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读《道德经》| 拾柒
晚上好欢迎和鲲一起读《道德经》
开设本系列,是想聚集一批同好,一起来学习中国经典,让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静下心提升自己,从中受益,鲲就充当一个领读者的角色(预计花6-7个月的时间更新完)。《道德经》在中国哲学界地位无需置疑,修心首选,必是它了。
大家要知晓的是:本系列《道德经》原文内容会和通行本有所差别,参考了通行本、帛书本、郭店楚简本。
今天是第十七章的内容。
第十七章·笔记
本章讲了社会治理的几个水平层次。在《道德经》看来,社会治理从上到下有四个层次——
①无为之治 ②仁义之治
③强权之治 ④治理失败
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① 太上,下知有之:最高明、最理想的治理状态就是,老百姓只是知道有这么个统治者的存在,但是对统治者没有依赖意识。这时候社会的自组织程度很高,社会能自我调节,领导层在一边监护,实行无为之治。
② 其次,亲而誉之:往下一层的治理状态,就是领导层对老百姓很好、仁义,主动去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也愿意亲近统治者,发自内心赞美统治者。
为啥说这是更下一层的呢?因为这种状态下,社会的自组织不够了,分化垄断已经冒头了,需要领导层搞一些特殊政策来纠偏了。然而,纠偏必定会造成新的不平衡,露出新的破绽。
在《道德经》看来,领导层应该是盘外的维护者,动作越自然越好,潜移默化才是最有效的。
③ 其次,畏之:再下一层的治理状态,就是用各种强力的政策来管控和惩戒,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明显:多罚少赏、用恶人不用善人,让整个社会都处于紧绷状态,让统治者与整个社会处于对抗而不是合作状态,管理层也被越来越多的流氓占据。这种强权政策可以见效一时,但长期来看对社会的生态是摧毁性的。
④ 其次,侮之:最下等的治理状态,就是宣告失败,整个社会都已经看不起统治者了,不承认你的统治,就会出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世家不合作,老百姓奋起反抗。
————————————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上述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信不足焉!”作为领导者、统治者,就应该稳坐钓鱼台,担任起社会枢纽的作用。做一个裁判员,而不是把自己拖入利益纷争中,做起了运动员,这样只会失去整个社会的信任。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有道的)统治者,都是悠然自处,很少发号施令,他所要维护的,是社会信用的枢纽,这个枢纽运转舒畅了,一切都自然顺利。老百姓会觉得这是他们自己做成功的,事情本应该如此。
换句话说,老百姓哪天夸赞凡事都靠那谁,不是失去了主人翁精神吗?如果一个社会出现了老百姓感恩戴德的情况,其实决策者应该警惕社会逻辑是否已经颠倒。
“君无为,民自治”,这是老子设想(眼中)最理想的治世状态。
oki,本章的内容就到这里啦。
参考资料可选以下几个:
① 古代:河上公注本、王弼注本
② 现代:《傅佩荣讲道德经》、《黄明哲正解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