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秦道廉/游乔家大院
游 乔 家 大 院
秦道廉(四川)
游历三晋大地,参观乔家大院成了旅行团一个必选的项目。
中国人对乔家大院的了解,我想多数始于前些年张艺谋导拍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后来播映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否则,这个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的庄院不会变得如此驰名。
据大院外陈列的资料介绍,乔家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为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其建筑面积达到4175平方米,共分6个大院;而我们游客参观的路线也是顺着这6个院子逐一展开。跨进大院的门槛,首先看见的便是大院与外界封闭、隔绝的十多米高的青砖墙。砖墙最上层有一道女墙式的垛口,并设有更楼、眺阁于其间,整个大院的建筑显得气势宏伟、高大威严。一个完整的乔家大院是在清末中国著名商业金融资本家、乔家第三代传人乔致庸的规划下完成的。它最早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两次的增修、一次的扩建,几代人不断修缮,终于在民国初年完成这座宏伟、瑰丽建筑群的修建。大院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北方民居的特点,尤其是山西民居建筑的那种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的、较为繁复的建筑风格形式。
作为一个来自天府之国的游人,见惯了四川民居那种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的建筑;当步入这气势宏伟、高大威严的北方庄院时内心确有一种不小的震憾。走进大院,便见一条条石铺就的东西走向、约4米宽的长长甬道,而甬道的尽头则是乔家祖先的祠堂,它与大门遥遥相对。甬道两侧便是建筑格局相似、且又各自封闭的一座座院落。每个院落的建筑格局大体相似,都属典型的正、偏结构;即主人住正院,偏院则属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精工细作、工艺精湛。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秩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还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过去,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院,各院房房顶皆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看护。
大院除了建筑风格独特,其建筑技艺也相当细腻、精湛,吸人眼球。大院内砖雕、彩绘、木雕等装饰物随处可见。尤以木雕技艺十分高超,每个院门、柱子上都有不同的木雕作品,上有人物,也有动物花鸟;栩栩如生、让人目不暇接。而砖雕有壁雕、屏雕、扶栏雕等,题材如木雕一样品类也丰富多彩。而彩绘应是大院建筑的又一大特点。每间房屋的屋檐下均有彩绘,且彩绘都由高纯度金箔的真金彩绘,历经几百年岁月仍熠熠生辉。正由于乔家大院集合了如此众多的建筑风格和运用众多的建筑技艺,它被业内的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民间也一直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故一座乔家大院最终能做到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不过依我看,乔家大院那卓尔不凡的建筑群吸引的毕竟是少数游人,大多数游客关注的则是xxx住哪个大院,xxx又住哪个房间诸如此类的议题;且一路上议论的话题多与财富、珠宝玉器有关。我对此类话题不甚兴趣,也就不大愿随着人群挤在一个个狭小的空间,对着什么水银玻璃球啊、犀牛望月镜啊,以及九龙灯之类的所谓乔家大院镇院之宝浪费精力、指指点点。只是这介绍九龙灯来历的一段文字,倒引起了我的不少兴趣。它说的是昔年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入京时仓皇出逃,一路上困顿、颠沛,连吃顿热饭都成问题,直至逃到西安人才缓过劲来;而乔家当时闻讯后即刻捐赠了30万两白银给慈禧,慈禧为表达感谢便赏赐了两盏九龙灯。故民间一直存有此说法,九龙灯是乔家人花三十万两白银买的。
读起这样的文字介绍颇让人沉思,看来这官商勾结之事从未绝迹于历代朝廷,两千多年前的吕不韦当算是一个这方面的典型。《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后子楚结束人质生涯归秦拜为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并封文信侯;一个大商人由此进入庙堂,回报不可谓不丰厚。“奇货可居”这成语的得来也全赖此君言行所赐。乔家的掌门人看来是深谙此道,要经商发财得和官府搭上关系,给当今皇上捐上30万两白银也属正当;有了这层关系,能不保日后乔家生意日进斗金!?当看着大院里那些悬挂于醒目之处的匾额、楹联落款,便知当年乔家和官府之间关系有多深!顶楼的正中悬挂的是山西巡抚丁宝铨受慈禧太后面喻后赠送乔家的“福种琅环”四个字的匾额;大院掩壁的两旁是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左宗棠题赠的一幅意味深长的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而乔家祠堂的额头上则是晚清重臣李鸿章题写的“仁周义溥”四个字的匾额。这就难怪当年的乔家,在不甚太平的晚清能在全国各地建起票号、钱庄、当铺、粮店达200多处,营造出一个资产达数千万两白银的商业帝国。
一个商业帝国的形成固然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有密切联系,但严格地讲,它既和乔家人那种敢为天下先的智慧、勇气分不开,也和乔家人对子女近乎严苛的教育之法很有干系。在当时一个农耕文明的传统社会里 ,乔家人敢于抛弃千百年来形成的男耕女织、闭关自守等封建思想的束缚,摒弃不能进行商品交换的陋习,大胆出走塞外、漠北展开各种商业活动以及边贸生意,以德经商、诚实守信,让乔家几代人称雄两百多年的三晋大地。而对后辈人施以的各种教育,再看一看大院里无处不在的家规、家训,也就明白了乔致庸这样的商界精英何以能在乔家大院里产生!?也正如此,乔家大院里让人称奇的我以为不是那些精美的建筑,而是大院里随处可见的楹联、牌匾,是上面的文字内容承载起了培育、教化后人的重任!
