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临习】山东博物馆藏甲骨高清彩版图片之临摹篇二

甲骨文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指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因形生意的字体。19世纪末,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侯家庄等地出土,这些地方原是商王朝盘庚迁殷后的都城旧址,商灭后称为殷墟。这些甲骨文是当时二百多年商王室的档案材料,又因其内容多以占卜吉凶为主,间有少量与占卜相关或其他类别的记事文字,故又称为龟甲文、卜辞、贞人文、契文、殷契、殷墟文字、殷墟卜辞等。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亲属去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2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作品名称:篆书中堂

创作时间:2020年4月9日

作品释文:见《甲骨文合集》7371片

创作用具:平湖笔庄宜书宜画、红星墨液、泾县林旗书画纸、骨瓷圆盘

作品尺寸:33cm*67cm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甲骨文主要出自河南安阳殷墟,上世纪9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在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发现了毛笔朱书文字19件,这些文字符号多是用朱砂颜料书写在陶缸表面,字体工整、笔画流畅,其年代相当于商代中期偏早,应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商代最早的笔书文字。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出土甲骨计15万余片,中国收藏近12.8万片,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家收藏近2.7多万片。

立中亡风卜骨。卜骨之上残存卜辞9字,作竖刻两行,右行为:“…其立中亡风”,左行为:“亡风易日”。“其立中亡风”卜辞中,立中亡风卜辞大意是立起测风来,发现没有风,没有风是不是就要阴天了?这片卜骨的卜辞是关于古代天象的,卜辞之内容丰富可知其一。

甲骨文已经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然而,甲骨文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仍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甲骨文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二是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造成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三是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四是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作品名称:篆书中堂
创作时间:2020年4月9日
作品释文:见《甲骨文合集》10308片
创作用具:平湖笔庄宜书宜画、红星墨液、泾县林旗书画纸、骨瓷圆盘
作品尺寸:33cm*67cm
此骨之中,同时出现了壳与古两个贞人的名字。在甲骨文中,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贞人之名同时出现在一块卜甲骨上的现象,此即 “同版并卜”。通过这种同版并卜的互相联系,可把在同一时期活动的贞人串联起来,构成一个贞人群。在不同时期的贞人群中,又往往以某个贞人出现的频率为最高,那位贞人可能即是领衔式的贞人。这类贞人第一期的叫 “宾”,第二期的叫“出”,第三期的叫 “何”。以他们为核心分别形成了 “宾组贞”、“出组贞人”、“何组贞人”等贞人群。此第四、五期的贞人群不明显。还有“午组贞人”、“自组贞人”、“子组贞人”的时代归属,学界尚有分歧。不过,宾、出、何、午、自、子等贞人当为殷代的书法大家,则是无疑的。同时,以中间为界,贞人契刻从左向右,贞人古契刻的方向自右向左,存在一定规律。可参考著名的甲骨文合集6057片等进行学习。

聂书春,复旦大学硕士,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文化传播使者,鼎甲中国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班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鸡西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鸡西市文联副主席。出版《商甲骨文集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新书谱 甲骨文》(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等刊发专版、专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