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百巷(157)唐家巷
苏州百巷(157)唐家巷
由西向东走过官太尉桥,便会与唐家巷不期而遇。这条位于官太尉桥东堍,西起石匠弄,东至东灰堆园,北向出干将路的巷子,宋代的时候叫做官太尉桥巷,到了明代因为千户唐岳居住在这里,才改称唐家巷。
清同治《苏州府志》记载:“其东为季衙前,明千户唐岳所居,因名”。这里所说的千户,是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现在的厅级或部队里正团级的职位。在王謇《宋平江城坊考》中,这条巷子标作官太尉桥巷;在《姑苏图》、《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中均标作唐家巷。
唐家巷的东西段依然保持着苏州住宅街巷的传统风貌,巷深路直,多老宅院。8号内原竖有石牌楼,1967年崩塌。27号是民国年间建造的五进宅院。30号有房屋20多间,解放初期迁入多户居民,曾一度称为“人民里”,现在木构漏雕斗拱门楼还保留着。原来巷子东西段长200多米,1994年后,因为周边地块改造,建设唐家巷住宅区,因而形成了唐家巷的南北段,长约140米。所以现在的唐家巷全长355米,呈“L”形。
苏州从古至今姓唐的可谓不少,并因此留下了三条唐家巷。其中之一就是现在所讲的这条,另外两条都在娄门内,称大唐家巷和小唐家巷。那么,这些唐家巷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清代顾震涛所著的《吴门表隐》卷十中有这样的记载:干将东路南侧的唐家巷因明代千户唐岳住在这里而得名;后来唐岳的次子唐华分居娄门,使娄门内出现了大、小唐家巷。原来,这三条唐家巷是系出一门的“父子巷”呢。
如今的唐家巷地处繁华,热闹非凡,年轻人或许很难想象,旧时这里算是姑苏城东的僻静一隅,巷子及周边,存在的多为城乡结合的别样趣味。“唐角朗”“场朗向”“灰堆园”和“钟楼头”……这些独特的名字构成了一代老苏州人的记忆。
“角朗”,在苏州话中就是“角上”的意思。当时在唐家巷周边所叫惯的“唐角朗”,其实并不是指唐家巷的角上,而说的是唐家巷西头巷口,即官太尉桥的东堍,往前进入唐家巷,右手是石匠弄,这个三岔路口,就是叫惯了的“唐角朗”。
“场朗向”,就是苏州话场上的意思。从“唐角朗”进巷后,走过一段不长的窄巷后,到了巷子中段便豁然开朗,一大片空阔的场地出现在右手方向,巷子里的人都把这片空场叫作“场朗向”。“场朗向”靠近巷道一侧有一眼古井,井台边自然而然就成了小巷里人气、消息的集散地。洗衣、淘米、闲话家常,冬天扎堆晒太阳,夏日冲席冰西瓜。
而“灰堆园”,就在唐家巷东头巷口和巷北人家的后围墙外。东头巷口与市桥头之间的那片田地,叫“东灰堆园”;巷北人家园子后墙外的那片田地,叫“西灰堆园”。“灰堆园”这个叫法,是最能体现当时唐家巷所处的“城乡结合部”特点的。
时过境迁,随着苏州“大城时代“的来临,唐家巷一带再也不是什么城乡结合区域,而是地道的城市中心了。“场朗向”“钟楼头”和“灰堆园”也被“钟楼新村”“凯莱大酒店”和“唐家巷小区”所取代,而“唐角朗”更是难觅旧踪。
如今,比起一河相隔的官太尉桥以及再远一点的定慧寺巷,唐家巷的房屋略显老旧,几家店面的招牌都有些破败,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给居住在此的居民带来的便利。小巷内的商店,光顾的都是老熟人,自是以实惠为主,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布置。午后,在唐家巷闲逛,偶遇两位老人家,他们说,儿女早已搬离,自己因为习惯了这边“出脚”(苏州话,指交通出行)方便,不愿离开。
老巷也好,老人也好,那些与我们相隔遥远的日子,就像被尘封的黑胶唱片,每每打开依然会被深深牵绊。往北走出唐家巷,到了干将路口,眼前就是车水马龙的繁华喧闹,身后则是古朴江南人家的慢生活。一个转身,一条小巷,相望的时光,竟会如此不同。如此奇妙的交错,想必也就在苏州城内能够实现吧!
主播:清风 南飞
摄影:晓冬
2019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