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耳和首调耳,哪个对学音乐更有帮助?

那么,什么是好的耳朵?是所谓的“固定耳”,是“首调耳”,抑或是还有更为理想的“耳朵”呢?今天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学音乐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固定耳和首调耳。
固定耳是对具有绝对音感(英文:perfect pitch)人士的俗称,他们具备在没有参照音(标准音)的情况下可以对声音的实际音高做出精准判断的能力。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同学在视唱练耳课上听和弦连接都能一遍记下,或在生活中把听到的音乐可以准确无误地在钢琴上“扒”出来,具备这种听力的就是固定耳。
首调耳是对具有相对音感(英文:relative pitch)人士的俗称,他们需要参照音(通常为标准音)的情况下才能“推算”出声音的实际音高。在视唱练耳课听和弦连接时,他们对连续进行的音或者和弦的感知往往是通过级数推算出来的。
举个例子,在听到下面这段旋律时(图一),“固定耳”可以凭直觉反应出实际音高,而“首调耳”会先翻译成C大调(图二),然后再推算出实际音高。
图一:两种耳朵同时听到的旋律

图二:听到上图旋律时,首调耳的第一反应是C大调。

那么在学习音乐中,是固定耳好还是首调耳好呢?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以下会对两种“耳朵”做优缺点分析。

01. 固定耳的优势和不足

固定耳的优势

从考试层面来说,固定耳在听辨音高,尤其是听那些没有一定规律、不和谐的和弦和旋律时,比需要先“推算”音程关系和性质的首调耳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固定耳是形成良好内心听觉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学习指挥和作曲的同学而言,这个能力极其重要。
我曾在作曲家应具备哪些“硬实力”和“软实力”?中提到过,良好的内心听觉是作曲家和指挥家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所谓内心听觉,是人在读谱时通过大脑的想象,准确但无声地播放出音响的能力。作曲家能够不借助任何乐器或工具,仅凭想象和幻听的能力,就能在脑子里“演奏”出符合作曲规则要求的、特定结构内的各种音响组合,甚至可以提前“看”到更细节的乐谱形态结构,进而提笔记下这些灵感。我们可以想象,在没有西贝柳斯、Cubase等可以试听和回放功能的作曲软件的时代,很多经典作品就是靠着作曲家们“想象”完成的。
贝多芬在失聪的状态下仍能写出伟大的音乐,这得有多厉害的内心听觉!

指挥家虽不需要像作曲家那样进行一度创作,但作为作曲家的第一位“听众”,他们同样需要强大的内心听觉来分析作品。如果没有良好的内心听觉,他们很难在没有录音参考的情况下,面对多达几十个声部的管弦乐新作品时,建立正确的音响概念,并能在排练时指出乐手的错误。
音乐表演的同学如果拥有固定耳,会大大提升视奏能力,能使练琴不仅局限在乐器上完成,可以通过固定耳建立起的强大内心听觉帮助你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用大脑“练习”你想练的作品,其效率不输于在键盘上的练习。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疑问:既然固定耳这么厉害,难道没有缺点吗?
固定耳的不足
虽然固定耳能精确的分辨出具体的音高,但是对于和弦的性质、和声的色彩和调性的概念远没有首调耳敏感。
琴童时代的我练就了一双固定耳

从个人经历来讲,由于从小学琴之余听了大量音乐,五六岁时我就可以把汽车喇叭声在钢琴上模仿出来,也能准确分辨10个音以上任意组合的和弦。大学入学考试时,视唱练耳四部和弦连接听写可以无压力的一遍记好,到现在阅读一份作品管弦乐总谱(非现代实验性)时,基本上可以做到边看边在大脑中“播放”出实际的音响效果。
但即使作为我这样一个“资深”固定耳,也能经常体会到它带来的诸多困扰。下面我举几个例子,“固定耳”的朋友们是否有这样的同感?

