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良镇历史名人,人杰地灵

吴六奇(1607—1665)字鉴伯,号葛如,绰号吴钩,丰顺县丰良镇南厢大衙人。幼读诗书,广涉经史。嗜酒好赌,荡尽家产而充为邮卒。后浪迹粤闽江浙。在浙江海宁,遇名士、孝廉查伊璜赠资遗归,并荐入伍。纠集乡勇,称雄乡里,镇压义军,成了地方军阀,为明廷赏识。万历帝封他为总兵。1650年率部降清,得到康熙皇帝的破格赏赐,授挂印总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殁后赠少师兼太子太师,赐谥顺恪。御赐一品典式营造。其墓于大埔县湖寮虎山下,御制碑文、祭文、遣官祭葬。馀暇读书,工书法。著有《忠孝堂文集》。  吴逸志(1896—1962)名福胜,字锡祺、学行,丰顺县丰良镇莘陂村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柏林大学。北伐战争时任第四军团长、支队长,第八路军总参谋。广东国防设计委员,中央训练团教育委员。1937年4月1日任少将。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九战区前敌参谋长。1939年7月12日任中将。曾任教育部部员、交通部广州航政局局长兼治海航政局局长。1938年3月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广东代表。1949年2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去台湾后,于1958年前后任“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台北区两权第一研究组召集人。在台湾去世。军事著作尤多,诗文甚佳。新《丰顺县志》有传。郑国翰,南宋进士,揭阳县蓝田都十图(即今丰顺汤坑镇)人,曾辞官归里,在飞泉岭下筑“蓝田书庄”,招集生徒讲学,又在岩侧建“揽胜亭”,以观瀑景。与郑国翰同榜进士的朱熹,江西婺源人,曾任秘阁修撰,与郑交往密切,常游揭阳,寓于蓝田书庄,偕游飞泉岭。题写“落汉鸣泉”四字,后刻于石壁,并赋诗云:“梯云石磴羊肠绕,转壑飞泉碧玉斜。一路风烟春淡薄,数声鸡犬野人家。”800多年来,不少贤达高士结伴到此登临怀古,留下了墨迹和诗文。  丁日昌(1823-1882),晚清政治家、洋务运动实干家,1823年生于丰顺汤坑。早年因为熟悉洋务而被曾国藩、李鸿章等赏识重用,历任江西万安知县、苏松太道、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等职。在江苏任上,短短三年便处理积案27万多宗,曾两次巡察台湾,亲录丘逢甲为童试第一名。他积极倡导与主持洋务运动,1863年,李鸿章委派他在上海创办制炮局,1865年协助李鸿章创办我国第一家最大军用工业——江南制造总局,任总办。筹划创建了中国轮船航运事业,并继沈葆桢主持福州船政局。主持驾设我国首条电报线,倡建首条自己设计建筑的铁路。在外交事务上能全力维护民族尊严,抵御外侮,为保护华侨而倡议设立使馆。热心新学,大力促成了我国首批公费留学生的派遣。他体察民情,宽恤民力,深得人民爱载,1877年退休还乡时,福建百姓高呼“留中丞,活百姓”。丁日昌是我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藏书达10余万卷。文史著作很多,《持静斋书目》、《百兰山馆政书》、《百兰山馆诗钞》、《海道图志》和《抚吴公牍》等依然流行于世,为后人所推崇。因积劳成疾,1882年在故里病逝,终年59岁。丁惠康(1868--1909.6.17)字叔雅,号惺庵,丰顺县汤坑镇金屋围人,丁日昌之子。幼随父居揭阳,受父教诲,博览家藏群书,常作诗文。20岁赴京读书,结交名流谭嗣同等,忧国伤时,研讨方略。广东总督岑春煊派其赴日本考察学校,后在广州主办学堂事务。辞职后在北京闲居,郁度晚年,逝于京。有《丁征君遗集》。  李坚真(1907.1.14—1992.3.30)女,丰顺县小胜镇东叶村人。婴儿时被卖至黄金镇白溪蕉头窝村。青年时期从事革命活动。参加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任职至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曾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和中顾委委员。出版有《李坚真山歌三百首》、《李坚真回忆录》等书。《丰顺县志》有传。丁家骏(1909-1997)被称为泰国的石油巨子。广东丰顺县人。丁为清代名臣丁日昌的后人,1952年,前赴泰国定居,设立泰油贸易有限公司、亚洲石油公司等公司,并获美国钟标(宾赛)润滑油及西雅图巴达油精公司产品在泰国及香港总代理权。1983年设立了润滑油及油脂调和厂,并成为泰国最大的油脂供应商。估计家族财产约有3亿美元。曾任泰国中华总商会秘书长、泰中友协副会长。着名侨领、实业家、慈善家。为慈善公益事业及泰中友谊和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李国平(1910—1996)丰顺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同年任广西大学讲师。