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燥非燥——仝小林辨治哮喘案

哮喘案

李某,女,16岁。初诊日期2015年7月20日。

患者哮喘10余年,过敏性鼻炎伴过敏性皮炎12年。患者自诉10年前因受凉感冒未引起重视,后因呼吸困难至医院诊断为哮喘。予抗生素、雾化吸入治疗。平素过敏体质,对尘螨、花粉、米饭、脱脂牛奶、米糠、猕猴桃等过敏。季节变换、劳累后发作哮喘,1年发作3~4次;发作时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换季后咳嗽。刻下:时有咳痰,严重时痰黄黏稠;双下肢及上肢肘部广泛性皮炎,痒甚,易抓破;眠差,不易入睡,易早醒,多梦;舌红、苔黄腻,脉细弦、尺沉。

西医诊断:过敏性哮喘,神经性皮炎合并过敏性皮炎。

中医诊断:凉燥咳喘。

辨证:阳虚痰盛。

治法:温经散寒。

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处方:生麻黄6g,黑附片(先煎2h)15g,生姜30g,鹅不食草15g,辛夷(包)6g,五味子15g,川黄连6g,赤芍30g,蛇床子15g,白鲜皮15g,黄柏15g,怀山药15g。

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哮喘缓解70%。现因季节交换轻微发作哮喘,四肢广泛性皮炎、瘙痒较前缓解,余症皆有减轻。

按:该患者从其症状、舌脉诊分析为明显的寒热错杂之证。既见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腻之热象,又有皮肤瘙痒、干燥皲裂、脉象细弦尺沉等阳虚寒之象,当以凉燥咳喘治之。四肢乃诸阳之本,阳虚寒凝则经络不通,津液无以布达,四末失养出现皮肤干燥、瘙痒。脾胃为后天之本,生痰之源,宿食肥甘厚薄,生痰生湿,中焦湿热酿痰,复感外邪,风寒犯表,湿热痰犯里,此乃典型的中焦脏腑热而经络寒,治需温清并用。

因此仝师选用治疗“太少两感”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配以川黄连、赤芍等,以生麻黄、生姜辛温解表;黑附片补火助阳而温经散寒,阳气得升,卫表得固,寒气得除,津液得布,肺燥得润;用川黄连、赤芍清泄胃火而除中焦脏腑热;鹅不食草、辛夷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之靶药;蛇床子、白鲜皮有明显的祛风止痒之效;考虑到诸清热药可能败胃,仝师又配以怀山药以顾护脾胃。效不更方,收效显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