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高考作文怎么写

2020高考作文怎么写?

好的高考作文题目应有较高区分度

高考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其作文题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作家或思想家,而在于通过检验学生的审题能力、适应文体要求的能力、逻辑能力和具体的文字运用的能力等,综合评判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好的高考作文题目有以下特点:

一是能超越“押题”,需要考生认真审题才能理解题意。不容易被押中的题目能够提升考生作文的区分度,也容易让判卷老师准确分辨考生语文能力的高下;

二是能够让考生写出符合文体文类要求的作文;

三是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发挥,尤其能让学生临场发挥其能力。

总的来说,好的高考作文题目,既不能过于特殊、复杂,也不能太过简单、直奔主题,还要有较高的区分度。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包括全国卷(5个)、北京卷(2个)、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和浙江卷的共11个题目。这些题目既显示了出题者的意图,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于人们的写作能力的要求,值得人们关注。这些题目可以分成三个类型,一是文字素材作文,如全国1卷齐桓公与管仲,和全国2卷的格言,都提供一些基本文字素材,要求学生紧扣素材发挥;二是时政社会相关的作文,如全国新高考1卷的抗疫题材和北京1卷的关于“北斗”的题材,天津卷的“中国面孔”等;三是纯粹的哲理性的议论文,这样的题目相对比较多。

这些题目都集中在议论文的范围内,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对文体文类作了更为明确的限定,如全国1卷限定为读书会发稿,全国2卷限定为国际青年论坛上的演讲稿。全国3卷是给自己的学弟写一封信,全国新高考2卷是一篇和特定地名相关的主持词,这样的设置对于考生适应文体的能力和把握具体场合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和具体场合是要扣分的。二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如上海卷的“世上的各种转折是意想不到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个题目明显就和疫情有所联系。北京二卷的关于“一条信息”和江苏卷的信息时代的人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都是对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反思

这些题目的主题观念都很正确,在我看来能让学生有较大发挥空间,能够从不同角度发挥。我认为全国一卷的齐桓公和管仲就是比较好的。这一段叙述:“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从用人才的角度分析,如何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是一个容易想到的方面。这也可以从齐桓公用人不疑,信任人包容人的角度立论,更可以从鲍叔的大度从容方面,不争名利角度立论,还可以从管仲不辜负信任能合作共事的角度立论。这些角度都可以有所发挥,是一个较好的题目。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写出一些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全国2卷的文字素材和现实结合较为紧密,能够从人类的相互联系方面着眼,也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上海卷的感慨可以从现实出发,也可以从各个角度发挥,也有自己的发挥的空间。这两个题目的好处是发挥空间大,既可以联系世界和中国当下的现实,又有很多弹性的发挥空间。这两个题看起来主题有比较高的涵盖度,写作的角度比较多。比较容易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发挥水平。

至于全国三卷直接从疫情发感慨的,主题当然正面积极,也可以让一般学生写出自己这半年的感受,但这个题目没有太高的难度,很容易被押题押到,高水平同学也难以有更多发挥。像北京一卷从北斗系统引发的卫星“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和浙江卷的“人生坐标”题目较为相似,都是一些比较平常的人生感慨,很容易被押题押到,也缺少特色。主题明确单纯,有其好处,但难具有很高的区分度,大家写的感慨容易相对比较近似。天津卷的“中国面孔”也是主题明确。这几个题目是一般学生都比较容易把握的,但问题可能是区分度不足,这样的人生哲理大家容易写的比较相似,准备也会比较充分,对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考验似有不足。

沈念:作家、湖南省作协副主席

开放性题目是对个体认知的考验

全国2卷的绘制“自画像”是一个颇具丰富内涵的命题。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毋庸置疑,它象征着最高智慧。所以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我只知道一件事,我什么都不知道,无知是我们唯一的所有。从这个基点出发,我们就是从无知开始认识这个世界,进而认识我们自己的。

这个作文命题要求以书信的方式写给学弟学妹,包含有一个时间概念,即过去、现在、将来。是立于现在回溯过去,也是立于过去思索现在,更是立于现在展望未来。这种回溯与展望,既属于自我,也折射出时代生活。这个命题围绕的核心,表达的是青春的个人、群体对当下生活、人生和未来的思考与追求。