1. 上学做和声题时,我会先在钢琴上即兴出多个“版本”,选出最佳方案记在谱纸上,最后再根据音响推算出功能。虽然从结果来看,没有人会关注是用何种方式完成的,只会关注题做的好不好听,有没有规则性的错误。但这种方式对和声功能及其色彩的概念是相对缺失的。

2. 看简谱非常不习惯,因为需要移调。

3. 读总谱时看到单簧管、圆号等移调乐器时,必须要“翻译”出实际音高后才能想象出整体的效果,或作曲时对这些移调乐器的记谱需要来回算,生怕写错某个音,费时费力。

4. 歌曲即兴伴奏需要移调时,很难做到条件反射般的用新调弹出,脑中必须有一个“推算”的过程,影响了反应速度。

5. 对节奏的敏感度和首调耳相比偏弱。(个人感受)

6. 对不同乐器之间音色的敏感度和首调耳相比偏弱。(个人感受)

在音乐学院同学之间经常会问:你是固定耳吗?


02. 首调耳的优势和不足

首调耳的优势

“首调耳”对音与音、和弦与和弦之间的逻辑从听觉上比固定耳要敏感得多,他们听到音响时首先会反映出性质或功能,再“推算”(有可能听不出来,所以这里用推算)出实际音高。

相较固定耳来讲,虽然对实际音高的判断稍弱,但对和弦的色彩要敏感的多,尤其是对和声功能的判断力非常强,相信每一位首调耳都有所体会。这对于创作中移调乐器的记谱和不同乐器音色的识别能力,以及乐器演奏中色彩的想象力和钢琴踏板的使用都有很大的优势。

还有一点,在视唱练耳课上,我发现很多首调耳对于节奏的敏感程度是高于固定耳的,同时他们会把这种能力带入到创作中,对于节奏和织体的想象力也比固定耳更为丰富。
有了以上能力的加持,即便没有像固定耳那样快速精准识别音高的优势,也丝毫不影响他们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如瓦格纳、柴科夫斯基和斯克里亚宾等都是首调耳。
伟大的老柴就是首调耳的代表

首调耳的不足
由于首调耳没有绝对音高概念,对实际音高的感受力不如固定耳,他们对连续进行的音或者和弦的感知往往是通过级数推算出来的,比如大三度或是大小七和弦,但是对其实际音高仍然是模糊的。而且在创作中,首调思维会大大限制和声的想象力,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和弦和音响。当灵感来临时,首调耳往往需要在钢琴上花更大的功夫尝试,才能捕捉到自己想要的声音。

综上所述,固定耳的长板就是首调耳的短板,反之亦然。

03. 终极目标:固定耳 首调耳结合
如果说单纯的固定耳和首调耳都有所欠缺,那什么是最好的“耳朵”呢?

两者结合:固定耳需要加强“首调思维”的训练,首调耳需要训练对实际音高的辨别能力。这样既有固定耳的精准度,又具备首调耳对色彩、功能的敏感度,两者结合后配合超常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会对从事音乐事业有非常大的帮助。通常情况下,有经验的音乐家会随时切换这两个“耳朵”。

那么两个“耳朵”如何结合呢?

即使再厉害的固定耳,也会有能力的“天花板”。比如下面这个由四个叠置的七和弦组合的“变态和弦”,我相信单靠固定耳几乎没人能把16个音凭直觉马上分辨出来,这时首调耳就派上用场了。

我来演示下“固定 首调”耳是如何分辨这个“16音变态和弦”的。
假设在这个和弦发出声音的一瞬间,一个出众的固定耳靠直觉准确地捕捉到了其中的12个音,其他4个不确定的音可以通过首调耳对和弦性质的敏感度来判断,这是4个性质不同的七和弦叠置组成的复合和弦。经过首调耳的提示后,固定耳再次介入,最后“推算”出这个和弦。
这是不是很神奇?
“固定耳”一直都是被学音乐同学们追捧的对象

学生时代,固定耳一般都具有优越感(包括本人在内)。现在,我反而认为固定耳更应该重视首调思维的培养,因为这对于移调,转调以及音高逻辑,和弦性质以及和声功能等能力培养更有帮助。当然,首调耳也需要多做固定音高相关的训练。作为一个“顽固的”固定耳,了解到自己的短板后我一直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幸运的是,通过下意识的训练和培养,现在对创作造成困扰的一系列短板迎刃而解。

最后我想说,无论固定耳还是首调耳,对于成为一个作曲家、演奏家或是音乐教育家都是众多先决条件中的一小部分,与演奏或创作出优秀作品没有必然联系。找到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才是音乐学习中正确的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