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原文

墨池记鉴赏

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展开阅读全文∨

  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确是难得之佳作。

  本文意在写论,但发议之前,又不能不记叙与墨池有关的材料。否则,议论使无所附丽,显得浮泛,失之空洞说教。如记之过详,又会喧宾夺主,湮没题旨。故作者采用了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办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开头,大处落笔,以省险的笔墨,根据荀伯子《临川记》所云,概活了墨他的地理位置、环境和状貌: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同时,又根据王羲之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指出墨池得名的由来。其实,有关墨池的传说,除《临川记》所述之外,还有诸种说法,因本文的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于记池,所以皆略而未提。文辞之简约,可谓惜墨如金。对于墨他的记叙,虽要言不烦,却铺设了通向议论的轨道。接着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离官场的一段生活经历。据《晋书》记载,骠骑将军王述,少时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述为杨川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属。后王述检察会稽郡刑改,羲之以之为耻,遂称病去职,并于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出来做官。对于王羲之的这一段经历,作者只以'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强以仕'一语带过,略予交代,随之追述了王羲之随意漫游,纵情山水的行踪:“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恣肆,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一段简略追述,也至关重要。它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脱尘超俗的思想,这是王羲之学书法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气质,不能不提。从结构上讲,'又尝自休于此邪'一语,用设问句式肯了王羲之曾在临川学书,既与上文墨池挂起钩来,又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依据。随后,在记的基础上,文章转入了议:“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虞和《论书表》云:“羲之书在始末有奇,殊不胜庾翼,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书十纸,过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这说明王羲之晚年己与'草圣'张芝并驾齐驱,可见'羲之之书晚乃成'之说有事实根据,令人信服。那么,羲之书法所以'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而不是天生的。至此,原因,在于缺乏勤奋精神,进一步说明了刻苦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又循意生发,引申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上去,指出'深造道德',刻苦学习也是不可少的.就这样,正面立论,反面申说,循意生发,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了文章的题旨。然而,作者对题旨的开拓并未就此止步。在简略记叙州学教授王盛向他素文的经过以后,文章再度转入议论:'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这虽是对王君用心的推测,实则是作者作记的良苦用心.接着,又随物赋意,推而广之,进一步议论道:'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作者由王羲之的善书法之技,推及到'仁人庄士'的教化、德行,勉励人们不仅要有'一能“,更要刻苦学习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从而把文意又引深一层。曾巩是'正统派'古文家,文章的卫道气息较浓厚,这里也明显地流露了他卫道的传统思想。

  在宋代以'记'为体裁的说理散文中,象《墨池记》这样以记为附,以议为主的写法还是不多见的。《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但这种'意“,不是靠发'议'表?达出来的,而是随着山水相映、朝暮变比、四季变幻的自然景物描写透露出来的;《岳阳楼记》的重心不在记楼,在于敞露个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在抒情方式上,作者采用的是触景生情的方法,因而文章铺排笔墨,以较乡的篇幅写了岳阳楼变幻莫测的景色.而《墨池记》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却很多。它不是在记叙之后再发议论,而是记事、议论错杂使用,浑然一体。尽管议多于记,却无断线风韵,游离意脉之弊,读来觉得自然天成。可以说《墨池记》脱尽了他人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

折叠∧

墨池记赏析

本文在写作上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先记叙墨池的方位、形状、传闻,然后发表议论,接着记叙王羲之的轶闻,再议论后世之所以没有人能够比得上王羲之,是因为他们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并由此联系...展开阅读全文∨

  本文在写作上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先记叙墨池的方位、形状、传闻,然后发表议论,接着记叙王羲之的轶闻,再议论后世之所以没有人能够比得上王羲之,是因为他们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并由此联系到道德方面的深造修养。最后记叙学官王盛为推广王羲之的事迹而采取的—系列措施,并对其用意发表议论,从而揭示出文章深刻的主题。

