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山​丨学会与孤独为伴(外一篇)

学会与孤独为伴(外一篇)

作者:王金山

双休日准备安排什么?”他在电话里笑道:“安排'孤独’!”“孤独?”我在电话里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您的生活也真是太孤独了,又躲在家里'爬格子’是不是?”他说:“是啊,几十年了,积习难改哟!”“您呀,生活太单调了,应该学会找点乐趣!”我在电话里劝道。“我觉得看书、写作、练书法就是最大的乐趣……”他在电话里大声说。“您不觉得孤独和枯燥吗?”我问。“我会自己玩呀,一个人在家里读书写作,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不出门也感到乐滋滋的……”他回答得如此悠然。

是啊,对于许多老人来说,一旦退休或离休下来,最害怕的就是孤独和寂寞。要不然怎么冒出“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等等病名呢?

孤独也的确是一种难熬的滋味,因为孤独往往是与寂寞孪生,使人的心里充满着失落,充满着空虚,充满着莫名的焦躁。试想想看,如果将一个人关在某个地方一年半载,让他与世隔绝,就是衣食无虞,恐怕神经再正常的人,也可能要变得神经兮兮。前不久有媒体报道,重庆一位71岁的独居老人一年来打了1483次110,目的只为找个人陪他聊天。这种现象并非偶然,独居没人陪伴、退休后无事可做、子女忙探望少……老人的寂寞无处诉说。可我的这位老年朋友的“孤独”则另有番意义。他这种“人和书、笔对话”的“孤独”,实际上不是孤独,而是享受,处于“渭水溪头一钓竿,鬓霜皎皎两云斑;胸横星斗冲霄汉,气吐虹霓扫日寒”的境界。据我所知,这位老年朋友,仿佛没有“老”的时候,心理健康,忙忙碌碌,每天都快乐地生活,几年没听说他生过什么大病,80多岁的人了,硬板朗朗,说话大声大气,妙语连篇。生活,仿佛每天都充满着阳光。他曾经多次跟我说,他一辈子都将名利看得非常淡,他的心从来都是豁达、超然。名利、金钱、地位以及难以扯清的世态纷争,全消融在他的脚下。这样的老人岂能不长寿?可有的老人就不行了。笔者就碰到过不少这样的老人,离退休后,虽也在玩,可玩得实在没名堂。几个人聚到一块儿,打牌、喝酒、神聊,甚至一刻也不愿安静地呆一会儿,说害怕孤独、寂寞。这些老人,不会同自己相处,三四个人缠到一起,不是喝酒就是打麻将,还带点“小刺激(赌博)”。只要一个人想玩下去,想一醉方休,其他人都得一陪到底。您想想,再好的身体也经不起这样折腾呀!于是,不是这个血压高就是那个心脏不好,要不然就是糖尿病加重、脑血管突然破裂等等。这就是不会玩,不会同自己玩的恶果。

老年人,不要一味贪图红火热闹,要耐得起孤独和寂寞,像我这位老年朋友学习,“自己会跟自己玩”,从优雅、宁静的独处中得到妙悟,玩出名堂,玩出花样,玩出健康。

如今,“空巢家庭”比比皆是。“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据统计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之势。1993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而2003年上升到25.8%。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物质生活水准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这无数个“空巢家庭”中,有不少的老人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纷纷患上了“空巢综合征”。另外,有关专家研究证明,感到寂寞孤独的人更容易得认知障碍症,即老年痴呆症。可见,孤独是中老年人最“危险”的心理感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沉思有助于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降低发病几率。

有人说,孤独比死亡更可怕,主要看您如何应对。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到老年,死亡的几率开始上升。也许自己还算健康,但当每次同学聚会,去公司参加庆典,与周围同伴聊天时,发现自己当年的同学、同事、老伙伴相继过世,难免不胜唏嘘。人也许可以不怕死,但是对于孤单和寂寞,没有人会喜欢。同样,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死亡意味着和伴侣、子女的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对彼此都恋恋不舍的,自然也会害怕死亡将他们分隔。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人害怕死亡的原因。此外,人是有想象力的动物,当人们从电影、电视剧、新闻报道等节目中看到那些濒死者的挣扎、呻吟、亲属的哀号……往往会想到“自己死的时候会不会也是那样?”这种对痛苦的害怕,不免会转移到恐惧死亡本身上。

那么,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如何度过?(1)不可过度沉溺于过去而回避现实。(2)不可毫无精神追求而无所事事。(3)不可勉强赌气而做年轻时所做的事。(4)不可无伴无友而又不会如何应对孤独的生活。(5)不可太严肃认真而有时苛求自己、苛求子女。(6)不可做剧烈的运动而有伤身体。(7)不可自卑畏死而自暴自弃。(8)不可无老年人生活规律而混日子。(9)不可守财致富而省吃俭用。(10)不可因贫病而失掉尊严。

当然,家里有老人的,子女又能做些什么呢?人是社会的动物,害怕孤孤单单一个人。因此,作为子女,平时抽出时间来多看看老人,甚至哪怕多打几个电话,都会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说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除了精神上的关怀之外,在物质上也要尽可能多的提供帮助,让老人的生活衣食无忧应该是最起码的。此外,也要定期安排老人参加体检,以便身体有了问题及时治疗。

如此,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矣!

