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字”为何被废除?专家:和日本字相似太高,失去了汉字精髓

相信会很多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在生活中,“橘子”一会儿又写作“桔子”,究竟哪种是正确的,它们又有什么分别呢?其实“桔”也是古时候就发明出来的汉字,但是它和柑橘类水果,并没有任何关系,一直到1977年之后,才被紧密的捆绑在一起,两者之间可以自由转换。而这,就不得不说起所发明的二简字了。

我们如今的简体汉字,相比于繁体,更加简单,实际上纵观整个历史,从甲骨文、金文,再到秦国的小篆,字体也是经历了由简到繁再到简的历程。

早在20世纪初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西方思想传入我国,关于文字的改良,就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在内容上,白话文逐渐取缔了繁琐的文言文,而到了后来,一些更加激进的人,更是主张废除汉字,他们提出的理由也有很多点,首先就是相比西方字母,汉字有着不同结构,有“三多五难”,“三多”是字数多、笔画多、读音多;“五难”是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尽管这个观点过于激进,实际上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上的不小问题。

根据数据统计,民国时期,因为战乱等影响,将近90%的人竟然都不会识字,这也就出现了电视剧常见的景象,张榜公布告示的时候,必须要一个人当着大伙的面,大声读出来,众人才知道什么意思,而在不少农村,上过私塾,就已经算得上是半个秀才了。

到了50年代,我国文盲人数依然有3.2亿,占比80%,因此一场文字改良运动,也是势在必行。

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整理出了《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收录了比较通行的简体字700个,到了1956年,经过重重讨论,简化字正式获得了“规范文字”地位,并开始执行,1964年,我国文盲率有了明显的改善,人数下降到2.33亿,占比全国57.2%。

不过一些专家认为,当前的改良依然不够,因此又提出了二简字的改良方案,试图将文字改造的更加简单。

1960年,文改委便开始酝酿,同时向全国征集意见,到了1977年,国内多家报刊决定开始试用二简字,1981年,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通过了《第二次文字简化草案》,它带来的意义和影响,同样也是深远的,有些流传到至今。比如上文中的桔子和橘子,又比如“肖”姓的诞生,要知道,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什么人姓肖,但是自从规定“肖”作为“萧”的简化字后,从而诞生一大批的肖姓族人。

不过时间来到1986年6月后,二简字却被正式废止,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有语言学家提了出来:太像日本字,失去了汉字的精髓,日本很久之前,也对传入本国的汉字进行改革,他们发明了经过汉字草书演化而来的平假名,广泛受到了日本社会的应用。相比之下,这些字更加像一个符号,而失去了方块字的美感。

同时还有学者提出,简化汉字缩减文盲率的效果,基本已经达到,而且放慢文字改良的进程,也有利于社会适应的进步,最终在种种问题考虑下,二简字也就废止了,不过“肖”和“桔”等少数字的用法,也沿用到了至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