1934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深造,1937年回国后在中山大学任教,后又选送法国巴黎庞加莱研究所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历任四川大学数学系教授,后任武汉大学数学系教授、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他是中国函数论、数学物理学与系统科学等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与倡导人之一。为数学计算技术运用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已出版的专著18部。他博学多才,文理兼长,爱好书法绘画,长于诗词歌赋。1996年2月病逝,享年86岁。徐名鸿(1897-1934)丰顺县汤坑镇埔河村人。抗日民族英雄。10岁就读于本村东海学堂。1912年其父徐简庵受旅省人士推荐为丰顺代表议士出席省议会任参议员,徐名鸿即随父到广州在广东师范专科学校附中求学。然后他又随父往北平,20岁考入北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毕业后留校任国文系助教兼附中主任。后来又随梁漱溟到山东创办曹州高级中学。他在求学和教学中,受到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进步人士梁漱溟的赏识和培养,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认真关注新文化运动,阅读马列主义等进步书刊杂志,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参加进步社团——工学会,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成为当时北师大学生爱国运动的领袖人物。  杨世略,字衍,号都老。生于陈祯明三年(589年),卒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唐高祖李渊时期粤东土著,出生在义安郡海阳县蓝田隘的飞泉径(今丰顺汤西镇南礤管理区)。有谚曰:“未有梅州,先有杨、古、卜”,杨是古粤东潮梅一带大姓,杨世略便是出自这粤东古代三大家族之一(今汤坑南礤一带仍为杨姓聚居区)。隋末,全国各地反对隋炀帝暴政,纷纷起义,潮州俚族首领杨世略起义,占据潮州。后投靠循州义军首领林士弘。唐灭隋之后,派李存恭、李靖统兵进入岭南,派人招抚杨世略。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杨世略反戈击溃林士弘,率循、潮二州降唐,唐朝遂封其为循州总管。同一时期,另一俚帅冯盎也接受唐朝招抚,由此实现了岭南全境的和平统一。死后谥号伯府大人,并被奉祀为汤坑一带特有的地方神。今汤坑西门外〖伯爷宫〗原为奉祀杨世略的祠。既与三山国王的大伯爷无关,亦与宋代平南的杨文广无关。只因民间传说此〖伯爷宫〗神明姓杨(杨伯爷),才被不明其究的人误为杨文广。据传杨世略之妻姓傅。李光耀 (LeeKuan Yew) 1923年9月16日生于新加坡。祖籍中国广东省潮州府大埔县清远都党溪乡(该地原属大埔,曾属丰顺,今已不在丰顺管辖范围内)。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共和国,李光耀担任共和国总理,至1990年11月。李光耀故乡党溪、神砂一带,建有中国内陆第一座核能发电试验站。  他信,泰国华人,祖籍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汉族客家人。1969年,他信·西那瓦考入曼谷警官学校,并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之后在警界工作,后弃警从商。他信曾于1973年获政府奖学金赴美国东肯塔基大学和休斯顿州立大学攻读犯罪他信·西那瓦学,先后获得刑事司法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他信·西那瓦是第四代泰国华裔,1949年7月26日出生于泰国北部清迈一个普通商人家庭,1969年,他信·西那瓦考入曼谷警官学校,并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之后在警界工作,后弃警从商。他信·西那瓦曾于1973年获政府奖学金赴美国东肯塔基大学和休斯顿州立大学攻读犯罪学,先后获得刑事司法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1年2月9日,他信成功当选为泰国第33任总理,他信成为泰国史上第一位任期满四年的总理,2006年9月19日泰国军方发动政变,他信被迫下台,2009年至今流亡海外。英拉·西那瓦,泰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汉名邱仁乐,生于泰国北部清迈府,乃第四代泰国华裔,是泰国著名商人及政治人物,泰国历史上第28位(36任)总理,也是前总理他信·西那瓦(丘达新)的妹妹。2013年11月,英拉遭遇政治危机,导火线是泰国政府建议的一份的特赦法案引发争议。反对派要求英拉下台。陈 洪 陈 政 陈元光 陈氏公孙三代,祖籍河南颍川。陈洪,隋朝时任义安郡丞,留居揭阳龙溪(今丰顺下八乡贵人村),其子陈政以武功显名,为唐朝左郎将。政卒,子元光代父率兵,任岭南行军总管,镇抚福建漳州,家亦随迁。陈氏三代显贵,其原居地被易名为“贵人村”沿用至今。 黄一道(生卒年不详) 汤南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出任福建兴化府知府。在任兴教育、察民情、清积案、建桥筑堤等,颇有政绩,当地人民为其建生祠刻石志其功德。

