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不懂年轻人?
IAUTO
速度 深度 态度
导|语
2020/05/17
车企的不注重内涵,毁了多少消费者对它的好感。
文丨李思佳
编辑丨小叮当
“你还是太年轻。”
在一篇稿件中点题部分的着墨问题上,领导这样对我说到。关于写稿,老江湖的话一针见血,几经分析,我很快就发现了文章的问题所在。但关于领导那句话,事后的我心情复杂。
在“90后太老,95后正好”的时代定义下,作为94年出生的大黄狗,我时常为没有赶上年轻的末班车而苦恼,所以每当朋友们问我哪年出生时,我总是在1994年后固执得加上一个“10月”,用最后的倔强慰藉受伤多年的心灵。
领导的话如果是说我年龄上、心态上的年轻,我可能会蹦跶着出办公室,然而却不是。
想起刚进汽车圈时,我还是个小白,除了一些主流豪华品牌和五菱宏光外,我叫不上马路上来回穿梭的大部分汽车的名字,何况什么产品、市场、供应链之类的“高级词汇”。随着一篇又一篇稿件吓哭了时光,一点再一点积累摧残了岁月,我开始慢慢了解汽车、懂得写稿,两年时间一路走来,像做梦一般。
显然,领导的话叫醒了正在做梦的我。
哟,这妹子可真年轻
下班后的我走在路上,魂不守舍。这不是玻璃心作祟,我的厚颜无耻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的小学时代——老师说我“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更不是对领导不满或者对自己的写稿能力产生怀疑,我的好学程度与盲目自信同样出于小学时代;而是这句话已经上升到了哲学问题--
年轻or不年轻,这是个问题。
从公司到地铁,路上行人熙攘,有年轻的,也有不年轻的,一个吵闹的楼宇广告喊停了我并不匆忙的脚步。青年男女,大叫大跳,这是一个常见的汽车广告。屏幕上的大胸DJ正在摇头晃脑地打着碟,荷尔蒙甚至溅射到了屏幕之外路人的眼睛里,要不然旁边同样驻足的人为何大叫,“哟,这妹子可真年轻。”
......
到底什么是年轻?想不通这个问题的我的痛苦程度仅次于牛奶瓶盖还没来得及舔就扔了。无奈之下,我打开了B站这个宝藏APP去查查何谓年轻,之所以视它若珠玉,是因为我动用了不少江湖势力帮忙答完那100道题,才顺利进的B站。
还没来得及搜索什么是年轻,弹窗就推荐了何冰老师的《后浪》。
五四青年节前夕,B站上关于后浪的演讲引起了社会特别是年轻人的广泛关注。一时间,不管是快手的老铁还是抖音的潮人,都争相参与关于后浪话题的讨论。有人说后浪充满了正能量,也有人说是毒鸡汤……何冰老师作为演讲人,表现依然是那么出彩。不过,自称“前浪”何冰满怀那么多美好的词语看着年轻人,他真的懂年轻人吗?
一题未解,又来一题,好苦,好苦。
行业敏感度极高的我思绪瞬回到刚才的楼宇广告,想必那打碟的大胸DJ又换了一个,屏幕前驻足的年轻人也换一了波,广告里的汽车车型/品牌同样换成下一个。不变的是那句,“哟,这妹子可真年轻。”
众所周知,随着消费的年轻化,车企们为讨好年轻群体,逐渐大打年轻牌,从产品设计到宣传风格,无不体现出这一点。在一些车企眼里,年轻就要这样,要么夜店DJ疯狂打碟,要么年轻偶像实力代言,要么追这追那吸引眼球,玩跨界,玩潮流,玩鬼畜,玩偏的,玩野的。
有时候看到这些广告,我觉得我不是来看车的,而是来看打碟的,来找梗的,来追星的。可是这样的广告也没错,毕竟车能卖好才是王道,广告嘛,宣传为主,抓人眼球为主,哪有那么多内涵可言,又不是搞艺术的,脑白金就深谙此间道理。
可是,汽车行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产品里的竞争,产品内核的真正年轻化才是走进年轻群体的唯一捷径,颜值、科技,最好再带点性价比。
将“年轻”的解释权归还年轻人
更有意思的现象是,现在很大一部分对于年轻的解释都掌握在一批60后、70后的手中。一些自以为很懂年轻人的营销人将“年轻”扁平化、具现化理解成某一个词,某一个现象,比如“中二”、“佛性”等,实际上这样是可笑的。难道50后看70后不年轻?70后看90后不年轻?
是的,很多时候,年轻是一种心态,而不是年龄。有的人年轻,他已经老了;有的人老了,他永远年轻。
就拿买车来说,在笔者小范围的调查中,打碟、时髦、猎奇猎新、明星代言这些词汇并不在年轻人买车的首选,而性价比、品牌、性能、安全性、颜值、实用这些词汇才是年轻人在购车时的首选考虑因素,这和部分车企定义的“年轻”就大相径庭。
车企的不注重内涵,毁了多少消费者对它的好感。
不妨想想,将“年轻”的解释权归还年轻人消费者,归还市场,真正做到用产品接近年轻人,对于汽车品牌发展而言或许会别有洞天。毕竟,没有人能够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着。“年轻”的含义不是永恒的,年轻是名词,是动词,更是形容词。
“年轻”二字的解释权应该交给年轻人。
追星,泡吧,这是年轻吗?不可否认,这些行为发生在年轻群体的概率很大,是年轻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电影里恋爱必堕胎、去夜店必打架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下班后老老实实回家,吃个饭看看书,这也是当代年轻人的日常。在快节奏的今天,年轻人也有他们沉重的压力和多元的多喜好。
马化腾曾深夜在知乎提问被网友嘲讽,随后他公开表示,“我最大的担忧,就是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的喜好”,实际上马总不是不懂年轻人的喜好,相反他特别懂年轻人爱玩游戏爱追剧的喜好,他只是不懂年轻人究竟有多少的多元,这才是最难的。
叮叮叮,叮叮叮……
表弟的一个电话打断了我的思绪。三天前这小子说要找我玩,这就开始行动了,果然年轻人都是行动派,不打马虎眼,不像成年人世界里的客套话,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口中的改天是哪天,以后是多久。
算逑,年轻or不年轻的问题已经变得不重要,赴约许久未见的表弟,去找寻属于两个人的觥筹交错才是正经事。
吃饭、喝酒加上回忆往昔组成朋友们相约必做的三件事,我和表弟同样在酒足饭饱后聊了很多以前的事儿,比如这小子之前偷偷在手腕纹了个彼得潘,被他爸骂“愤青”的光荣事迹,比如他曾经暗恋的那位“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
“宴席”散尽,表弟打开手机玩起游戏,这个习惯似乎早已刻在他的生物钟上,到点了就要嗨两把。玩游戏是年轻人们众多喜好之一,深圳马总也是靠着看准这个才走进年轻人的。我这个“老年人”没有玩游戏的习惯,但为了不煞风景,也陪着表弟玩了会。
在我的印象里,这小子游戏玩得不怎么样,果不其然,一局游戏下来被打得满脸通红,我十分确定这种红不是喝酒喝出来的。
表弟一边操作,一边喃喃道,“我怎么这么菜啊?”
我笑了笑,回了他一句——
“你还是太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