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的科布尔:那街那巷

本文作者:贾来全


一叶飘零,飘不去四季轮回;花开花落,浸润着禾土的生命。时间的考验和生存的环境维系着景色的一处处,生活的一幕幕,融入其境,情油然而生。这时,你便是花的一叶、枝的一朵,虽经荣枯却风韵犹存。这其中的欣慰恐怕离不开那街那巷。它的过去尤使你耳聪目明,像刻刀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如碑文记述了眷眷的文字,也许科布尔这小镇让你更能感受到这块松软土地的温馨。

20世纪70年代前,那时科布尔四周的围墙是土筑的约底宽一米高至两米的梯形板墙,现已断裂残缺,风吹雨蚀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清晰。这让你似乎进入了古代的田园,倾听俱寂的天籁,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无以明志的环境净化了心灵,显示了淡泊宁静的崇高。这让你好像看到了那一个个、一家家挑着担子,背着篓子,前拉后带,一脸茫然,浑身疲惫,艰难地行进在走西口的路上。他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不得不到新的地方开拓生存的环境,为了一口饭,不惜开垦一分田,也要守住老婆孩子热炕头。而地处阴山山脉辉腾锡勒脚下的具有原始风貌盆地形的科布尔,是具有湿地的半干旱地区,水草丰茂,资源较丰富,是他们可以生存的地方,于是他们落脚营家营室,成街成巷,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代代沿袭,薪火相传,成为科布尔的主人。于是科布尔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格局,展现的魅力感召着世人。清先后在科布尔置巡司设直隶厅,科布尔成了全旗人民政治文化的中心,体现了一个塞外小镇的民族风情。

镇外的护城渠将小镇环抱,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捍卫者变成清洁工,面对洪水突如其来的侵袭,面对日日倾倒的垃圾,既能逢凶化吉,又能除脏去垢。古围墙下,是赶集的乡下人歇脚的场所,三三两两,或靠或躺,或说或笑,咬几口干粮,抽几口旱烟,眯眼的,打盹的,谦让安逸的闲姿去掉了往日的疲劳。小孩偶然间从围墙上掏出了弹头,斑斑锈迹印证了战乱的伤害。一边是欣慰的现实,一边是憎恨的过去,宽厚诚实而坚韧倔强的本性就在这不平凡的岁月中炼就。

镇内十字街纵横东西南北,作为唯一的主街道布下生活的韵律。沙土路面,石砌沟排水,街道不甚宽敞也还整洁。每遇疾风暴雨,低的路面就变成了河床,大人排水,孩子玩水,一腿泥巴,满脸污垢,尽心尽兴,巧妙的组合构成了和谐的画面。云销雨霁,经雨洗过的小镇像穿上了新衣一样更显得清新靓丽。土气、土色、土味,清目、清心、清肺,土的底蕴、清的力量,穿透时空彰显了塞外边陲的魅力。临街的铺子比肩而立,雕梁飞檐、红漆蘑菇钉大门,宁静安详而富有风度,深沉宽厚而平添了森严。你置身其间也会不期然而然地想到所拥有的历史的纵深。

马路上人来人往,车流不断。有裹着小脚、罩着头巾、挎着篮子的妇女,有扎着两个小辫活奔乱跳地奔向店面的姑娘,她们的一举一动恐怕是小镇的一时一刻,分秒间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偶或,转了大半天也买不到一点东西,空空而归,可她们也并不扫兴,血脉里流淌着穷人的骨气。你看那走路就像簸箕扇的男子,大大咧咧的体态,衣冠简朴,古风犹存,不是更体现了小镇人的直率豪爽吗?你瞧那骑驴就像坐轿的,自若只如初见,这将饿了月饼渴了茶出门骑的叫嘎嘎的愿望活化得神行兼备。也少不了沿街乞讨的,可小镇也没有厌弃他们,将他们融入生活,感之化之,进而升华了贫穷识礼仪,无衣知荣辱的境界。那三套或四套胶轮大马车,是交公粮的阵容。车轮声、马蹄声、套环声、串铃声、扬鞭声,如独奏曲,似交响乐,悠扬回荡,雄浑奔放,为小街荡起波澜,收获的喜悦彰显应尽的义务,满身的泥土绽放了污渍的笑脸。小街是庄户人的骄傲,庄户人是小街的骨气。那小镇运输社的两套平板胶轮车的马车队气势雄壮。每当运送货物,二十多辆鱼贯而行的气势与郑和下西洋的水路相比,小街溅起黄尘的土路更见风韵。车轱辘一转给个县长也不干,这身价由小街衬托,使车倌的形象更加引人注目。