开放包容的社会、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对自由的追求,让人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建构起独立的理性精神。这封信,实则是在呼唤一种“自我”意识,呼唤怀疑主义、批评精神的抵临。写信的“我”是一面镜子,信所要寄达的“你”也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也镜鉴他者,进而以“自我”的眼光来审视个体经历中看到、听到、想到的一切,以及对现实的考量,对不完美个体与世界的挑剔、修缮。如何成就更好的我们,藉此途径出发,方可抵达所要的人生,是“信”背后藏着的深远奥义。这个开放的作文题,人人都有话可说,却也是对个体认知的考验,也在认知的差异中呈现出多种面貌的书写。

丛治辰: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不怕长题干,认真分析是关键

如果我是考生,遇到今年山东高考的作文题目大概会非常高兴。山东作文题的题干很长,看起来让人害怕,但题干越长,其实意味着命题人给出的信息越丰富,给考生的提示也就越多,考生理应心里更有底。题目要求考生围绕“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作,这一主题的三个关键词“疫情”“距离”“联系”其实相当整齐地对应了题干的三个自然段,就此意义而言,题干本身就已经是一篇简练而规范的小文章,提示我们如何去理解“距离”和“联系”,甚至也为考生写作提供了充足的材料。

题干的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分-总”结构,中心句在最后一句,令我们非常明确地知道第二段谈的是“距离”,而第三段谈的是“联系”。题目要求的主题中,“距离”和“联系”作为彼此对应的两项,一定是考生构思过程中重点思考的对象,而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分析第二段和第三段中举出的例子,来确定这两个概念在命题人那里的意义。第二段谈的是“距离”,“距离”看起来是不好的,但其实那些例子却透露出具体的信息:其一,“距离”虽然让人痛苦,但是并不是致命的,不聚会、不娱乐还不至于影响到人的基本生存;其二,“距离”是可以被解决的,学校开学尽管“推迟”了,却是“有序”的,政务服务不可以现场办理,却能够网上解决——由此也可以得出其三,甚至这特殊的困难造成的“距离”在我们的努力下,反而促成了发展和进步,网上办理政务的相关建设推进了,公共服务场所“一米线”某种意义上也提高了文明水平。而同样,从第三段的例子中也可以读出“联系”的丰富含义:其一,联系得自于各行各业的人们对自己“责任”的承担,社区干部、志愿者、医学专家、快递员、司机、教师、新闻工作者都在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在疫情的特殊环境下,他们对于自己或许平凡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从中发现了神圣感;其二,神圣感让每个个体的工作和他人联系在一起,个体责任上升为对他人、对世界的“奉献”;其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联系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联系,更是精神层面的联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联系。由以上分析,考生可以操作的空间就很大了。

但是,尽管“距离”和“联系”这组概念构成考生构思的两维,非常重要,但决不能忽略的是主题中的第三个关键词“疫情”。题目要求的不是对“距离”“联系”作泛泛而谈,而必须放置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这个背景是什么呢?仅仅是疫情发生与防控的客观事实吗?题干的第一段足以提醒我们,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在第一段中,提出了“国家”层面采取的措施,提到了“全国人民”,包括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与配合,更提出了理解疫情防控的最根本的宗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实际上是为考生的写作定了调子,是考生写作的最根本前提。这个前提是高屋建瓴的,因此也有充分的空间,令每个考生都可以结合自身,有话可说。有深度,有广度,能具体,能超越,就此而言,我认为这道高考作文题不仅出得规范合理,能激发人的真实情感与思考,又有令人振奋的价值引导作用。

刘宝增:河北沧州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青年应深入思考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

青年应深入思考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

2020年浙江卷作文题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题目给出了材料,并下达了任务指令。

题目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材料给出了题目主体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每个人都有人生坐标和对未来的期望;个人目标与愿望不同于家庭的预期和社会赋予的角色。第二层是对第一层材料的总说:在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与“错位”难免会产生。第二部分展示出作文立意和出发点: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三部分的常规要求,和往年基本相同。

