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依稀是在2001年就听到要拆支栋楼的传言在坊间传播,人们议论纷纷,大多是希望保留。在议论汹涌时,《红山晚报》于2002年8月6日辟整版以“赤峰第一楼不能消失”为题,有倾向性地开展专题探讨,发表了相关照片丶背景资料和文物考古专业工作者刘国祥先生的文章。
刘先生是咱赤峰人,与卑职几面之交,他在文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话说得不谓不透彻,(见照片)囿于翻拍的報纸文字太小,故将原文照抄如下:多年以来,笔者一直在赤峰从事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深为赤峰地区所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骄傲,诸多的考古发现表明距今8000年至4000年的赤峰地区在中国的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佔据文化核心地位。作为一名赤峰籍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作为一名关注赤峰能否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游子,在深思家乡辉煌灿烂的史前文明的同时,也为家乡近现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深感忧虑。每当带领国内、外的同行来赤峰参观红山后遗址、市博物馆外,最常去的二东街十字路口东北转角处的支栋楼——赤峰第一楼。它是赤峰近现代历史的见证,也是将中国古典建筑与西洋建筑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在欣赏支栋楼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的同时,支栋楼里发生的历史事件更值得后人永记,日本侵华、赤峰沦陷,日军司令部曾在此驻扎,日军的侵华暴行曾让赤峰百姓没齿不忘;解放战争期间,冀察热辽中央分局首长程子华、权星垣等人在此办公,曾极大地鼓舞了赤峰人民的解放斗志。闻听支栋楼即将拆除,内心深感不安。重要的建筑学意义不论,对于赤峰市区这样一座饱经沧桑,蕴含深刻历史教育意义的孤证决不能盲目被拆,应尽快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考察论证。改变目前的混乱状态,通过有效的保护,科学修缮,合理利用,使其成为赤峰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并逐步申报为市级、区级乃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院员 刘国祥)刘国祥先生:1968年生于赤峰,1997辛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现为社科院考古所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社科院公共考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东北师大、内蒙古大学、内蒙师大兼职教授。考古学系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东北的新石器时代、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及中国玉器研究。著述颇多。2006至2007在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
万壑松风——本名孙国辉 退休前曾供职市政协文史资料部门,热心学习赤峰近现代史料和摄影,曾出版《赤峰摄影史》及举办肖像摄影艺术个展,文学作品曾被国家及外省报刋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