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预防体内的湿气

百病湿为患

伤阳助三湿

---《维轩中医》

两千多年前,古人对湿气致病就有深刻的认识,这是很不一般的科学。

一、对湿气性质的描述。

《素问·五运行大论》日:“其性静兼,其德为濡”。

《灵枢·百病始生篇》云:“浊湿伤下”,又云:“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素问·太阴阳明病篇》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阴在泉,湿客下焦。”。

总结一下,古人对湿气的描述:湿气是一种污浊之物,重浊、粘滞不易祛除,其性趋下,可以遏阻脾胃的阳气,导致脾胃胀满虚弱,吃饭如咀蜡;脾胃运化不了清阳的精微物质,导致头重如裹,头上象裹着一层东西。风、寒、湿三种邪气常常夹杂为患。湿气在肾为淋,尿白浊。在肝为高血脂,在肺为痰饮液咳喘,在心为水肿、在脾为泄泻,在妇科为白带。

风、寒、湿三种邪气常常夹杂为患。

二、对外感湿邪,内生湿气的致病过程的认识。

1)外湿伤人的认识:《素问·调经论》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入于大经脉”。“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

2)内湿,多由于情志失调、脾胃虚弱、久食肥甘、酒欲无度,饮食失节等。

三、如何预防呢?

1)预防外湿,不可久居湿地,避免外受风、寒伤阳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也要“入乡随俗”。如南方的饮食,多偏重于祛湿的食材使用。

2)预防内湿。

· 背部晒太阳,助督脉“升发”阳气。人体背为阳,腹为阴,多艾灸、热敷小腹关元穴。

· 保护好人体脾胃的阳气,拒绝长期寒食冷饮,饥饱无度。

· 保护好肾阳(《》点击蓝字链接相关),房事有节,起居有节。不可“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其满,不时御神,勿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闻·上古天真论》)

· 饮食搭配合理,纳出有节,拒绝久食腐腥肥甘。拒绝以酒为浆,助湿生热。早餐百花齐放,肉类多在早餐搭配吃,强身且不容易肥胖,中餐一般主辅搭食,晚餐宜清淡。饮食食材宜讲究新鲜、土、杂为上!

· 劳逸结合,适当锻炼,提升人体的阳气,全身气机运行通畅,气血水液代谢正常,湿气不生。自然界,雨水下到运纳正常的湖水江河,水是新鲜的,雨下到闭塞小坑里,几天就腥臭了。适当锻炼,让人体的汗、水谷、津液、尿液等,在身体内外,各自的大小水道内运行通畅,不集聚为湿、饮、痰,可以预防湿气致病。

· 避免外伤。外伤会造成的脏腑内伤,人体组织各种细末通道细胞内、水、血、淋巴液、脂肪颗粒离经外溢或者淤阻,形成内湿之征兆。

· 保持脊柱的柔软度。现代医学解剖客观展现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机能,都受调于发自脊柱內脊髓的支干根神经,脊柱柔软有健康的弹性,神经支配脏器运行人体内外气、血、水、谷、淋巴液、腺液、脂肪、脑脊液、神经营养液、电解质代谢等,正常在各自的大小通道内代谢,就不会“助湿为虐”。传统中华中医药中国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中医踩跷法(”)对治疗脊柱相关内外科病症有优势!(点击蓝字链相关)

· 避免长期过度大量、无节制的癔病样饮水,会造成水湿泛滥,水中毒。

四、如何用药?

脾喜欢燥而厌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湿盛容易困住脾胃,所以要用芳香化湿药来催醒脾胃做工。先看看中世纪西方人怎么做?你就认识到中国中医的伟大!

西方人相信湿气吗?

是的,他们的身体百分之百相信“湿气”存在。为此,中世纪的西方列强不惜以国家行为,不远万里开始了殖民掠夺东方的香料、黄金战争。由于中世纪西方饮食多以肥甘醴酪为主,辛香料如草果、草豆蔻、胡椒、肉桂等具有芳香祛湿、醒脾助消化的作用。当时香料的价格堪比黄金,身体对香料的需要与金钱贪欲,地展现了当时西方人身体信号对湿气祛除的迫切愿望。不吃香料会难受死的,为了香料会发动殖民战争的。

生活中你对湿气的认识更有直接的----吃火锅。最诱人的火锅内的香料100%含有中药的全部化湿药。包括一些凉皮的液体配料里。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多能香料有刺激嗅觉、味觉、胃黏膜作用,能有效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管蠕动,使胃肠推进运动加快,以增强食欲,促进消化,排除肠道积气的作用,部分药还有解暑、避秽、开窍作用。这种感觉有谁不经常需要呢?

阴虚血燥之人,气虚之人不可长期服用含有香料的食品,容易耗气伤阴,加重症状,如想一步了解,请咨询你身边相关领域内的专科医生。

自测体内是否有湿气多选
时常感觉胃部痞满
1
容易呕吐泛酸
1
大便溏薄
1
口中感觉有甜味或者容易流涎
1
照镜子发现舌苔厚白腻
1
容易乏力、头晕头重。
1
不思饮食
1
渴不欲饮
1
投票
还有 6 天 15 小时结束

如果你有80%的选择,那你需要咨询专科医生了。

(仅在一定范围内议题,版权/解释权归维轩中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