小街的转角没有大城市那样气魄,但也别致。简朴的门面富有高雅的格调,实用的货物具有民族的风味。西南角的华沙布料卷卷诱人,老柜员量布的尺子、拉布的声音,如按键、像乐曲,尺尺入心,丝丝入耳。他们的服务恭于身心,敬于态度。西北转角是副食门市部。切开的两寸多厚扇形块月饼让你迈不开腿,合不上眼,骨发酥,口生涎,饥肠辘辘,入心入肺,吃的本性协同于物的纯真、艺的精湛。南来的北往的都是想吃陶林干货的,小镇的月饼享誉内外。不意,让丰镇的月饼拔了头筹,这不能不说是小镇刮去的东风。小街东边路北是百货商店,其地中央的两个椭圆形玻璃柜台相对,与四周栏柜相映成趣,给人以新奇的感觉。在那困难时期,购买商品一般有票券和指标的限制,可说说情,跑跑腿,所需的东西最终还是如愿以得。男大当婚,女大出嫁,成全了一对对,幸福了一家家,这情结就是咱小镇的百货商店。东街路北的回民食堂和南街拐角往东的国营食堂让饿过的人真正体会到了一粒粮食的价值。《二人台·打连成》姑娘请哥哥吃“下挂面跌鸡蛋”纯真的接待成为我们吃一碗素面的奢求,这何止于母子三人头碰头吃一碗阳春面的情境。

国营照相馆将聚焦的镜头跟踪人们的意愿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相片,把回忆变成了现实,照片虽然发黄,但记忆就在眼前,时间空间的定格成了永恒的慰藉。大礼堂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显现了神圣庄严的气质。它是召开大型会议、思想教育和宣传活动的场所。其境其情影响深远。大修厂制造的起山药机通过了区级技术鉴定并试行推广。制鞋厂生产的球鞋上了北京市场。据说一位干部到首都开会顺便买了双鞋,回家一看标签原来是中旗鞋厂制的。北京推销了品牌,干部表现的纯朴美好的形象也催人奋进。

巷与街相连,不规则而交错地通向居民区。聚居的小杂院与北京的四合院相比独树一帜。外貌参差不齐的房舍再现了包容,内在安详宁静的气质显示了宽厚。住,讲究的是一盘炕一扇窗。冬暖一盘炕,夏凉一扇窗,前炕、顺山大炕用红土粉刷,土里土气而不失整洁清爽;回纹窗、贯圈窗、菱形窗等,经麻纸裱糊,明里明外典雅大气。窗照炕,炕亮窗,一屋暖暖,一派融融。吃,将山药发挥到了极致,蒸炒烩炖晒无所不能。磨大磨小,山药糊糊;有棱有角,山药条条;边拨边捣,山药精精;这与莜面配合而成山药丸丸、山药顿顿、山药鱼鱼等,成盆成碗,花样多,耐品味,粗茶淡饭吃出了篱笆情。

有时黄沙满天,给小镇笼罩了一层悲凉的色彩,你也不免苍然。当灰暗的灯光映照出一个个不倦的身影,你不经意的发现顿时会让你振作起来。你会感到街坊邻里盈实平和,那彼此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焕发了生命的青春。有时忙里偷闲,拉二胡的、吹笛子的、唱歌的,和声组合尽显邻里本色。他们的心田像大地一样滋润,如蓝天一样宽广。虽然他们难通一经,难精一艺,但可亲可敬的街头文化如春风化雨,宜室宜家。有时曲肱而枕,自然的体态演绎着小街的故事。亲戚的呵护、邻里的关照统一与集体意识再现了纯朴的民风民俗。人伦、礼俗、宗法,在制约中形成了道德规范并得以升华。

站在街头巷尾,你乐在其中。薄暮似轻纱笼罩着你,小镇柔美的光泽和质感让你领悟到真心真情真爱;晨曦若彩虹映照着你,小镇纯真的本色和形态使你体会到知足知责知进。

身前是小街,身后是小巷,回归与展望同行,生活的底蕴就是小镇的那街那巷!