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高考作文考查也要体现对于当代青年价值观——包括择业观、家庭观、事业观等观念的引领。青年学生在树立目标、展望未来时所考虑的职业、爱好、未来发展、社会认可程度等等,集中构成了题目中的“人生坐标”“美好期望”。但现实永远不会按照我们预想的一样发展,有时候,我们的“人生坐标”和“美好期望”会遇到困难、受到阻力、甚至被家人所不认可、不会成功,最后形成了彼此之间的“落差”和“错位”。

题目紧扣个人“目标”“期望”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与“错位”命题,考查当代青年对于该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属于开放类型,立意范围较广。例如:

1、面对“落差”与“错位”,要不懈追求自己的人生的“人生坐标”和“美好期望”。

2、面对“落差”与“错位”,要适当做出调整甚至妥协。

3、积极沟通,积极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弥补“落差”与“错位”。

综上,只要考生能表现对于这种“落差”与“错位”的体验与思考,切实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属于符合题意。

题目紧扣高考评价体系 “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在考查考生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层思考和建构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的能力的同时,也引起考生对于未来人生坐标、美好期望与现实社会、家庭间的“落差”“错位”的思考。

这种思考,不会随着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交卷铃声响起而结束,而是随着铃声的响起才刚刚开始。

张怡微:青年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

青年要辩证看待人生转折

上海卷的题目还是非常有深度的,既有社会历史的面向,也有个体人生的面向,既有理性认知的潜力,又有感性抒情的资源。尤其是在今年,度过了煎熬备考的考生,对这个题目会更有生活化的体会。一方面,即使没有疫情,18岁也是少年到成年的“转折”,他们必须对兴趣爱好作选择,必须对个人实力与未来愿景作调整。所谓“转折”,既有可能是转向好的,也有可能是转向难的,更确凿的是,转向“未知”。这里的“未知”,如考题提示我们的,人的局限,有“意想不到”,也有“无能为力”。

在800字的篇幅之内,想要摘出18岁少年人生里“重要的转折”是不容易的,无非是搬家、转学或家变、世变(如疫情延期了高考),又要考生对“转折”有辨识的能力,这需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之外,认真观察长辈们人生经历的曲折、体会强者扛起突如其来命运悲剧的能量,而不仅仅是审美他人人生经历中较为顺遂、有规律的部分。

秩序、规律能让我们感到安心,但事实上,变化永远存在,落实到个人,难免会遭遇“转折”。人的一生变化起落、困难重重,许多事恰恰是没有规律的,偶然的,不管我们怎么样理性计划,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所谓“人须在事上磨”,这里的事,不是静态的,恰恰是变化,是转折,是失控。在转折、变化与失序上磨到位了,人格自然立得住、沉得定。“无能为力”的反应是正常的、暂时的,时不时可以克服,克服不了只能接受的。认识到人的力量的有限,未必是一件坏事,接受变化,接受挫折本身,也是令自身强大的必经之路。

800字,长句不过30句话,说明观点(觉得“无能为力”或“人定胜天”),举出个人、说社会中的范例,从而辩证看待“转折”这个词足矣。然而,这道题对于非高考考生,亦是很好的发问。

李壮:中国作协创研部助理研究员

今年的题目普遍关注个体与群体

有关高考,每年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话题,大概就是语文作文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高考直接关联着自己的青春记忆,然而高考所有内容之中,也就属语文作文还算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完全脱钩:多数人在离开校园之后的几年间,就会迅速忘记函数公式和立体几何解法,甚至语文卷子其他部分的“套路化”答题技能也会慢慢丢失。

然而,语文作文却时时刻刻与我们的生命发生着交集——对自身语气的打磨修正,对内心世界的精确表达,对时代与社会的理解认知,对主体生命的深沉省思……这些,并不会随着一场考试的结束而被束之高阁,而是将伴随我们的一生、并时时向我们索要答案。

在这个意义上,语文作文之所以受到关注,并非只因它关联着一场重要考试的结束,而是可能相反:它恰恰预演了未来生命中的更多场“考试”,直到今天、直到我们的孩子们都考完了高考,我们也依然要真实地面对它所抛出过的许多命题。

例如今年的上海卷题目:“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无疑是一道非常亮眼的高考作文题,说到底,这个命题的背后,关涉着对人之为人的限度的理解、进而是对充满“有限性”的人的无限尊严的理解。这样的话题有着极大的内部纵深、可供有能力的考生充分施展,说句开玩笑的话,它甚至带有某种打破“次元壁”的力量:好好写吧,这篇要是写跑题了,你人生的“重要转折”可真就要发生了!

