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读孟子,你要不要一起?

字仅关联读书时的感悟和行走中的思考。

只需真正喜欢读书和行走的人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

孔孟并列,并不是因为二者是老乡,更不单纯因为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学说。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孟子本人的道德修养、丰富学识和他一生所坚持身体力行的追求。——关于标题

1/

看起来,我们都想寻找一种平民式的朴素。在高楼上自己的房间里,墙壁粉刷一新,书橱宽宽大大,自然乐在其中;可是,在楼下的庭院里,有一个掘土的汉子,这天早晨刚刚埋葬了他的父亲——他,以及他这样的人,过的才是真正的生活。

——弗吉尼亚·伍尔夫

伍尔夫是敏锐的,毫无疑问,她懂什么是朴素,也懂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我想,一个人终极成长目的就应该是成为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这是我引用这段话的用意之一。

此外,这段话让我想起关于孩子的教育: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到底期待孩子长成什么样子?伍尔夫也许刚好给了我们答案——是的,最终成为一个懂得生活的人。

实际上,这并不容易。

因为在庞杂的教育理论和模式中,大部分人都限于盲从。现实的教育更是一座坚不可破的牢狱,一旦进入,就很难有越狱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如果不懂生活并不奇怪。

事实上,我们可以尝试从古人的智慧中感悟和探求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方式。这也是我开始重读《孟子》的初衷。

学生时代的阅读,限于有限的思考,对《孟子》也仅仅停留在几篇教材引文的范畴,再加上难免被限于教案模式的语文老师无意识的误导,《孟子》在心中的形象一片模糊。

当然,现在的思考也依然有限,但毕竟比学生时代拓宽了思考的范围,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对《孟子》有了相对真切一点的印象,重读的意义就是用自己的思考感悟孟子的思想,尽力把孟子思想,尤其他与教育相关的思想,做一个尽可能相对独立的“读后感”,也顺便验证一下自己读书与笔记的耐心到底有多大。

我把《孟子》重读周期定为一年,目标也并不宏大——真正读进去,尽力读懂,随时感悟,同步分享。

2/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背诵过《三字经》的人,都熟悉这句话,说的是孟子的母亲教育孟子学习、读书的故事。关于孟母教育孟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就不重复了。

孟子的母亲是真正睿智而富于远见的母亲,孟子有所成就,根源就在于母亲为他创造的幼教基础——居住环境和激励。在孟母三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味出“学区房”之所以火爆的原因。而孟母对孟子的激励,也几乎都是建立在言传身教的基础上。

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这其中有孟母的巨大功劳。

3/

关于《孟子》一书的历史地位与评价,我不再转引更多资料,这里只引用距离我们更近的三位大师的评价。

无论从思想或是艺术观点看,《论语》都是一部绝妙的书,可以终身咀嚼,受用不尽的。《孟子》比较则是要偏锋,露棱角,但是说理文之犀利痛快,明白晓畅,后来却没有人能赶得上。

——朱光潜

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林语堂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

——冯友兰

孟子善辩,文章中随处可见其气势磅礴的雄辩智慧。但孟子的雄辩绝不是单纯凭借口才逞口舌之利,而是筑基于他完善的人格魅力淳厚的道德修养渊博的知识储备,更是来源于他身上那种常人难以企及的浩然正气、担负天地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与自信心。

所以孟子的文章每一篇都堪称美文,读之朗朗上口,回味悠长,让读者深有共鸣,不自主的被这些文字中的力量所感染,忍不住内心激荡,充满正义与勇气。

这样的文字才是真正的经典。

4/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人伐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孟子》一书,美妙言论俯拾皆是,自古以来无数人阐述解读,这是真正经典才具有的神奇力量。常读常新的也唯有这样的经典。

我的重读还是采取闲谈《道德经》的思路,不借助他人的感悟和解析,尽可能凭借必要的“工具书”来进行自己的思考,并将思考记录下来。

当然,闲谈绝不是信口开河,也不是无聊八卦,只是尽力在不受他人见解干扰的情况下,尽可能轻松自然的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看法,并尽力做到结合“现实”与自身的一些“实践”。如果能够因此给人一点点启发,那确实也就达成我内心所期望的目的了。

因为我知道,面对经典,任何信口雌黄都是可耻的。

5/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你一定知道这个故事,没错,滥竽充数的故事。

2200多年过去,滥竽充数的故事早已经从故事堂而皇之的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南郭先生”早就把准了“齐宣王”的脉。

当时,针对齐宣王喜欢听“大锅乐”这件事,孟子又是怎样的看法呢?

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读《孟子》,与众同乐,也许真的就很快乐。

毕竟,在这个滥竽充数的时代,真正让人快乐的事情已经不多了。

最新文章:

女人的微笑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本让人原形毕露的科普书

鲁迅才是把“呵呵”用得最好的人

每一座城池,都是时光的外壳

看见异乡的云彩,想起一些人

习惯被愚昧,比愚昧本身更可怕

陌生的城市,到底给了我什么?

我只想在阴暗的角落看到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