(0)

相关推荐

  • 南游杂记之白鹿镇

    王凤林 王凤林,男,1959年3月出生.1981年毕业于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曾在中学教书十载,后一直从事教育宣传工作.行万里路,博闻并强记,厚积而薄发.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有独特视角和见解 ...

  • 泸州古蔺:古意悠悠丹桂镇

    作者:初旭 长长的历史犹如一条五彩缤纷的绸缎,在崇山峻岭中尽情地飘逸舞动.某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彩绸不经意间被先民们打上一个好看的花结.于是,紧靠云贵高原北部的边沿上便冒出了一个叫丹桂的古镇来. 悠悠 ...

  • “中原红木杯” 浣花文学奖散文组 | 杨立宏:小街四十

    "中原红木杯" 文:杨立宏 /图:堆糖 大洋洲街,地处赣江之滨,赣中腹地一条极普通的小街,毫不起眼,就像周围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稻花一般朴素.低调.虽也有过商代青铜大墓那样的惊鸿一瞥, ...

  • 练塘古镇,颜安小学,陈云故居。

    江南古镇何其多.实际上很多镇都是有历史的,都是古镇.只是随着新城镇的建设,或是国家的开发,有些古镇慢慢衰落了,最后消失了.有些古镇因为有历史上的某个事件或是某个历史人物,让它有了机会,开发了旅游资源促 ...

  •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站在草原望北京

    本文作者:王建明 有人说过,童年时代对事物朦朦胧胧的认知才是最美的,美得令人陶醉,美得令人无法形容,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只有在童年的记忆中搜寻,才有答案. 中旗政府大楼前的喷泉广场,夏日晚上市民多聚 ...

  •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初到科布尔(下)

    本文作者:张孝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初到科布尔(上) 1972年夏季的一天,父亲突然来到我办公室.春节过后,我半年多没回家,父子难得在科布尔相见,十分高兴.转念又想,他是村里的大忙人,生产队的菜园离不开 ...

  • 印象中的科布尔:昔日的新华书店

    本文作者:彭富梅 徜徉在科布尔镇十字街口,昔日热闹非凡,景致靓丽,最聚人气接地气的新华书店让人流连忘返,感慨万千. 新华书店在科布尔镇西侧,东边是转角,斜对面是花纱.书店坐南向北,四块大玻璃镶嵌在窗框 ...

  •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一个弥漫着芬芳的地方

    本文作者:李云彪 小时候心目中的中旗是个大地方,到底有多大也不知道,就知道是个好地方.记得每年过完大年,生产队的队长都要去中旗开三干会,就知道中旗当官的人不少,官还挺大.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才知道中旗 ...

  •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真情永在

    本文作者:卢丰 蒙古语意为"土地松软"的科布尔,是察右中旗旗政府所在地.她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阴山支脉的辉腾锡勒北麓,属中温半湿润气候.所处位置四面环山.中间平坦,既有藏龙卧虎的气 ...

  •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时空之变

    本文作者:白桂林 我对科布尔的最初直观印象是1970年春季,当时后山的人们不知科布尔,只知中旗街上,去中旗街上的任务是取少半袋水泥,目的是抹窗台.锅台和炕沿用. 第一次去中旗很新鲜,在十字街转了一圈, ...

  •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职业中学

    本文作者:梁禄胜 为了孩子们的求学,一九九九年的春天,我举家迁往中旗--科布尔镇.因为我儿子在一中读高中,便在离一中不远的职业中学附近租了房子.毕竟离开了祖辈几代生息又生我养我的地方,心里生出了许多的 ...

  •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一些散落街头的记忆

    本文作者:靳焕珍 离开科布尔已有十几年光阴,于是,这个当初曾离我那么近,与我家生活关联那么紧密的镇子,真的就只存在于我的印象中了. 科布尔就是家乡察右中旗的旗政府所在地,离我家其实也没那么近.从村里出 ...

  •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林业站大院

    本文作者:王志明 在科布尔镇西南疙蛋西有一条由南山下来的洪水冲刷而成的河流,叫纳令河.纳令河由南向北穿过中呼公路,经一片茂盛的树林进入科布尔镇,贯穿半个城区后,在科布尔二队改向东北流入大海滩湿地,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