  罗万杰(1613~1680年) 汤南永丰村人。明崇祯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主事、员外郎等职。明永历帝任他为佥都御史,起兵反清匡明。失败后遁居山林。著有《瞻六堂集》等。

罗佳雄(生卒年不详) 汤南人。雍正六年(1667)武进士。先任温州卫守备、天津都司,后调任长城边的白石口都司、西安参将。因该地极为贫穷落后,他到任后,修房舍、办义学,还捐俸请教师,为民申请减税收。

  张士琏(生卒年不详) 山西省运城县人。雍正三年(1725)进士。任海阳知县时,他深感丰良、隍一带交通不便,民生极艰,详陈在此建县。民国《丰顺县志》载:“丰顺建县实士琏之力居多。”不久,他升惠潮嘉道。他还主修了《海阳县志》。

葛 曙(生卒年不详) 浙江省余杭县人。乾隆八年(1743)进士,署理丰顺知县,在任两年多,颇有政绩,使新建县初具规模。他将丰顺之地理、人事考正,编成《车顺县志》8卷,为丰顺修志之始。

吴亦材(生卒年不详) 丰良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历任感恩、教渝、学正、知县等。在家乡他倡建有文庙、考棚、文塔、善庆祠等,颇有声名。

昊世骥 亦材季子,道光十三年(1883)进士,钦点礼部主事。历任礼部精膳司主司、仪制司员外郎、祠祭司郎中、乐部和声署署正、实录馆校对官等。

丘权达(生卒年不详) 汤坑丘屋寨人。同治年间,任汤坑保安局董之一,时溺女婴之风盛行,他便倡建育婴堂收养弃婴,并向各乡劝捐义仓。丁日昌曾赠联颂其德,丰顺知县赠他“急公好义”之匾。

丁惠康(1868~1909年) 丁日昌第三子。他文采出众,下笔多为忧时感世之作。其诗文自不收集,后由其徒友搜集编成《丁微君遗集》。

吴伯龄 吴世骥之孙,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丰顺县师范教习,后任劝学所长、教育会长等。他对关系地方民生利害之事,皆仗义执言,敢于抗争。如民国3年(1914)开征上盖税,是他上书后得以豁免的。

 丁培珊(1865~1924年) 汤坑石印村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授州判,后历任县学务公所所长、广西省学务公所课长。民国元年(1912)任客县知事,民国7年(1918)任丰顺县立中学校长,在职6年,于新学颇有建树。

杨职藏(1898~1925年) 汤西南溪下角岭寨人。民国16年(1927)参加广东工农革命军,任东路十团干部。后被选为丰顺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委员,参与领导4月7日“丰顺暴动”,不幸牺牲。

陈永年(1901~1927年) 砂田占头村人。读中学时,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后参加工运,从事省港罢工委员会宣传和组织工作。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在丰顺县开展农民运动。“四·一二”事变后,在广州被国民党军警杀害。

巫丙熹(1902~1927年) 潭江三洲溪人。民国15年(1926)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员。在厦门集美小学教书,暑期回乡宣传和组织发动农民参加农会。后调汕头做地下工作(开书店)并接任《岭东日日新闻》的报务工作。“四·一二”事变后,被国民党军警杀害。

陈思永(1901~1927年) 砂田下南洋村人。民国15年(1926)赴汤坑协助筹办农军训练所。成立丰顺农协时担任农会执委兼秘书。“四·一二”事变后,县警队包围查封县农会,陈思永被捕,后解汕头遭杀害。

