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淌过纸上
体温淌过纸上
——序潘大林老师《那些文字带着我的体温》
文/徐强
潘大林老师的这本文集,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阅读随想”,主要是读书随笔,也有一些观画的心得。古人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文字和图画,都是可以“阅读”的。其次是他为别人的作品或者画展写的序,以及他为自己的作品写的序言与后记,名为“序前跋后”。再次则是“他人评说”,收录了文友们为他的作品写的一些评论。要而言之,这三部分内容都和书本或者读书有关。
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有一部小说,题为《过于喧嚣的孤独》。用“过于喧嚣”来修饰无声无息的“孤独”,无疑是一种典型的通感手法,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孤独的深沉与悲凉。要想消除孤独感,交流是最好的办法,而书本正好为交流搭建了恰如其分的桥梁,至少对于喜欢读书的人们来说是如此。通过书本来交流,既避免了面对面的拘谨和局促,又能收到面对面攀谈的效果,因此说,这是“恰如其分”的。
潘老师是勤奋写书的人,也是酷爱读书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读书人未必写书,但写书的肯定都是读书人”(《读书断想》)。他家里的藏书之多,在圈子里是出了名的,完全可以用恒河沙数、汗牛充栋这一类惊人的词语来形容。他虽然多次搬家、多次把书送人或者捐赠给公益机构,但每次都是过不了多久,又会一摞一摞地买回来往家里搬,兴致勃勃,乐此不疲。读书和写作,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中的必需,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这同时也为熟悉或者不熟悉他的人打开了一扇了解他的所思所想的交流的窗口。他的阅读随想学养足、视野广、境界高、文采美,笔触时而像涓涓细流蜿蜒逶迤,时而又像滔滔江河一泻千里,予人裨益,令人启迪。这些文字带着的体温,是尼采所说的“血液”的温度,或者鲁迅所说的“血管”的温度。
每本书通常都有前言、后记,也就是序和跋。这里单说“序”。白化文老先生在《柳如是诗词评注》的序言中写道:“似乎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说过,序,常常地被写,可是很少有人去读。读者想读的还是书中的本文呐。”其实倒也未必,要看写序的人是谁,以及序文的质量。一篇引人入胜的序言,是美女的面纱,是华屋的照壁,也是心灵的门扉。潘老师久负盛名,索序者众,自不待言。他向来又为人宽厚,待人以诚,凡是有所请求者,多不忍心拒绝,于是便有了这本集子里数量可观的序言。其中有为长者作的序,有为同辈作的序,也有为后起之秀作的序,每一篇都写得很认真,笔端含情,言之有物,绝非草草了事,聊以塞责,更不是曾国藩所揶揄的“米汤大全”。这些带着体温的文字,蕴含着潘老师对长辈的尊敬、对同道的欣赏、对后辈的期许,也饱含着他对桂东南这片沃土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潘老师生于桂东南,长于桂东南,桂东南是他笔下挥之不去的乡愁,也是他寄托情感的乡梓。莫老说得好:“潘大林的心灵之树,是植根于桂东南这片热土,而成长,而开花,而结果的。我们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理应首先发现其美,格外地爱惜,并加以宣传推广。”(莫之棪《说些我过去说过的意见》)事实上,作为桂东南地区风情浓郁、特色鲜明、具有标杆意义的文学文本,潘老师的作品一直在被人学习、研究、解读、诠释与传播,其中既有高校的教授、文艺评论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有作家、文学爱好者以及在校大学生。这些带着体温的“他人评说”的文字,既是对一位笔耕不辍40多年的桂东南本土作家的景仰,也是在向一个曾经交织着泪水和汗水、光荣与梦想,如今正在逐渐远去、徒留念想的年代虔诚致敬。
在美国作家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巨犬巴克与群狼通过“鼻子碰鼻子”,打破彼此的隔阂,融为了一体。我们则通过体温在纸上的相互传递,完成了和潘老师的交流,在文学的殿堂之中,静静地聆听着嘤鸣之声的呼唤。纸上的交流没有喧嚣,没有过于喧嚣,更没有过于喧嚣的孤独,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刚好合适的温度。体温淌过纸上,暖意存留心间。
是为序。
2021年8月29日,于贵港求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