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十五(图)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书法

[作者简介]
    崔颢(公元704?-754年),汴州人。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黄鹤楼

[注释]
   黄鹤楼:武昌西有黄鹤山,山西北有黄鹤矶,峭立江中,旧有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俯瞰江汉,极目千里。旧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故名。此诗格调优美,最为传诵。传说李白见题诗,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他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皆是模拟此诗。
   昔人:指骑鹤的仙人。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在武昌江北,中有鹦鹉洲。 
   萋萋:芳草茂盛。 
   乡关:故乡。
[译文]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
   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
   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
   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可是日近黄昏,
   极目远眺,
   我的故乡在哪儿呢?
   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
   真使人发愁啊!
[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0)

相关推荐

  • 桃源诗话(三):绝品律诗《黄鹤楼》

    走进唐诗的世界里,崔颢的<黄鹤楼>应该是接触得比较早的一首诗了.少年时的懵懂,只知道记诵诗句,而对于诗歌情感上的把握还处于朦胧状态,在凡尘的过往中,一次又一次地接触这首诗,不知何时,它已经 ...

  • 千家诗(一百一十二)——黄鹤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欣赏千家诗的七言律诗部分.今天, ...

  • 崔颢的《黄鹤楼》,对仗并不工整,为何还被赞为唐人七律之冠?

    崔颢的<黄鹤楼>,对仗并不工整,为何还被赞为唐人七律之冠?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已乘"白云"去?古人的说法都不一! 1/眼前有景道不得 在唐代诗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十(图)

    关雎① [诗经·国风·周南]② 关关③雎鸠,在河之洲④.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⑤. 参差荇菜⑥,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⑦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十八(图)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十六(图)

     浣溪沙 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②.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十二(图)

    归田园居 晋 陶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十七(图)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以文词知名,武后证圣元年(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十一(图)

    观沧海(1) 三国 曹操 东临碣石(2),以观沧海(3). 水何澹澹(4),山岛竦峙(5).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6). 秋风萧瑟(7),洪波涌起(8).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9). 星汉灿烂(1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图)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①. 散入珠帘湿罗幕②,狐裘不暖锦衾薄③. 将军角弓不得控④,都护铁衣冷难着 ...

  • 《中国中心论》新二十五 中国古人的迁移和文明传播简史

    <中国中心论>新二十五 中国古人的迁移和文明传播简史 文|黄饮冰 人类是地球环境巨变的产物.这个地球环境的巨变,包括地球气温的巨变.地球地理环境的巨变等等.人类的进化链总体是延续的,从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