈玉泉/106
荷花(诗)/徐英才/124
弱者的反抗没有底线(外二首)/王久辛/163
乡村记忆(组诗)/吴辰/208

/文化观察/
【“文学经典,怎样影响你的人生”征文选登】
怀揣一个童话/苏富琼/201
我与《西游记》/丁肃清/202
《艳阳天》让我受益终身/周其伦/204
绕不开的那一篮菜、一篮花/李萍艳/206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21年第1期目录

目  录:

/中篇小说排行榜/

004/美学原理【原载 《十月》 2020年第6期】肖江虹

几十年前的一个夜晚,那个乡村少年带着他喜欢的女知青偷跑回城。他们翻山越岭,也翻过了岁月之河。如今,那少年已是美学教授,身患绝症,自弃良医,隐于敬老院中;而那女孩“抛弃”病夫,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做了一名网红农妇。当一世辗转终落为几页呢喃,那纸页上可曾明示关于爱与美的原理?

038/我们的娜塔莎【原载 《收获》 2020年第6期】蒋韵

他是中苏混血儿,一个让人呼吸不畅的美少年。后来美神蒙难,四面悲歌。再后来,这个城市开了一家俄罗斯餐厅,老板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照片中的跛腿男人,还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中国女子?也许她的等待没有指向,只是一场必须要有的救赎仪式。

074/还枪记【原载 《上海文学》 2020年第11期】张弛

一支仿真枪,在两个男人间引发了一场攻心大战——久别重逢,大祸临头,侥幸离场,满心悲怆。年少时代的友情和背叛,梦想出人头地的万丈雄心,一败涂地后的扭曲和算计,这是他们的人间悲喜剧。失意者的阴谋看似荒谬,却足以蒙骗对他心怀愧疚的人。

110/大事 【原载 《长江文艺》 2020年第11期】韩永明

何为大事?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所以,你上一次做“大事”在什么时候?送别了谁?在悲伤绵延的葬礼上,你们依照哪些规矩行“大事”?可曾告慰逝者?可能安抚生者?可会教化众生?

150/杨士承的戏【原载 《延安文学》 2020年第6期】王哲珠

自从大二那年看了一场木偶戏,众人眼中的好青年杨士承便渐渐走上一条“不归路”——他成了一个眼中只有偶的戏痴。一出由他自编自演的新戏《灵》上演后,引起争议。灵是男是女?灵的创造者是正常人还是疯子?拒绝被定义、被分类的人生,是更加自由,还是走向虚无?

174/三姐妹【原载 《芒种》 2021年第1期】陈武

一个去北大荒寻找灵感的年轻作家,意外住进了当地村民老史家中,也结识了史家三个美丽的女儿。冰天雪地难掩村民们的热情,不动声色下尽是细密的心事。很快年轻人便发现,除了如诗如画的美丽,这片茫茫雪原之下还藏有难言的秘密——老史的心机和少女们的心思。

207/中国文学期刊中篇小说选目

208/《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1期要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