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佰安‖老家的糊汤面

要说起老家岩峪沟过去的糊汤面,我还真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的,多少年来我时时会想起。糊汤面是我们老家饭食中很有品味的一种,而我就是吃着老家的糊汤面长大的。

岩峪沟人过去的饭食都以糊汤为主,早饭喝稀糊汤、中午吃稠点的糊汤,晚饭还是糊汤,没有糊汤还真不知道咋做饭了。当然中午和晚上的饭也可以调节一下,可能会适当地煮点土豆、豆角、萝卜、红薯或其他。

我们岩峪沟几乎都是坡坡地,除了能种少量的麦子之外,其余的都是杂粮,玉米占绝大多数,除了玉米之外,也只能种些土豆、红薯及少量的豆类作物。所以面食与我们缘分不多,充其量也就是隔好长时间吃上一顿湖汤面,倘若想吃顿捞面那是比较困难的,谁家也舍不得那样“霍霍”。别说是我们麦子不多的岩峪沟,即使洲河畔麦子很多的金湾、三联和何塬队也会控制吃捞面。可怜的岩峪沟人,时间长了最多能给孩子们吃一顿糊汤面解解馋了。

我很小就跟着母亲学做饭了,当时我的任务是烧火。我会在规定的时间里按照母亲的安排来到后屋,将我们家大锅上分成两部分锅盖的前半页揭开放在后半页上,再用挂在水瓮上的大葫芦瓢往那口直径近一米的大锅里添大半锅水。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而实际上我们家人口多,做少了肯定不够吃,那就宁愿多做点剩下一些也是不能少的。我盖好锅盖后开始坐在不宽敞的灶火里用“洋火”点着一把麦秸,见火苗烧了起来就赶快放入锅灶内,上面盖点苞米杆啥的就拉起风箱来,“踢踏……踢踏”大约有20多分钟水就烧开了。随后我右手拿起“V”型“柯擦子”先在锅里搅动着,左手端起母亲舀好的大半瓢苞谷篸不失时机地将葫芦瓢里的苞谷篸匀称地撒进锅里,撒完苞米篸后再往锅内放点碘面,随后赶紧盖上锅盖,跑进灶火紧拉风箱烧起大火来,直到锅盖下冒起大量的蒸汽,这才松下一口气,随后慢慢降低拉风箱的频率,最后用悠悠火烧着等待下面条了。

我们家吃一顿糊汤面还真是很费劲的,母亲总是提前就和好大半盆面,等醒大约一个多钟头后再开始揉面,将面团揉得光光亮亮的时才开始擀起。母亲只开始将面团压扁,然后往上面撒上苞谷面,再用老长一根擀面棍慢慢地将面团擀开,随着一遍又一遍的擀——绽开——换角度——再擀,面团越来越大,最后竟然延伸到案板外。我寻思这一下该可以了吧,但是母亲还是重复着前面的动作,直到长长地擀面棍也不够用了,母亲才停止这一工序,往擀好的面上撒上一层薄薄的苞谷面,遂将擀好的面全部卷在擀面棍上,并用刀沿擀面棍方向划开,接着开始用刀快速地切起面条来。随着一阵一阵的切面声,案板上的面条也就相继分成了几乎相等的几堆。此后,母亲再往这些切好的面条上面撒上一些苞谷面后将其抖搂开收放在一旁的木盘内。

等母亲将面擀好,我做的才下锅时稀溜溜的糊汤已经有点糊摸样了,正好到了下面的时候。母亲将木盘端到锅前,揭开锅盖后双手撩乱木盘内的面条,将其很快地下进锅中再用筷子拨拉几下就赶紧盖上锅盖。此刻的我铆足了劲地紧拉风箱,很快,锅盖下冒出快要顶开锅盖的蒸汽来,这时候母亲再次揭开锅盖搅几下后再盖上锅盖。我自然明白,此时已经不需要大火了,因为余火就可以完成做熟饭的使命。随后,母亲要捞一些酸菜倒进锅里,最后再调点盐就可以吃了。

到大家吃饭时,戏剧性的一幕开演了。在我们家,母亲规定是不允许用筷子捞面的,没有人敢于违反,但是那口大锅内的面条也不很多,这就需要各自靠本事才能多捞点面条吃,因为大家只能用勺帮斜着“挂”锅里的面条,但是又不能老把在锅沿旁慢慢的“挂”吧,所以各自都“挂”上几下就匆匆让位,而下一位就赶紧靠近锅沿子又开始重复着前一位的动作……

改革开放之后,岩峪沟人的生活水平得以逐步提高,我们家做糊汤面时不但糊汤稠了些,面条多了不少,就连酸菜也要用油“爁”了才倒进锅里,再加上各种调料,味道自然好吃了许多。

几年以后,我们家搬往县城居住,从此以后,那种用大锅做的糊汤面再也吃不上了,好在姐夫是我们大家公认的做糊汤面的高手,故而我们偶尔还能品尝到改版的糊汤面,而每每吃糊汤面时,总不免要提及过去那只有酸菜的糊汤面,也不免要回忆起那段逝去的岁月。糊汤面,载着那段沉重历史的糊汤面是再也吃不到了,但它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而与糊汤面同在的则是我永远难以割舍浓浓的乡情……

金佰安的个人简历:

