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侠:博物馆经营的难题与分析
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的经营惨淡,造成这种现象的问题自然很多但真正的难题却在博物馆自身。
1、观念转变——博物馆的“非营利性”问题
博物馆定义指出:博物馆是“不追求营利的”,博物馆对 “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物证”的收藏、保护、研究、传播、展出都是为了供人们研究、教育、欣赏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及其发展。同理博物馆的休闲、旅游职能也是为了公众的需要服务,那么博物馆是不是能按市场规律收取费用呢?
具体阐述“非营利性”的含义,首先有必要区分几个概念,即“营利”与“赢利”、“盈利”的区别。从现代汉语的基本含义上我们知道“赢”,意为“赚”,相对于“赔”,从而,“赢利”指赚得利润(用作动词),或者即指利润(用作名词)。“盈”,意为充满、多余,“盈利”即指利润(用作名词),或者较多的利润。而“营”的意思是谋求,“营利”相应地是指以利润为目的。因而,“非营利”的含义,是一个用以界定组织性质的词汇,它指组织的经营、运作出发点不是获取利润,并不是说经济学意义上的无利润,更不是不讲经营之意。将博物馆非营利性作为本质属性的界定写进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是由博物馆经营活动最发达的美国首先提出的,有识之士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义确保博物馆经营活动的正确方向。
坚持“不追求营利”的原则是为了确保博物馆的公益性质,而博物馆引进市场机制,利用旅游及多种渠道的创收,是保证博物馆的正常运营,保证博物馆能够从公众需求出发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认为博物馆不应该获取利润,应该无偿提供服务的说法和认为“不追求营利”的早已过时了,博物馆应该完全向企业一样去运作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关于“营利的界定”这个 “结”不是咬文嚼字的概念问题,而是博物馆经营的原则问题,这个问题上糊涂,就会导致无法制定科学的博物馆经营计划,无法有效的激励民间博物馆建设,无法实施有效率的管理制度。政府补贴、社会捐赠和自身收入是博物馆的三大经费来源,在中国现阶段前两项来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营利”的观念问题对于博物馆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合理运营——博物馆的“体制”问题
我国的博物馆长期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事业部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博物馆的上级单位,往往直接介入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工作,博物馆被规定为文物收藏、研究和党政的宣传教育机构,如同政府行政部门的分支派出机构,等、靠、要思想严重,内部缺乏变革和创新的动力,非政府的社会力量很少进入博物馆。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般都是终身制、工资是政府全额拨款,人事制度全国一致,奖罚制度更是不能有特殊化。
这种体制下博物馆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内部运行机制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使博物馆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一个社会文化机构的活力与特性,不但束缚了博物馆业务的发展,还形成了漠视社会需求,脱离实际的机关作风。
当代的博物馆的国家或集体所有制已经不是唯一的形式,私立公助、公办私营、股份制等各种形式的博物馆不断出现,国有博物馆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博物馆体制改革方式,国家保留博物馆建筑和藏品的所有权,采用部分营销业务的特许制度、委托代理制度甚至博物馆整体的委托经营等方式转让博物馆的经营权。政府更多的作为行业的协调者和指导者,为博物馆提供各种支持,同时通过博物馆董事会、博物馆基金等形式,吸引多元的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的运营、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博物馆的“内部机构”问题
我国博物馆机构设置,普遍沿用前苏联模式,“三部一室”——保管部负责藏品征集和典藏,陈列部负责展览设计与制作,群工部负责宣传教育和市场推广,办公室行负责政后勤。20世纪90年代,中国博物馆界掀起了跨部门重组的改革热浪,如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馆打通原来行政建制分别设立青铜器、古代书画、古代陶器等专门部门,不仅直接负责征集和养护,同时负责对藏品的研究,和在研究基础上的展览策划和设计,保证了研究和展览的专业和深度。
其实不论各类文物管理还是市场经营,专业性都非常强,都应该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避免“重博物馆前期资金投入,轻博物馆后期管理;重形式设计,轻展陈内容更新;重新科技手段点缀,轻本馆主体文物展陈,重陈列展示,轻群众参与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