  这篇短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因小及大,小中见大,用小题目做大文章。题目是为墨池作记,据说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涤笔砚之池,但实际上,传为王羲之墨池旧迹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从曾巩此文“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的语气来看,他对临川墨池是否确为王羲之的真迹,也是抱着怀疑态度的。因此,他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以后,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说,并非“天成”,而是后天勤学苦练的结果。这是本文的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紧紧扣住“墨池”题意,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结。作者由此进一步引申、推论:(一)学习书法是如此,“欲深造道德者”也是如此。从学习书法推及道德修养,强调都不是先验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二)从“人之有一能”尚且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将永远影响后世。也从书法推及风节品德,从具体的书法家推及更广泛的仁人志士,这是从他们对后人的影响来立论的。这两点推论都极为自然,并非外加,表现了曾巩思路的开阔,识见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写作这类碑板文字,往往就事论事,粘着题义,不知生发、开掘的。这是本文的第二层意思。沈德潜评本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八)“题中”“题外”,即分别指上述两层意思。

  更有说者,“题外”实在还在“题中”。这两层意思不仅由小及大,从前者推出后者,顺理成章;而且,从讲书法到讲道德,从讲怀念书法家到追慕先德,都还是跟题意相扣的。为什么能这样说呢?因为墨池旧址“今为州学舍”;本文之作,又是作者应“教授王君”的请求;王的目的又是“勉其学者”。所以,重点是一个“勉”字。于是,从学习书法到道德风节,自然是勉励生员们的应有内容。如果死扣“墨池”,拘于一般题义,只讲书法,倒反死于题下,甚至远离作记本意了。所以,这第二层意思,就一般作法来说,是“题外”;就本文来说,实在还在“题中”。

  这篇短文的另一特点是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设问句五句:“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也”字句两句:“荀伯子《临川记》云也”,“非天成也”。最后又以一个感叹句作结:“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这篇说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特别是五个设问句,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折叠∧

创作背景

墨池记创作背景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池边习字,池水尽黑。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作者介绍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详情
相关作品
宋朝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倚:仗恃,依靠。狂:猖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luàn 乱 tiáo 条 yóu 犹 wèi 未 biàn 变 chū 初 huáng 黄 , ,
yǐ 倚 dé 得 dōng 东 fēng 风 shì 势 biàn 便 kuáng 狂 。 。
jiě 解 bǎ 把 fēi 飞 huā 花 méng 蒙 rì 日 yuè 月 , ,
bú 不 zhī 知 tiān 天 dì 地 yǒu 有 qīng 清 shuāng 霜 。 。
宋朝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与堤齐平,远处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热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已经凋谢,只能看见萋萋的春草,碧绿一片。

雨过横塘(táng)水满堤(dī),乱山高下路东西。
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yǔ 雨 guò 过 héng 横 táng 塘 shuǐ 水 mǎn 满 dī 堤 , ,
luàn 乱 shān 山 gāo 高 xià 下 lù 路 dōng 东 xī 西 。 。
yī 一 fān 番 táo 桃 lǐ 李 huā 花 kāi 开 jìn 尽 , ,
wéi 惟 yǒu 有 qīng 青 qīng 青 cǎo 草 sè 色 qí 齐 。 。
宋朝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luàn 乱 tiáo 条 yóu 犹 wèi 未 biàn 变 chū 初 huáng 黄 , ,
yǐ 倚 dé 得 dōng 东 fēng 风 shì 势 biàn 便 kuáng 狂 。 。
jiě 解 bǎ 把 fēi 飞 huā 花 méng 蒙 rì 日 yuè 月 , ,
bú 不 zhī 知 tiān 天 dì 地 yǒu 有 qīng 清 shuāng 霜 。 。
宋朝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mì 密 zhú 竹 juān 娟 juān 娟 shù 数 shí 十 jīng 茎 , ,
hàn 旱 tiān 天 xiāo 萧 sǎ 洒 yǒu 有 gāo 高 qíng 情 。 。
fēng 风 chuī 吹 yǐ 已 sòng 送 fán 烦 xīn 心 xǐng 醒 , ,
yǔ 雨 xǐ 洗 hái 还 gòng 供 yuǎn 远 yǎn 眼 qīng 清 。 。
xīn 新 sǔn 笋 qiǎo 巧 chuān 穿 tái 苔 shí 石 qù 去 , ,
suì 碎 yīn 阴 wēi 微 pò 破 fěn 粉 qiáng 墙 shēng 生 。 。
yīng 应 xū 须 wàn 万 wù 物 bīng 冰 shuāng 霜 hòu 后 , ,
lái 来 kàn 看 láng 琅 gān 玕 sè 色 zhuǎn 转 míng 明 。 。
宋朝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先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V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先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先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先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折叠^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先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先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先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正确的碑铭,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怀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先一篇碑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孙三代。这感激与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先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我又进一步想到象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还提拔鼓励我,我先祖这样命途多乖穷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世不经见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那些潜居山林、穷居退隐之士,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种种美德,应当全归于先生。我荣幸地得到了您的恩先,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来信所论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听从您的教诲而加以研究审核呢? 荣幸之至,书不尽怀,曾巩再拜上。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铭:在器物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通材:兼有多种才能的人。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勒:刻。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畜:积聚。兼胜:都好,同样好。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卓卓:卓著,突出样子。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蹶:挫折。魁闳:高大。

