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点藏 葳蕤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戴叔伦《小雪》

江南的冬天差不多在这个时候开始了。

密密稠稠的雨蔌蔌洒窗扉,一片飞来一片寒。雨凝先为霰,霰成微粒,霰为霏,飞扬弥漫为小雪。这是这个节气最典型的特征。南方前一段日子实在太暖,一丝一毫没有入冬的迹象。这几日虽然没有飘雪的云暗初成,但着实天的色调也不怎么好看,有一点点灰白,一丝丝无奈,还有一点点雾霾。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有点微冷!这时候的房间需要一壶茶、一点小食和一点声音。

信手捏来,喝茶的杯子、盛食物的小碟,无一不是陶器。我们生活在一切唾手可得的便利时代,在这进步里,真正奢侈的是田园生活。生于泥土的器皿,或许正是早已远离泥土的我们一直找寻的归宿。收于掌中的陶碗提醒我们,自然不在远方,尽在咫尺、珍惜万物,便能取悦万物之神的一碗一碟。

一直在忙,长久没有好好停下来约三五老友吃吃茶、聊聊天。后疫情时代小编所在的学院举办了一场美术教育的国际大会,各种干扰下的学术集合当属不易。整理议题,小编发现在会上学者们探讨最多的议题有关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大部分人从书法、中国画出发研究教材中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也有相当多的学者和研究生喜欢从民间美术中发掘新鲜的教学元素。综合来看,各位的关注焦点大多数都还停留在技法层面,个人在陈述观点时选用的文字和图像,这些“东西”都蕴含着一种深情,这种情感“透露了美术从教人员的心性、人生的样貌、经历的曲折”。难免让小编有点澎湃。之前读瑞典人林西莉写作的《古琴的故事》,在书中她写道:“我轻轻地拨动其中的一根弦,它便发出一种使整个房间都颤动的声音。”艺术教育恰恰是真正触及为什么要重拾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在小编看来,雅俗观原本就是传统艺术的重要观念,也是鉴赏和批评中的核心范畴。雅俗观最早产生于对音声的判别,是文化权威地位的反映。“雅音即夏音,犹云中原声云耳。”先秦为政治中心的中原地区的发音习惯和乐歌是雅音和雅乐。周代建构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推举雅音和雅乐,对四方诸侯封国的风俗起到匡正和示范作用。然而,当孔子提到“恶郑声之乱雅乐”时,“雅”和“俗”的对立成为文艺批评的评判尺度。官学式微下的知识分子们开始自我觉醒。诸子纷纷提出不以政治等级判别雅俗,而以人生追求和文化理想判别雅俗的标准,“以自己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人格为雅,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文化理念和精英意识” 是形塑文人旨趣高潮的起点。正是在春秋诸子争鸣的文化变革中,知识阶层获得了文化权威。此后,知识阶层通过传承经典、辨别雅俗、厘定正统进一步巩固了文化话语的权力。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认为,尽管“文化是任意的、人为的建构系统,从来没有天然合法、高贵的文化类型”,但在社会场域内,支配阶层掌握了文化的区分游戏,并在对文化实施差异化操作的过程中将体现其自身特征的品位、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消费模式作为合法化依据和标准,用以评价文化优劣,使其“统治秩序获得合法性和正当性”。

由此来看雅集,这显然是精英们的一种自我标榜和娱乐。以《长物志》为例,话语方式中对照鲜明的语句和不容置疑的语气反映的正是当知识阶层成为文化区分的支配阶层后,他们将自身审美标准置于其他文化类型之上所显示出的一种专断性。

今年冬季的专辑我们聚焦于雅中俗。通过回窥旧时光影里碎片化的窗口故事,点点滴滴还原那些七五背后的人与事。

雅集开场通常从声音进入,首先随着低缓悠远、缥缈入无,慢慢地抚琴、听琴而进入超乎音响之上的“无声之乐”。《庄子·天道》里庄子将这种虚静的、通乎天地万物的境界称为“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就像禅修里的静坐,坐着坐着似乎耳边有一种至静之极的响声,洁净精微貌似能让人感发心志,随即内心似乎有会有那么一丝丝无言而心悦的超脱体验。真可谓妙!颤动的琴声三音交错、变幻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宋代《琴史》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可见,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在古琴中尽能蕴涵表达。

流水 管平湖 - 百年经典

有吗?小编翻看史料,也决然体会不出文本表达的所谓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和平泰然的气象;于是开电脑检索,结果也只得到类似: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中华文化圈国家和地区。这般短短78个字,全然不见琴后所有的社会境遇的文本。因此,简单得出结论,脱离情景体验的生活,时绝难通过自我平复心情来体验内心祥和喜乐的感受。于是,打开蓝牙,在家中试播一段管平湖的《流水》意图通过声音来中和阴雨天的躁动情绪。