 张弼伦(1892~1929年) 丰良双溪村人。民国16年(1927)他利用任良乡义学校长的身份,联络各界支持革命。次年,在九龙嶂从事革命斗争。民国18年(1929)在仙洞乡活动时,遭敌伏击而牺牲。

 蓝云标(1907~1929年) 大龙华坪子村人。民国16年(1927)加入农会,用山歌宣传革命,常与李坚真一起做地下交通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农民自卫军。民国18年(1929)春,发动丰顺农运。同年冬,她在掩护赤卫队突围时被捕,壮烈牺牲。

朱炳南(1899~1929年) 下八乡黄竹坪村人。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八乡山开展地下活动,次年10月发动农运。不久他当选为八乡山苏维埃政府主席。是年病逝。建国后追认为烈士。

 邓子龙(1889~1930年) 丰良镇复兴人。中**员。民国18年(1929)选为丰顺县委委员。丰良武装暴动后出任东江红军副团长,打退来犯九龙嶂之敌,保卫了根据地,还曾参加三打潮安。因叛徒出卖他惨遭杀害。

 刘中天(1894~1930年) 大龙华叶华村人。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7年(1928)农军暴动时,他从家里拿出2500元,作农军购买**弹药的经费。同年11月被选为丰顺革委委员。后来,他又被选为东江苏维埃政府委员。同年在畲坑战斗中被捕遭杀害。

 彭在璇(1892~1930年) 龙岗江下排人。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县农会执委、中共丰顺县委宣传部长、苏维埃政府主席。次年与黎凤翔一起在九龙嶂建立革命根据地。民国19年(1930)在江坑村被捕后英勇就义。

 陈士珍(1900~1930年) 潘田肚富塘人。民国15年(1926)加入共产党。次年5月他带领自卫军1000多人,配合攻打县城。次年建立起丰顺第一个乡苏维埃政权。两年后,他又参加丰顺暴动。民国19年(1930)冬,在八乡开会时,因叛徒出卖被捕杀害。

 邹玉山(1905~1932年) 丰良镇邹家围人。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农军副队长、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军事委员会委员、中队长、中共丰顺县委常委,领导全县工运。民国21年(1932)在马图与敌作战时牺牲。

徐细养(1851~1932年) 汤坑埔河人。16岁往暹罗为船家做工,积聚资财后自营商号和开设银信局,名声卓著,暹罗政府曾对他两次嘉奖。他除在当地热心公益事业外,对家乡的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也慷慨捐助。

 卢济堂(1899~1933年) 下八乡大竹园村人。民国17年(1928)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粉碎敌人围剿八乡山根据地的战斗。8月,任八乡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次年任中共八乡区委书记。民国21年(1932)因叛徒出卖被捕,于次年杀害。

黎 果(1903~1934年) 丰良镇栏子下村人。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区委组织委员、县委委员、丰梅县委书记等职。民国23年(1934)冬,在突围战斗中牺牲。

王逸叟(1868~1942年) 汤坑镇老盐厂人,祖籍浙江。民国初年,在潮州、汕头等中学任文史教师。他精于书法且擅长**。著有《愚隐斋诗草》27卷,附文6卷以及从《续录》文2卷,共装订9册行世。

丁 愿(1902~1946年) 汤西镇双鹿人。民国14年(1925)在广州曾任团地委宣传部主任,后转为共产党员后,任中共潮梅特委宣传部长、《民声日报》社长。“四·一二”事变后与组织失去联系。抗日时期,他移居南洋,极力宣传抗日,为购置飞机抗日,在南洋募款80万元。

陈 云(1915~1948年) 砂田镇砂溪上村人。民国33年(1944)被国民党抓壮丁,在解押途中逃脱后,往九龙嶂参加游击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作战勇敢,提升为中队长,代理大队长。民国37年(1948)他率独一大队去韩江边执行任务时,与敌激战,中弹牺牲。

徐名船(1924~1948年) 汤坑埔头乡榕树角村人。民国36年(1947)参加揭丰华武工队,曾参加多次战斗。次年11月,国民党联防总队680多人进犯汤坑,他率领20多人的短枪班,袭击敌人驻地,不幸中弹牺牲。