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文章结构谨严,起承转合非常自然。

第一段(起承部分),首先交待写这封信的缘起与观诵墓碑后的总的感受。接着叙及撰写暮志铭的意义。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先言其异,次言其同。本段借助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

第二段谈今铭“二弊”,首先是不实;其次是“传者盖少”。

第三段,强调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今弊的根本条件。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须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作者在本段总的提出这个论点,然后再分说,“畜道德”和“能文章”。最后总说: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二三段为“转”,最后两段为“合”,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欧阳修身上,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与文章开头呼应。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是最重视章法的,在以上所述中,读者可以看到曾巩文章的这一特点,结构十分谨严,内容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此文可称得上曾巩文章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

gǒng 巩 dùn 顿 shǒu 首 zài 再 bài 拜 , ,
shě 舍 rén 人 xiān 先 shēng 生 : : qù 去 qiū 秋 rén 人 hái 还 , ,
méng 蒙 xiān 先 shū 书 jí 及 suǒ 所 zhuàn 撰 xiān 先 dà 大 fù 父 mù 墓 bēi 碑 míng 铭 。 。
fǎn 反 fù 复 guān 观 sòng 诵 , ,
gǎn 感 yǔ 与 cán 惭 bìng 并 。 。
fū 夫 míng 铭 zhì 志 zhī 之 zhe 著 yú 于 shì 世 , ,
yì 义 jìn 近 yú 于 shǐ 史 , ,
ér 而 yì 亦 yǒu 有 yǔ 与 shǐ 史 yì 异 zhě 者 。 。
gài 盖 shǐ 史 zhī 之 yú 于 shàn 善 è 恶 , ,
wú 无 suǒ 所 bú 不 shū 书 , ,
ér 而 míng 铭 zhě 者 , ,
gài 盖 gǔ 古 zhī 之 rén 人 yǒu 有 gōng 功 dé 德 cái 材 háng 行 zhì 志 yì 义 zhī 之 měi 美 zhě 者 , ,
jù 惧 hòu 后 shì 世 zhī 之 bú 不 zhī 知 , ,
zé 则 bì 必 míng 铭 ér 而 jiàn 见 zhī 之 。 。
huò 或 nà 纳 yú 于 miào 庙 , ,
huò 或 cún 存 yú 于 mù 墓 , ,
yī 一 yě 也 。 。
gǒu 苟 qí 其 rén 人 zhī 之 è 恶 , ,
zé 则 yú 于 míng 铭 hū 乎 hé 何 yǒu 有 ? ?
cǐ 此 qí 其 suǒ 所 yǐ 以 yǔ 与 shǐ 史 yì 异 yě 也 。 。
qí 其 cí 辞 zhī 之 zuò 作 , ,
suǒ 所 yǐ 以 shǐ 使 sǐ 死 zhě 者 wú 无 yǒu 有 suǒ 所 hàn 憾 , ,
shēng 生 zhě 者 dé 得 zhì 致 qí 其 yán 严 。 。
ér 而 shàn 善 rén 人 xǐ 喜 yú 于 jiàn 见 chuán 传 , ,
zé 则 yǒng 勇 yú 于 zì 自 lì 立 ; ;
宋朝曾巩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

展开阅读全文V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折叠^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1、正话反说

作者前文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不迂”而以“迂”