忽然,这种由物质代入的情境体验开始强烈。编顿时好奇心泻泄,在网络上翻箱倒柜开始彻收琴曲。此时,就看到了1961年北京古琴研究会里的星期天音乐会。早在40年代,这群北京城里顶顶焖骚的爱琴之人就常聚在张伯驹家中雅集。管平湖、汪孟舒、溥雪斋、张伯驹、杨褒之等组织的“北平琴学社”定期组织活动,几十号人也会去王世襄居所“芳嘉园”,以琴小集。天愈发冷,小雪天里顺带着,管平湖也会教授袁荃猷一些琴曲。

1961年古琴研究会里星期天的音乐会,左二为管平湖,左三为王迪,右中为溥雪斋,右一吹箫的是查阜西。

学琴的人应该有些高冷,总归不会折腾出太多的浪花,因此学界如今在研究民国时,很少有人关注这些细枝末节。据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便在北大成立音乐研究会,专门请了像王露这样的古琴名家任教授课,但一直没什么起色;30年代,古琴名家查阜西找到蔡元培,希望能够振兴古琴,蔡元培对他说已经试过了,结果是西乐更受欢迎。听说也去找了胡适、赵元任等人,却也屡屡碰壁。看来,琴乐的幽情,以琴修身养性,乃至以琴静心悟道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不是人人都能体会的。

管平湖先生抚琴

中央新影曾在1956年冬为管平湖拍摄了一段电影胶片,地点位于北京北海漪澜堂。影像中的管先生于亭子中身着长衫弹奏《流水》,演奏之琴为唐琴“清英”,学生王迪立在琴尾一侧观摩。这是50-60年代由中国音协北京古琴研究会、民族音乐研究所的查阜西等发起琴曲打谱及遗产发掘工作,共同拟定《古琴计划发掘初稿》。1963年,《初稿》寄发给全国各地琴人,各人施职,如管平湖、吴景略:《嵇氏四弄》;乐瑛:《塞上鸿》《汉宫秋》;关仲航:《羽化登仙》;姚丙炎:《玄默》;张育瑾:《风入松》;李璠:《庄周梦蝶》;陈长林:《孤馆遇神》《短清》;王迪:《忘忧》《吊子期》;汪珍昌:《陌上桑》。此外,詹澂秋、凌其阵、顾梅羹等都来信说明他们的打谱计划。一时间,当时在世的古琴家、古琴曲目开始做了一个全国性的搜集统计梳理,同时进行了部分录音。这种学术的考据和收藏是良心工作。当年的爱琴之人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才会有今天现存的150多部古琴谱(3000多首古琴曲)

小编觉得,平常的东西,之所以被留下,可能是因为它的主人就是个习惯留东西的人,更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念头而没被丢弃,当然也可能因为具有某个特殊的意义而被保存以示纪念。珍物,往往只是一件在世俗意义上并没有很高物质价值的东西。譬如日常生活里,在主人手中被摩挲、把玩、使用的笔、手抄的心经、碑帖……,也会有汉瓦、米与藕、《浮士德》、手稿、照片,这样带着深刻记忆,超越物本身之上的“神”。

管平湖旧藏的晋代古琴'猿啸青萝'

雅集中,相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共同讨论、琢磨这些看似非常物质的器物。通过与类似古琴、琴谱之类载体的交流,达成所谓虚静高雅的意境。抚琴者和听琴者融合在一个空间里,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追求一种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那种只属于自己和物之间所共有的那段生命,或者说,情感,是被留下的,惺惺相惜的珍贵痕迹。雅集就是这样非常不日常存在的美的物质生活方式。

雅集与琴谱之外,匠人制琴也是讲求缘分的工作。古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最初古琴时五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后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古琴有100多个泛音,故此门乐器非常讲求选材。60年代在抢救性保护古琴曲的同时,琴家也参与制作了古琴。据载,北京市民族乐器厂曾在管平湖指导下试制2张七弦琴。

有现代琴家自己尝试制作古琴时说:“对于琴腹的挖槽,我采三分比例法,让折射与共鸣空间有三分之二的折射板与纳音反射,三分之一的第二层共鸣空间,让长波长的低音有另一番增益,这是我比较想让琴声的全音域,特别是低音域可以维持良好的声韵。桧木的密度又略高于杉木,因此我可以想象它的中高音域会很具金石声,不过我为了补偿密的生硬感,我还保留了实际调整的变化参数,将于底板未封之前,做一次调校,让音域的平衡性做最佳的控制。为了保留木香的维持,我思考不上漆的可行性,若琴面的耐用性够,我想维持白身,让弹奏中琴弦的震动,木香随着琴声散发,那将很令人陶醉……”