 李沧萍(1897~1949年) 小胜乡羊公坑人。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教育部、省教厅、省通志馆秘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研究院教授,著有《诗学大纲》、《诗学通论》、《楚词通论》等10多部,被誉为海内高才。

李 钗(1929~1949年) 东镇石九河口人。民国37年(1948)她加入武工队作炊事兼送情报工作。次年在地下交通站工作,为掩护伤病员撤离,遭敌人杀害。今潭山乡为李钗等建有烈士纪念碑。

郑显芝(1925~1949年) 隍镇下围村人。中山大学毕业后在上海高级机械专门学校执教,参加上海学运并参加农工民主党,是上海领导人之一。民国37年(1948)他为抢出绝密文件,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上海。解放后,陈毅曾派员为他开追悼会。遗体葬龙华烈士陵园。

 张维馨(1948~1949年) 建桥乡人。先后在小学、中学任教,常抨击时弊,并为中共地下党散发传单。民国37年(1948)参加武工队。民国38年(1949)7月任丰顺四区民运股长,后任武工队长,10月在追击逃敌时中弹牺牲。在丰良举行的追悼会上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员。

陈励吾(1882~1951年) 东乡埔头村人。黄埔军校毕业,曾参加黄花岗起义。民国初年,先后任团长、别动队司令、清远县长、电白县长等职。他热心教育事业,曾在隍和潮州创办学校。

 陈勉吾(1895~?年) 励吾之弟,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历任军职。民国27年(1938)获少将军衔,任省军管区参谋长、代司令。次年任远征军师长,入缅甸对日作战。民国31年(1942)任七战区高级参谋。逝于南京。

冯灿利(1891~1952年) 汤坑镇大铜盘人。15岁往曼谷做工,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泰国分会”,从事侨务工作。抗战期间,积极发动华侨捐款支援抗日,组织华侨青年回国赴抗日前线。民国28年(1939)被委任为国民党海外执行委员会主席。次年被任为国民参政会华侨参政员。1952年在泰国病逝。

 李 唐(1872~1954年) 砂田镇黄花村人。清末一度任开平知县。民国初回丰顺,创办多间学校。民国17年(1928)曾参与镇压工农运动。民国29年(1940)以他为总编纂完成了26卷的新修《丰顺县志》。他另著有《寥天一庐诗存》、《卷园诗钞》等。

徐稼桢(1896~1957年) 汤坑镇双河村人。17岁往泰国谋生。民国22年(1932)回国与人合资在汤坑建市亭、筑桥墩等。解放战争期间,他在汤坑开设“宏源号”商店并以该店为掩护点,秘密给粤东游击队输送各种物资。1956年选为县人大代表,出任县侨联主席等职。

 冯剑南(1911~1961年) 汤坑镇大铜盘人。留学日本,民国26年(1937)回国,当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丰顺建立党组织和“青抗会”,是中国共产党丰顺县建党创始人。抗战胜利后往泰国创办《民主新闻》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解放战争开始后,回国从事文化和革命宣传工作。建国后,先后在《光明日报》社和广东省文史馆工作。

 吴逸志(1896~1961年) 丰良镇莘陂村人。民国15年(1926)先后任北伐军团长、参谋等职。抗战期间,曾任战区参谋长,后晋升中将。在长沙与日军会战中功勋卓著,其事迹收入《广东抗战人物志》。他的军事著述颇多,如《实际统率法之概述》、《为政与论兵》等,主要的就有10多部。

 冯连山(1906~1961年) 潘田镇黄坑村人。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到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作。8月被派回丰顺,成立中共丰顺县支部,他任书记。次年4月与黎凤翔等一起领导农军暴动,失败后与组织失去联系,先后在梅县、丰顺、广州等地中学任教。

罗虔英(1898~1963年) 汤南镇新铺栅子人。复旦大学经济系学士。一度代理丰顺县长。从事合作社经济理论的研究。皖南事变后,他公开为新四军鸣不平,被当局通缉。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商学院和复旦大学教授。建国后任上海市供销总社副社长、五省合作管理局副局长兼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

冯子良(1898~1968年) 潘田镇新南人。县医院主治医师。他医术高明,治愈不少危重病人。集毕生临床心得,编写了《四诊概要》、《验方集》、《疟疾论》等论著。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地、省先进工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