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斌丨随着《记住乡愁》到罗城古镇
前几日,中央电视台播放《记住乡愁》罗城古镇的介绍。就特意去拜访了犍为的罗城古镇。
还是没有抓住春天的衣襟,犍为油菜花刚刚开,金黄色油菜花的一片一片开在生机盎然的田野里,比时节在这里比成都来的快一些。虽然还没到清明节,但已经有回来祭祖的人,天气已经变暖了。在嘉阳,坐了回煤矿蒸汽小火车,只是在山的背阴处看到几朵油菜花开的正艳。失望之情,溢于言表,还是赶到罗城古镇,去看看奇特的船型建筑吧。
从犍为到罗城,坐的是一辆农村的公交车,车上几乎全是当地的人,只有背着相机的我显得比较另类。大家看起来很忙碌,背篓里还带着需要出售的产品。听着他们热情地聊着天,似乎车就是他们生活的村庄,周围的人就是他们的父老乡亲,无拘无束。一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车把我们摇摇晃晃送到了罗城古镇。
罗城今天赶场,我感到了特别的幸运。喝了碗罗城的羊肉汤,真是别有风味,香味四溢,于是沿着石板路,慢慢走向古镇。罗城古镇的得名是当地大姓人家希望古镇兴盛,人流如织,古字“罗”就能完全体现这一点。
我是从过街楼,一直抵达灵官庙的。才早晨的九点,茶馆的生意已经很热闹了,因为今天是赶场天,才有这样好的生意,一位茶馆老板向我介绍说。凉厅子下,已经熙熙攘攘了,竹椅“吱吱呀呀”的声音响在我的耳边,老人抽着旱烟,烟雾缭绕在透过屋檐缝隙渗透下来的一片清晨的阳光中。让人似乎穿越时空隧道,有一种悠悠的思绪。船型街两边的凉厅子,宽约7米,几乎全是是穿逗形制结构。老镇的自乐的情绪在这里蔓延,屋檐包裹不住狂放的性格。茶楼、小吃店、酿酒作坊是凉厅下主要营的,同时他们还经营着休闲。有的人趴在栗色木桌上恣意吃着猪头肉,有的人躺在高脚凳上悠闲地看着过往的人。还有,喝酒的、吃肉的、饮茶的、听小曲的、掏耳朵的、抽叶子烟的都那样悠闲地坐在凉亭下。
走一段船型街,中部就是古戏楼。台柱上有联“昆高胡弹灯曲绕黄粱,生旦净末丑功出梨园”,上联写出了川剧发展的渊源,下联概括出喜剧角色之精彩。“曲绕黄粱”让我们想起当年这里演戏的盛况,就连老辈人也经常兴致勃勃谈起。
船形街全长209米,最宽处9.5米。一直前行到下节街,都是这样的凉亭子,马赛克的楼房遮挡了老街,让我倍感温暖。当下起雨来,在凉厅子下忘记了归家的急切。当夏日中午的骄阳晒到爱美的女士,凉厅子下他们没有任何的烦躁,因为凉爽的风吹在她们的周围。我惊讶这样的建筑,如果一场大火整个船型街将化为灰烬。可古镇上人们通过家与家之间的隔火层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返回的时候,看到一个茶馆前有一个横幅“中央电视台北纬30°中国行古镇观测点”。于是我在这个茶馆要了一杯茶,要求老板陪我上去看看。这是一个五层的农家建筑,是船型街上最高的观测点。登上楼顶,视线一下豁然开朗。阳光洒下一片金黄,让人有点晃眼。低下头来,看下面的古建筑,那是一片青黑色的壮观,让我顿时傻了眼,刚才还心里想罗城没有好的看点,船型建筑我一点也看不出来。还真是“山顶一只船”,真是活灵活现!
罗城古镇原来坐落在一个椭圆形的山丘上,就像搁在山顶的大船。东西长南北短的主街像船,中部戏楼是船舱,东端的灵官庙是船的尾蓬,西端的天灯石柱恰似桅杆,“过街楼街”像船舵一样,街面就是船底。街两边的屋檐绕过戏楼及背后的石牌坊似船舷,又渐渐收拢,几成尖状,如船首。被称为“山顶一只船”、“东方的诺亚方舟”。船型街又像一把织布的梭子,也称作“云中一把梭”。船型建筑本来是用来解决古镇的缺水问题,那个姓张的秀才摇头晃脑的指点,最终没能解决山丘上的缺水问题,只是三十多年前村民在山丘后修了水库,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人们更加休闲在坐在茶馆中,品味着大山赋予人们的甘霖。
茶馆的老板给我介绍说,罗城起市在明朝崇祯年间,因地势好,易交易,先是耕牛,继而土特农产品,罗而聚之,市场渐繁荣而为城。到清代,驿道开通,在此设铺,称“罗城铺”。罗城位于铁山北麓,铁山产铁,罗城就交易铁炭。现在铁山的矿已经开完了,况且煤的产量也在减少,所以古镇越来越丧失了它原来建设的功能。
最让罗城人骄傲的事,1983年在广州国际贸易交流会上,四川省西南建筑设计院展出了空中俯拍的罗城“船型街”图形,最后被澳大利亚参会方选中。最后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24公里处的洛克斯市投建了以“船形街”为母本的“中国城”。这赋予了罗城多么大的荣耀,在澳大利亚是中国的代名词。
在犍为“亿年的树,万年的海,千年的古镇,百年的火车”,罗城就是千年的古镇。虽然古镇失去了原来的功效,但其以独特的傲气,独特的气势,撩拨着人们对它的情愫。古镇的存在,给了本地人自豪,成为外地人寻找失落情感的归宿地。正如一位国外名人所说,许多事物在我们眼前老去了,消逝了,可是我想,许多似乎已经时过境迁的事物最后显得新鲜,强有力和永恒。
我在清明时节前来到这里,也许就是在寻觅一种失去的东西,只是我一直不清楚我在寻找的东西,其实就是这个船型古建筑的魂魄。船型街附近的新街很是热闹,因为今天是赶场天。我行走其间,感觉很茫然,船型建筑才是我想看和欣赏的。
作 者 简 介
武 斌,1971年9月出生,男,汉族,山西临猗人,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高级工程师,理学博士。2007年开始业余写作,2008年陆续在《地质勘查导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大地文学》等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近百篇。2013年出版了散文集《地质人在旅途》,2014年出版散文集《乡土乡音》,2016年出版散文集《成都拾遗》。有作品在“书香国土·智慧人生——山东煤田地质杯首届国土资源系统读书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并入选《书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