这的确是一门需要全情投入的工作。譬如:“面板的弧度与平坦度很重要,关系到按弦时琴弦震动的顺利,整体琴面一直线的弧度,在手工制作上需要很小心,我没有用抛床工具,利用长刨刀,直线行走,慢慢刨出琴面弧度,然后用长尺与弧规测量,虽然费时,但制作上的精密度可以较完整掌握。到最后须要以大平面的砂纸来细磨最后的表面弧度与直线性。刨刀的行走需要顺着木纹的方向,否则容易造成纤维逆向,刨后产生不顺畅的坑洞。接近一徽处的低头,也是需要小心处理的线条,宁愿慢一点,也别刨过头,有道是慢工出细活。”……

这种因爱好生发出的匠造心情,才能有制作出一把好琴的先决条件。现在的斫琴貌似已经没有了觅知音的情节。商业化的生产也确实难以找出一把好琴,更难觅得所谓的知音。人为的忽视,文本的失迭,这种物的遗落早已是情理之中的。与你或许不值一提, 但在某些人眼中就是珍物,若干年后,还是静静的留在某个角落,期待有意人。

此刻,小编的洁癖又开始隐隐作祟,还是放下,清淡就好!无所谓阳春白雪,雅意的士大夫情结,心中有净土,自然也就活得通透。试想,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二号太空船上,有一张带有27首世界名曲的黑胶唱片里,管平湖演奏的《流水》曾在浩瀚宇宙中吟咏。或许,大音希声,这就是最无言的佐证。卡尔维诺说,重负之下人们会奋不顾身扑向某种轻,成为碎片。在把自己撕成更小碎片的快慰中认识自我。我们的力量只够在一块,碎片上固定自己,折枝。于是,诚如小编,直到不久之前才明白,生活除了表面的繁荣,更多还是内里的丰富。

岁月缱绻,葳蕤生香。流年似锦,光阴的故事不是欣喜就是辜负。愿我们都找到生活恰到好处的惬意,活出那份娓娓道来!

(0)

相关推荐

  • 唐“独幽”七弦琴

    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 尺寸:通长120.4厘米,琴额宽20厘米,琴肩宽21厘米,琴尾宽15厘米. 琴面为桐木,琴底为梓木,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琴体色泽典雅,通体髹栗壳色间朱红漆,断纹较多 ...

  • 浙博有一把“天魔琴”,如今是镇馆之宝,一弹奏仿佛天籁之音

    相信有无数的人喜欢去博物馆欣赏文物吧,去领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精髓,浙江省博物馆那绝对是浙江省内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在其馆内有"十大镇馆之宝",不知道大家能悉数出来吗? 它们分别是 ...

  •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季养生

    春季来诊病人,其多述身困乏力,肢体倦怠,头昏眼花,耳鸣鼻塞,或身燥热而烦,或鼻炎久治不愈,或失眠,或大便溏泄,严重者血压升高,中风--脉多沉弱无力,舌质淡白少苔,中央凹陷如坑.此多为中气不足,脾虚下陷 ...

  •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季逆天而行的代价你知道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是严寒的到来.说到冬天的养生原则就是养藏,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太好,离自然越来越远了.这里就体现在夏天的冷与冬天的热,完全是逆天而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北方的冬天每年 ...

  • 魔鬼藏在细节中-冬伤于寒与冬不藏精之别

    今从网络上撷录此博文,由衷感谢原作者. 魔鬼藏在细节中-冬伤于寒与冬不藏精之别 <素回·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内经> ...

  • 倪萍未来接班人舒冬,藏了5年的娇妻难怪不肯公开,原来是位女星

    倪萍未来接班人舒冬,藏了5年的娇妻难怪不肯公开,原来是位女星

  • 张新中‖冬野藏春畦畦菜

    人都能得很,从陕西实施"甘露工程"始,不管规范不规范.洁净不洁净.含氟不含氟.安全不安全,各级水务部门都把自来水引到了农村千家万户家门口,后来国家实施"安全饮水工程&qu ...

  • 冬伤于寒和冬不藏精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冬天天气寒冷,此时身体的气血都会相应的收敛到身体内部,而体表的气血阳气相对就比较弱,寒邪就容易侵犯机表,正弱邪盛,正邪互不相争,此时就没有在外 ...

  • 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与人体的调养

    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 智慧启引 :『四季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主生,夏主长,春季养阳,重在养'生'.夏季养阳,重在养'长'.收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 ...

  • 冬不藏精 春必病温

    中国西藏网 2021/01/27 15:11 古代医学文献中的"精"含义非常广泛,可以指先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人体的津液等.文中所说的"精"主要指先天之 ...

  • 冬不藏精,后果很严重

    言行如一,从对自己诚实开始. 这是源寶每天原创更文第一年第114篇. 说了五,其实四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数字,万事万物都逃不过四的循环,这个循环就是:生长收藏. 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一年四季的轮回,春夏秋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