首先,乔家那则家训就让人佩服之至!家训开宗明义的昭示子孙:一不准吸鸦片;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赌博;四不准冶游;五不准醺酒;六不准虐仆。六条家训除第四条让人略显不解,其它都意思明确、规定清晰。“不准冶游”,后查词典方知,所谓“冶游”一词原指男女在春天或节日里外出游玩。后专指嫖妓。古语中的“冶 ”通“野”。指田野,郊原。故“冶游”一词在古意中与嫖妓联在了一起。想200多年前的乔家就立下如此严格的家训,让后人在立身处世、持家治业中依循着明晰的规矩。看今天我们不少的官二代、官三代,富二代,富三代,年纪轻轻就胡作非为,越雷池而肆意触犯法律。而乔家人谨守严格的家训家规,最终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周期规律,自然有其自己成功的道理。
步入东北院的大门,那楹联上刻写是:“积德为本续先世之流风心存继往,凌云壮志振后起之家法意在开来。”看见这文字的内容就让人心潮澎湃。作为家族的传人不但有继承,更有开启未来的责任。而东南院的楹联则是:“宽宏坦荡福臻家常裕,温厚和平荣久后必昌。”楹联里透露出的修身齐家理念颇让人思考、吟味。而“有书留魏晋,无事话羲皇 ”这短短两句话,浓缩了做人的品格与志趣。“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我以为惟这幅楹联把读书之理讲得如此通透,明晰,不求回报、不求成名;它摒弃的却是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处在这奇技淫巧盛行的当今社会,这段文字给我们岂不是一种有益的启示?院门上还有“惜衣惜食非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需求己莫求人。”“以空养心,以德养身,以和处事,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万世。”“谦逊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守礼是治家第一法”等等……,这些楹联的内容无不透出乔家人在修身治家,经商处事中的一种道德取向和生活情趣。而那些高悬于门楣中央的牌匾也同样引人注目。如“在中堂”,“宁守堂”,“履中蹈和”等……据了解,“在中堂”取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执两端而用”之意;“宁守堂”其意取自“宁静致远,取信守约”; “履中蹈和”中“履中”,原指走路脚不偏,这里意为遵循中庸之道。“蹈和”指处世待人平和诚恳。整个意思即秉承中庸之道,以和为贵,中正谦和……
细读这些楹联、牌匾,你会发现它处处透出一种儒家文化的要义;个别楹联也渗透着道家和佛学的不少禅机。看来乔家人在培育后人的心性与情志上一开始就超越狭隘的功利范畴,立足高远,从完善整体人格入手,认真建立起规范、有序的育人体系。他们深知,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它就是一种感悟文化。只有让至真、至善、至美的传统文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时,才真正起到了它的教化作用;也才能让乔家走出一个又一个心智健康,情趣高雅的来者,最终担负起创造家族伟业的重任。
走出大院后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乔家人能依托荒寒、艰困的塞外边贸生意建立起一个历时四代而不衰的商业帝国,这其中除了有晋商的精明、重信义,以及吃苦耐劳的重商精神;而让这个家族走向成功理当包含这些高悬于庭院、门楼上的牌匾和楹联上如警世格言般的教诲。它们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子孙心灵,在他们在出入、俯仰间让自己的思想时时得到熏陶与启迪;在逐步完成伦理、处事上的修为之时,一入世即能以更为健康、更加积极、更富进取的精神面貌来完成家族赋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