除了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的社会思考、价值凝聚、文化认同,也向来是高考作文题的侧重方向。今年各卷考题中,有一些落脚在历史典故、文化风土上面(如“齐桓公三人组”的题目、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的题目),还有很多瞄准了社会热点与时代命题(如“中国面孔”“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以及“疫情中的远与近”等)。包括引起我极大兴趣的江苏卷考题,其实已触碰到了“信息茧房”“认知固化”等相当敏锐、前沿的话题,只可惜由于高考作文自身的规定性要求,又只能通过补充性的说明阐释,极力收窄了话题的维度。无论如何,其背后显示出的犀利的公共问题视野,依然足以令我们感到惊喜——希望这类命题,也能给考生们带去一些试卷之外的思考启发。

王志彬:北京第四中学教师

保持热度,有条不紊地写作

今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题目,依然维持二选一的原则,议论文和记叙文是明确的文体要求。这既保证了考生写作的灵活性,又需要考生有明确的文体意识。

议论文题目“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以今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收官之星”的发射为背景,延续了北京高考作文关注时事热点的特色。但是这道作文题既不是让考生去回顾我国航天人数十年耕耘不辍最终圆梦苍穹的过程,也不是让学生去展望北斗完成组网后对个人和国家甚至世界的意义,而是从这个热点时事出发,让考生谈组成“天网”的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引申到社会发展中每一个个体的作用,由此确定发挥个人力量、个人力量与社会力量、国家力量的关系。

费孝通先生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天下大同的前提是各美其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尊重个体之美,体认个体的功用和价值,才能“兼容并包”,才能由“一个”到“无数个”,汇成“美”的江河。所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前提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文化生活领域如此,社会生活领域亦是如此,充分认识到个体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让无数个体汇聚而成无往不胜的“合力”。看到个体的力量,倡导“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作用”,正是看到了从2019年岁末一直到如今依然在进行的“新冠病毒”防疫之战中无数个体的付出和价值,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白衣天使、武警战士、志愿者、清洁工、火神医院的建造者、居家隔离的老百姓……正是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才会有防疫之战的最终胜利。岂止是防疫,还有脱贫攻坚之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甚至回望历史上中华民族每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正是独异的个体先觉醒,然后启蒙带领后觉者,最终在个体汇成的洪流中,摧枯拉朽,还我们一个新世界。

这个议论文可写的角度还是比较宽泛的,也比较贴合学生,对于追求“个性”,崇尚自我的高中生而言,应该有话可说。

第二个题目,写“一条消息”的记叙文。题干中有明确的提示信息:“引发你的感悟,或影响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学生可选择的范围非常宽泛,可以展开联想或想象,也可以“联系现实”,这一道作文题也与当前生活紧密相关,网络时代消息众多,有哪些是真正让人为之一震的?或许是疫情当中的某条新闻,或许是复课的消息,或许是反转的报道让人对真伪有了理性的思索……

无论考生要写一条什么消息,首先这条消息要比较明确,因为之后的“感悟、影响、情绪的变化,思考的深入”都和这一条消息有关。其次,要有一个富有设计感的核心事件,增加设置悬念,顺序、倒叙、插叙多种写法的使用,叙事要有层次、有曲折等。第三就是要有描写,既然是记叙文,考生就需要足够的描写,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收到消息时的外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描写。最后,还需要有一个中心,围绕其写情绪的波动,并进行深入的思考。

总之,2020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题,保持了对时事的关注,又充分照顾高中生的写作,让学生有得说,而且在“说”的层级上又有比较好的区分度,考生能“说”什么,考生会怎么“说”,这些将决定文章的丰富性和深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