名之。显示了世俗的谬误。正话反说,文曲意直,显示内在的锋芒。

2、意境含蓄

诸多愤世之气,尽在深蕴之中

本文的篇幅不长,结构也比较简单,先介绍黎、安二生的由来,再说明写作本文的用意,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如何认识迂阔。迂阔,从古到今都有人在用这一形容个性的词。如果抛开它那略带贬义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迂阔,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迎合世俗偏见,而又有一种执著的信念,矢志不渝。如果他的观点、信念是正确的话,那么这种迂阔的表现正是难能可贵的。曾巩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才对迂阔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从文中反映的背景来看,黎、安二生由于“学于斯文”,即酷爱韩愈、柳宗元以至欧阳修、苏轼所倡导的古文而遭到“里人”的讥笑;而曾巩也因身体力行地追求“道”,给自己带来一些“患”。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如何浅薄了。这种不直接抨击时弊而从侧面加以反映的手法,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另外,本文中的委婉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注意。作者明明表达了自己的是非观,却在提法上留有余地,即劝诫黎、安二生“择而取之”,如何定夺,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吧。还在结尾处提出,希望二生转告苏轼,问一问他“以为如何”。这不仅表明作者的谦虚态度,而且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zhào 赵 jùn 郡 sū 苏 shì 轼 , ,
yú 余 zhī 之 tóng 同 nián 年 yǒu 友 yě 也 。 。
zì 自 shǔ 蜀 yǐ 以 shū 书 zhì 至 jīng 京 shī 师 yí 遗 yú 余 , ,
chēng 称 shǔ 蜀 zhī 之 shì 士 , ,
yuē 曰 lí 黎 shēng 生 、 、 ān 安 shēng 生 zhě 者 。 。
jì 既 ér 而 lí 黎 shēng 生 xié 携 qí 其 wén 文 shù 数 shí 十 wàn 万 yán 言 , ,
ān 安 shēng 生 xié 携 qí 其 wén 文 yì 亦 shù 数 qiān 千 yán 言 , ,
rǔ 辱 yǐ 以 gù 顾 yú 余 。 。
dú 读 qí 其 wén 文 , ,
chéng 诚 hóng 闳 zhuàng 壮 jùn 隽 wěi 伟 , ,
shàn 善 fǎn 反 fù 复 chí 驰 chěng 骋 , ,
qióng 穷 jìn 尽 shì 事 lǐ 理 ; ;
ér 而 qí 其 cái 材 lì 力 zhī 之 fàng 放 zòng 纵 , ,
ruò 若 bú 不 kě 可 jí 极 zhě 者 yě 也 。 。
èr 二 shēng 生 gù 固 kě 可 wèi 谓 kuí 魁 qí 奇 tè 特 qǐ 起 zhī 之 shì 士 , ,
ér 而 sū 苏 jūn 君 gù 固 kě 可 wèi 谓 shàn 善 zhī 知 rén 人 zhě 者 yě 也 。 。
qǐng 顷 zhī 之 , ,
lí 黎 shēng 生 bǔ 补 jiāng 江 líng 陵 fǔ 府 sī 司 fǎ 法 cān 参 jūn 军 。 。
jiāng 将 háng 行 , ,
qǐng 请 yǔ 予 yán 言 yǐ 以 wéi 为 zèng 赠 。 。
yú 余 yuē 曰 : : 「 「 yú 余 zhī 之 zhī 知 shēng 生 , ,
jì 既 dé 得 zhī 之 yú 于 xīn 心 yǐ 矣 , ,
nǎi 乃 jiāng 将 yǐ 以 yán 言 xiàng 相 qiú 求 yú 于 wài 外 xié 邪 ? ?
」 」 lí 黎 shēng 生 yuē 曰 : :
宋朝曾巩

暮冬天地闭,正柔木冻折,瑞雪飘飞。
对景见南山?岭梅露、几点清雅容姿。
丹染萼、玉缀枝。
又岂是、一阳有私。
大抵是、化工独许,使占却先时。
霜威莫苦凌持。

展开阅读全文V
暮冬天地闭,正柔木冻折,瑞雪飘飞。
对景见南山?岭梅露、几点清雅容姿。
丹染萼、玉缀枝。
又岂是、一阳有私。
大抵是、化工独许,使占却先时。
霜威莫苦凌持。
此花根性,想群卉争知。
贵用在和羹,三春里、不管绿是红非。
攀赏处、宜酒卮。
醉捻嗅、幽香更奇。
倚阑干、仗何人去,嘱羌管休吹。