金佰安,男,1954年3月18日出生于陕西省商州夜村镇,1980年7月毕业于商洛师范专科学校,中共党员,1980年8月被派往中国第十冶金建设公司(2008年重组改名中十冶集团有限公司),历任中学教师、纪委办公室副主任、纪律检查科科长、审计监察部副部长、纪委副书记兼纪检监察部部长等职,2015年元月退休至今。

文学作品:通讯“匿名信告出一名好干部”于1997年5月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散文“南瓜花煎饼”、“妻子爱唠叨”于1993年、1994年在“首钢日报”发表。先后在单位报纸“二建通讯”、“中国十冶”、“中十冶报”上发表数十篇文章。自己编印有“走出岩峪沟”上、中、下、续1、续2五本“文学作品”。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诵读顾问:海俊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陕西文谭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

                   大乾州          新新文学

                   华文月刊       松风阁语

投稿:(必须附个人简介,图片一张)3071085012@ qq.com  或者15591980848

平台往期文字阅读:

金佰安‖我与扬琴

金佰安‖通往故乡的路

金佰安‖难忘的石磨

(0)

相关推荐

  • 况味/母亲把我当贵客(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母亲把我当贵客 况  味 十六岁离家到郑师上学后,每年在家的时间不多,尤其是参加工作成家后,尽管离家也就一.二十公里,一年中陪在父母身边的日子也是屈指可数,只有 ...

  • 一碗糁子面

    2021-03-18 16:24:08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年的白露前后,家乡鄠邑人总是喜欢吃一种特有的小吃--糁子面.所谓糁子面,通俗点讲就是苞谷糁子煮面条,听起来是寻 ...

  • 赣鄱专栏 | 心灵的舞者:一碗汤面

    一碗汤面 文:心灵的舞者 /  图:堆糖 "老妈,晚上我想吃西红柿青椒肉丝鸡蛋面!"这丫头,人才坐上高铁,微信点餐便启动了.这几年她求学在外,每次回家都会人在半途就开始点菜,西红柿 ...

  • 镇江锅盖面——“江南的天下第一面”

    在"中国十大面条"中,名称最为奇特的应该就是镇江锅盖面了.锅盖面,也称伙面.刀面,是江苏省镇江市家喻户晓的传统面食,因配方独特.工艺奇特及多种多样的口味,赢得了"江南的天 ...

  • 马红丽 | 幸福是碗酸汤面

    吧啦原创文学,陪你走过每一个有梦的日子 编者按: 我们琐碎平凡的生活常日啊,因为一些酸美酸美的小确幸而兀自发光呢.生活不需要璀璨华丽,有滋有味,也就够了. -- 编辑 老去的枝 点击上方绿标 即可收听 ...

  • 金佰安‖老家的小吃

    老家岩峪沟有很多特色小吃,其中搅团和"蛤蟆鱼鱼"是我小时候常吃的一种饭食,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时时想起,似乎还能看到它那黄亮亮的样子,还能嗅到它那诱人的香味. 岩峪沟属浅山区,水稻田 ...

  • 金佰安‖老家的煮馍

    没到过老家岩峪沟的人绝对不会知道,沟里人所说的"煮馍"并不是在有着汤菜的碗里泡馍吃,它其实就是商州城里人所说的扁食,这在字面上是绝对讲不通的,但要探究为啥要把扁食叫成"煮 ...

  • 吃在陕西 || 周文英:商州糊汤面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quo ...

  • 冬天,一碗热腾腾的糊汤面最受欢迎,制作简单,暖身又暖胃

    在寒冷的冬季,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芝麻叶面条,暖心又暖胃,赶快动手试试吧! 芝麻叶的处理: 1.先把芝麻叶浸泡一下,一般要提前1个小时浸泡,如果忘记提前泡了,可以用热水浸泡. 2.把泡好的芝麻叶用清水淘洗 ...

  • 金佰安‖我与扬琴

    我这人性格有点孤僻,爱好不是很多,然而对乐器扬琴来说却是老早就喜爱的. 记得小时候每当县文工团到我们夜村镇演出,那对我们山沟里的一帮年轻娃来说就跟过节一般,从剧团的"先头部队"到达 ...

  • 金佰安‖难忘的石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农村一些偏远地区都没有通电,特别对于像我的老家岩峪沟这样的山区,贫穷.落后那更是不容置疑的. 那时候我们岩峪沟对于粮食的加工还相当落后,虽然绝大部分家庭的粮食都用石磨加工,但个别 ...

  • 金佰安‖通往故乡的路

    西安至商南2021年9月10日开通了绿皮动车,这标志着秦岭腹地的商洛已经跨入了动车时代.从西安出发到达我的故乡商州只需要1小时41分钟,这太令人兴奋了,老家的交通状况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小时候我和小朋 ...

  • 金佰安‖疙瘩汤

    疙瘩汤其实在我们老家岩峪沟就叫拌汤,小名应该是"泮汤".就这个名不见经传.很不起眼的地方小吃,却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应该说从我记事起就开始吃这疙瘩汤了,那时节家里的生活很困难,面 ...

  • 金佰安‖晒暖暖

    晒暖暖,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没有几个人听说过,但对于我们经历过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生活的人来说,那都是亲身经历过且难以忘记的事情,想起来都有点心酸. 小时候所学的儿歌不多,其中母亲曾教给我们一首儿歌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