西方有句名言:“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则是一种灾难”。老年朋友们,您的晚年生活宁愿存在着缺陷也不要存在着灾难。这就是笔者对你们的忠告。

您会应付“孤独”,自己跟自己玩吗?

退步想——

更高境界的“养生”

笔者所住的大院家属区有两位老人,退休前在一个单位工作,退休后又同住在一幢新楼一个单元上,只不过一个住3楼,一个住4楼。另外,两位老人还有共同的爱好,即经常早晨或晚上在大院的林荫道上“退步走”。

确实,近几年来,在众多的健身锻炼方法中,“退步走”健身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这种疗法简便易行,且能起到强身健体、壮腰补肾及放松身心的作用,并对矫正老年姿势性驼背也有一定的作用。

每当看着两位老人在一本正经地“退步”锻炼时,笔者心想,他们很会保健养生呢!

然而,前不久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令笔者有了新的看法。

那一天上午,4楼家的老人晾衣服因滴水弄湿了3楼家的衣服,3楼老人一见大发雷霆,4楼老人也当“仁”不让,于是双方争吵了起来,最终导致两败俱伤。据悉,一个气犯了心脏病,一个肺气肿发作差点送了老命。最后双双住进了医院,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见他们“退步”锻炼的身影。

笔者以为,这两位老人太不值得了。他住4楼,总不能不晾衣服吧?3楼的老人理应考虑到这些。话又说回来,4楼的老人如能考虑到3楼的问题,暂时不将滴水的衣服晾出来,待衣服水干后(如今的洗衣机大都有整干衣服的功能)再晾,就不会出现如此难堪的局面了。再比如说,3楼的老人如果修养好,有君子肚量,面对4楼衣服的滴水,好言好语说服,4楼的老人不会冥顽不化的。3楼的老人如知道自己本来就理亏,这时来个对不起,尽快做好善后工作,这楼上楼下的“硝烟”不就散掉了,大家你好我好,皆大欢喜,何至于为鸡毛蒜皮之事气得双双住院?

笔者进而联想,“退步走”固然是一种养生保健,但那主要是身体方面的,是一种体能锻炼,而精神和心理养生却比“退步走”要重要许多倍。

中医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太过可以致病,如怒伤肝、过喜伤心、忧思伤脾等。现代医学科学也证明,不具备“大度”素质的人,心胸必然狭小,这种人,过于苛求别人又过于苛求自己,于是,整天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中,嫉恨、自责、愧疚,由于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于解脱,极易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体内一系列劣性生理化学改变,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等等,并可伴有头昏脑胀、失眠多梦、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烦意乱等症候。紧张心理的刺激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贻害身心健康,且容易成为癌症的“俘虏”。

前不久,美国研究人员在研究发现,易怒的人,尤其是男性,不仅使冠心病、高血压和中风的发病几率增高,且伤口愈合所需时间会比较长。至于生气动怒为什么会使伤口的愈合时间变长,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报告中说,他们招募了98名志愿者,在其前臂上制造小的烧伤,然后进行了连续8天的观察。志愿者事先都接受了一系列心理测试,以评估他们日常发怒的频率,然后被按“发怒等级”分类。这些受调查者中不包括服用某些特定药物、抽烟、喝过量咖啡的人,也不包括体重过高或者过低的人。研究结果发现,对于不能控制愤怒情绪的人来说,测试中的小伤口需要4天以上时间才能痊愈,约是好脾气的人的3倍。研究人员说,易怒的人应激激素皮质醇分泌量比较高,这可能是伤口难以痊愈的原因。

可见,一个性格豁达、肚量大的人,才能纵横驰骋,若纠缠于无谓的鸡虫之争,只会郁郁寡欢、百病缠身,而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减少焦虑和压力,降低血压和心率,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和更强的幸福感,还可以给自己和对方都带来重生的机会。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心理学家洛伦图森特研究发现,宽恕的好处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明显。

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先生的这段名言,可谓是一种最好的精神和心理养生。

“紫罗兰把香气留在那踩扁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的这句名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的诠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说,快乐的第一法宝是宽恕的心;密歇根州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则认为,“宽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后,也是最难拥有的。”

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跃上大方磊落的台阶。“宰相肚里能撑橡皮船。”如此大的肚量,世界上还有什么样的“结”不能解呢!

