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

                                                  远眺长江如练
        南京最为灵秀的地方当属紫金山,又名钟山。

        完全被树木覆盖,被南京人誉为城市绿肺的紫金山,坐落在南京城东,主峰海拔448米。

       城市是繁华的热土,山林是寂静的梵音。一冷一热,一动一静,一张一弛、一浊一清,成就了阴阳互相奏响的美韵,促就了凹凸相衔圆通的和谐。有了紫金山,南京的龙盘虎踞的美誉得以千古传诵。北京的香山,成都的青城,昆明的西山,都是名山,但是都有一个缺憾,离城市远,亲近一次不容易,紫金山得天独厚地与城市紧紧依偎着,温暖着城,眷顾着城。
       一座城市有山,就生出无限的风光;一座城市有湖,就增添了无限的柔情;一座城市有江,就涌动了无限的活力。南京有山有湖有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十朝都会”、成为曾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属必然,既是大自然的赐予,也是千百年来无数劳动人民对南京的打造,而紫金山为南京具有的历史地位始终奠定着重要的基础。
紫金山自古以来有龙蟠之说。最早把紫金山比喻成龙的是李白,“钟山龙蟠走势来”的诗句给此山以点睛命名之笔。传说诸葛亮的评价“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把紫金山看作龙,并且是带有帝王之气的皇龙。远眺紫金山,龙蟠的气势浩然而来。如今更是囊“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国文化、山水城林文化、生态休闲文化、佛教文化”于一山之中,不愧是为“中华城中人文第一山”。
走进紫金山,似如走进了亘古上苍赋予的葱茏林海,走进了美丽的山峦逶迤的风景,走进了艺术家们常常展出的风景照、油画、国画、水彩画图画里,凸成了生动活泼的画中人。入夜,站在紫金山顶峰,更是另一番景象:原来,漫天的星斗全都跑到山脚下去了。无数点光明跳跃着、奔驰着、串联着,在夜的莽原上堆砌着一座龙盘虎踞城;更确切点说,是映照出她那龙腾虎跃的雄伟身影;勾画出纵横的街道,参差的楼群,平静的湖面,和一直伸向天边、璀璨夺目的江水。

紫金山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又称钟山,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有“金陵毓秀”的美誉,是南京名胜古迹荟萃之地,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地、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首批国家5A级景区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紫金山南麓。

紫金山主峰海拔448.9米,周围约30公里,三峰相连形如巨龙,山、水、城浑然一体,古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早在三国与汉朝就极负盛名。紫金山囊“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国文化、山水城林文化、生态休闲文化、佛教文化系列于一山之中,是为“中华城中人文第一山”。

紫金山周围名胜古迹甚多,山南有紫霞洞,一人泉;山前正中有中山陵;西有梅花山,明孝陵,廖仲恺何香凝墓;东有灵谷寺公园,邓演达墓;山北有明代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陵墓,最为人们熟知的要数明孝陵、中山陵、紫金山天文台了。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2003年7月3号决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去过明孝陵的朋友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明孝陵的神道蜿蜒曲折,跟以往朝代任何一个皇陵的神道笔直大气截然不同,为什么要如此构建?历史上诸多说法,后人伤透脑筋。 直到近年专家在航拍明孝陵时才发现端倪,原来整个皇陵的布局居然是北斗七星!

而为什么要如此呢,据说朱元璋农民出身,睥睨天下,在为明孝陵选址时曾带着精通堪舆术的刘基,以及徐达、汤和等一班开国朝臣,到东郊钟山一带“寻龙点穴”。反复勘察后,几人各自把相中的风水宝地写于纸条藏在袖里,亮出来时,竟然都是“独龙阜”。

选址既定,按照旧例建造即可,于是独龙阜一带包括大墓小冢在内的名胜古迹,统统被挖毁了,只有东吴大帝孙权墓因朱元璋一句“孙权是条好汉,让他给我看门吧”,被保留在明孝陵弯弯曲曲的神道门口,皇陵的布局也因此被塑造成了北斗七星状!

“下马坊” 、“大金门”、“望柱”、“棂星门”、“五龙桥”、“享殿”、“宝城”分别构成了北斗七星的“勺头”、“勺身”、“勺柄”。想来朱元璋深信“七星指路、魂归北斗”、意在“天人合一”,死后仍想乘坐“北斗”这一“天地之车”巡视大明江山。

“天为帐幕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朱元璋亲自为自己敕建的皇家陵寝,北斗七星的布局是无意天成,还是有意为之,专家们还没有定论,倒是给今天的南京人留下了不少议论与谈资。

中山陵位于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人们常常要问:中山先生是广东人,一生奔走革命,足迹遍于海内外,生前到南京仅有三个月左右,何以独爱南京,要将遗体安葬于紫金山下?

早在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几次到过紫金山。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与胡汉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猎。他看到这里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雄伟,笑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躯壳尔。

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在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是什么原因使孙中山对这个地方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亲自选定并成为归葬之地?史载,孙中山如是说:“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其实,从他在《建国方略》对南京的描绘:“此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中, 可见见识过无数名山大川的孙中山,对紫金山的情有独钟。

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国最著名的天文台之一,中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戊辰年)2月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始建于1934年,位于南京市东南郊风景优美的紫金山上,毗邻钟山风景名胜区,在青海、江苏、山东、黑龙江、云南等地还有其他观测站。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开始,中国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天文台站大多从这里诞生、组建和拓展。由于她在中国天文事业建立与发展中作出的特殊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紫金山天文台的古天文台,吸引着无数天文爱好着的目光,台上摆放着大型古天文仪器:浑仪、简仪、圭表,这三个仪器都铸造于明朝正统年间。浑仪由三重环圈组成,四面有虬龙攀附。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天文仪器,可测天体的赤道、黄道和地平坐标;简仪是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的,是根据浑仪改进而成的,除了可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白天还可按日影测定时刻;圭表大约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期就开始使用了,南北平放的是“圭”,南端直立的叫做“表”,正午表影投射在圭的中央,根据日影的短长可以定出冬至到夏至等二十四节气,也可以定出一年的天数。浑仪和简仪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被掠走,后来几经周折,得以回归中国,安放在紫金山古天文台。抚今追昔,我们在赞叹古人智慧与工艺的同时,也为这些天文仪器曾经历的磨难而感叹不已,时时警醒着国人要奋发图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