折叠^
mù 暮 dōng 冬 tiān 天 dì 地 bì 闭 , ,
zhèng 正 róu 柔 mù 木 dòng 冻 shé 折 , ,
ruì 瑞 xuě 雪 piāo 飘 fēi 飞 。 。
duì 对 jǐng 景 jiàn 见 nán 南 shān 山 ? ?
lǐng 岭 méi 梅 lù 露 、 、 jǐ 几 diǎn 点 qīng 清 yǎ 雅 róng 容 zī 姿 。 。
dān 丹 rǎn 染 è 萼 、 、 yù 玉 zhuì 缀 zhī 枝 。 。
yòu 又 qǐ 岂 shì 是 、 、 yī 一 yáng 阳 yǒu 有 sī 私 。 。
dà 大 dǐ 抵 shì 是 、 、 huà 化 gōng 工 dú 独 xǔ 许 , ,
shǐ 使 zhàn 占 què 却 xiān 先 shí 时 。 。
shuāng 霜 wēi 威 mò 莫 kǔ 苦 líng 凌 chí 持 。 。
cǐ 此 huā 花 gēn 根 xìng 性 , ,
xiǎng 想 qún 群 huì 卉 zhēng 争 zhī 知 。 。
guì 贵 yòng 用 zài 在 hé 和 gēng 羹 , ,
sān 三 chūn 春 lǐ 里 、 、 bú 不 guǎn 管 lǜ 绿 shì 是 hóng 红 fēi 非 。 。
pān 攀 shǎng 赏 chù 处 、 、 yí 宜 jiǔ 酒 zhī 卮 。 。
zuì 醉 niǎn 捻 xiù 嗅 、 、 yōu 幽 xiāng 香 gèng 更 qí 奇 。 。
yǐ 倚 lán 阑 gàn 干 、 、 zhàng 仗 hé 何 rén 人 qù 去 , ,
zhǔ 嘱 qiāng 羌 guǎn 管 xiū 休 chuī 吹 。 。
宋朝曾巩

来时秋不见桃花,空树寒泉泻石涯。
争得时人见鸾凤,不教身去忆烟霞。
lái 来 shí 时 qiū 秋 bú 不 jiàn 见 táo 桃 huā 花 , ,
kōng 空 shù 树 hán 寒 quán 泉 xiè 泻 shí 石 yá 涯 。 。
zhēng 争 dé 得 shí 时 rén 人 jiàn 见 luán 鸾 fèng 凤 , ,
bú 不 jiāo 教 shēn 身 qù 去 yì 忆 yān 烟 xiá 霞 。 。
宋朝曾巩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
滋荣冬茹湿常早,涧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少际涌如轮。
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yī 一 pài 派 yáo 遥 cóng 从 yù 玉 shuǐ 水 fèn 分 , ,
àn 暗 lái 来 dōu 都 sǎ 洒 lì 历 shān 山 chén 尘 。 。
zī 滋 róng 荣 dōng 冬 rú 茹 shī 湿 cháng 常 zǎo 早 , ,
jiàn 涧 zé 泽 chūn 春 chá 茶 wèi 味 gèng 更 zhēn 真 。 。
yǐ 已 jiào 觉 lù 路 bàng 傍 háng 行 sì 似 jiàn 鉴 , ,
zuì 最 lián 怜 shǎo 少 jì 际 yǒng 涌 rú 如 lún 轮 。 。
céng 曾 chéng 成 qí 齐 lǔ 鲁 fēng 封 jiāng 疆 huì 会 , ,
kuàng 况 tuō 托 é 娥 yīng 英 chà 诧 shì 世 rén 人 。 。
宋朝曾巩

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
若道人心是矛戟,山前那得叔牙城。
yún 云 zhōng 中 yī 一 diǎn 点 bào 鲍 shān 山 qīng 青 , ,
dōng 东 wàng 望 néng 能 lìng 令 liǎng 两 yǎn 眼 míng 明 。 。
ruò 若 dào 道 rén 人 xīn 心 shì 是 máo 矛 jǐ 戟 , ,
shān 山 qián 前 nà 那 dé 得 shū 叔 yá 牙 chéng 城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