清代官至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的阎敬铭,因生性耿直,不会在官场中阿谀奉承、耍手腕,因此总是被那些奸佞小人所欺,受过不少气。其后,他悟到还是不生气为好,故在光绪十五年(公元1890年),专门写下一首《不气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时无人替;请来医生把病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弃;我今尝过气滋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如今,日益浮躁的社会生活,很多人常常因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对别人的过失也一直耿耿于怀,渐渐遗忘了包容、宽恕能带给人们的力量。

君不见,地铁车厢里,常常弥漫着浓浓“火药味”,隔三差五就会暴发一次争执,事由无非是谁踩了谁一脚,谁碰了谁一下;办公室里,你常常因为同事说错的某一句话,或者办错的某一件事,怎么看对方都不顺眼,甚至晚上回家越想越生气,辗转难眠;社会上,“你告我,我告你”的互黑现象此起彼伏……随处可见的戾气,让本该平静的生活充满了愤怒和焦虑。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人们忘记了宽容。

笔者曾经有一段时间也是“想不开”,奶奶的,工作大半辈子了还没晋升个一官半职,看人家月月拿高薪和补贴、上班小车接送、天天赴盛宴、送礼的踏破门槛、小蜜一养好几个,就忿忿不平、心里窝气。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劝解下倒(退步)过来一想,嘿,无官一身轻,不用操那么多心,天天骑自行车上班锻炼身体,少喝酒身体健康,没人送礼不犯错误,不养小蜜家庭和睦,这种“世外桃源”式的生活不比啥都强?

为晾衣服而生气的两位老人,以及那些好生气的人们,读了阎敬铭的《不气歌》,以及笔者的亲身感受,你们又有何感想?

记住哲人们的话吧,没有对小溪的宽容大度,就没有大海的浩瀚;没有对风雨的宽容大度,就没有雄鹰的潇洒;没有对严冬的宽容大度,就没有春天的灿烂!此言此情,又有多少人识得个中滋味?!

总之,“退步走”只是一种低级养生保健,多多宽容、谅解别人的过失,心胸宽广、不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善于“退步想”(逆向思维),才是最好的“养生”,即精神养生、心理养生。让我们每一个人在“退步走”的养生热潮中追求更高境界的“养生”。

文/王金山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王金山,男,65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

相关推荐

  • 鼓励儿女“常回家看看”不能全靠孝心车位

    位于西安市新城区长乐西路街道的电建社区是个老小区,面积不大,院内停车经常"一位难求".这个小区常住居民以老年人居多,部分老人经常反映周末小区车位严重不足.考虑到居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

  • 王金山丨微笑也是“消炎药”(二篇)

    微笑也是"消炎药"(二篇) 作者:王金山 世界微笑日,是唯一一个庆祝人类行为表情的节日,从1948年起世界精神卫生组织将每年的5月8日确定为世界微笑日,这一天会变得特别温馨,在对别 ...

  • 王金山丨小说《“一举成名”》

    小说<"一举成名"> 作者:王金山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的是某小学生不愿读书了,要求父母同意他去学举重,当个举重运动员.其父母不解,问缘故,这位小学生振振有辞地说:&qu ...

  • 王金山丨杂谈《让“信任”回归》

    杂谈<让"信任"回归> 作者:王金山 那是2年前的事了,现在翻出来仍然令人感奋.那天晚上,我正在家里看书,电话响了.我接过电话,问对方找谁,对方大声大气地问我可是王医生 ...

  • 王金山丨杂谈《出书人还值得羡慕?》

    杂谈<出书人还值得羡慕?> 作者:王金山 最近,我在整理旧作时,无意中发现我的一则幽默小品,至今仍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篇小品原载于<合肥晚报>1991年8月20日" ...

  • 王金山丨“背”回健康,“背”回爱情

    "背"回健康,"背"回爱情·卫生科普故事 作者:王金山 前不久,笔者儿时的伙伴黄家宝从乡下来访,几盅酒下肚,我们聊起了婚姻问题."婚姻即是平静,如果经 ...

  • 张克勤丨学会忍耐孤独

    许久了,有一种感觉萦绕着我,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用一个准确的词来综合定位,那就是孤独吧.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现在的我需要学会孤独,学会与孤独为伴.而有时候我也会感觉自己是不是太孤独了,是不是该出去旅 ...

  • 王金山丨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卫生科普论坛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卫生科普论坛 作者:王金山 "温水"青蛙的故事您听说了吗?说的是一个肥大的青蛙,蹲在温水锅里一动不动,仿佛舒服极了.然而,当水温渐渐高,它 ...

  • 王金山丨盲目锻炼 反受其害

    盲目锻炼 反受其害 作者:王金山 近几年来,人们为了身心健康,愈来愈注意锻炼身体.然而,笔者也屡屡发现,由于盲目锻炼,有的人非但没有炼好身体,反而招来了不良后果. 例一 前不久的一个夜晚,我刚刚吃完饭 ...

  • 王金山丨世上没有后悔药

    世上没有后悔药 作者:王金山 那是前几年的事了.笔者的一位远房大伯因肺癌晚期住在医院,笔者去看望他时,他沮丧地哀叹:"老天怎么对我这样不公平,叫我晚年这么难受--" 笔者报之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