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沧桑的历史,痛苦的记忆(1)
蒙古高原位于我国的北部,涵盖我国的内蒙古高原和外蒙古的漠北高原,西北部为山地,东南部为戈壁,中部和东部为丘陵,平均海拔1500米,面积约260多万平方公里,地势是西低东高。
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北起萨彦岭,南到阴山,范围包括蒙古国全部、俄罗斯南部的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外贝加尔边疆区、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和新疆的部分地区。
蒙古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春秋短促,夏季昼夜温差大,多突发性天气。
蒙古高原的北部为半湿润区,有森林,中部降水减少,水草充足,南部干旱,多是荒漠草原和沙漠。
蒙古高原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森林、淡水、鱼类、矿产等,其中有煤、铜、萤石、金、铁矿石、铅、铝、石油、磷酸盐、锡、铀、钨等80多种矿藏。
蒙古高原上较大的河流有色楞格河、克鲁伦河、鄂嫩河、石勒喀河、海拉尔河、额尔古尔河等,这些河流水量较小,航运价值很低,分别属于北冰洋和太平洋水系。
蒙古高原上较大的湖泊有乌布苏湖、库苏古尔湖、吉尔吉斯湖、哈刺乌斯湖等,湖泊大多分布在西北部。
蒙古高原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生息的地方。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东胡、乌桓、柔然、高车、丁零、铁勒、突厥、薛延陀、黠戛斯、回鹘、契丹、蒙古、女真等都曾统治过蒙古高原。
※我国大一统的王朝汉、唐、元、清等也曾长期统治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的经济以游牧业和采矿业为主,农业和工业极不发达。
蒙古高原的主要居民是蒙古族人,分布在蒙古国、中国和俄罗斯境内。
目前全世界有蒙古族1000多万人,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以传统的蒙古语和蒙古文为主。
※蒙古高原上的长城。
①秦统一六国后,修建的万里长城,大部分构筑在内蒙古高原上。
②汉代修筑的河西长城东起甘肃永登,经永昌、张掖、酒泉直抵罗布泊一带,武帝外长城东起呼和浩特以北的百灵庙,向西延伸到今蒙古国境内后,又折而向西到达酒泉和河西长城相连接。
③辽代修建的长城起自额尔古纳市,向西向南到达今俄罗斯赤塔州境内,然后进入中国,西行后再次进入蒙古境内,终止于乌勒吉河源与鄂嫩河源之间,辽代长城目前在俄罗斯境内约存109公里,在蒙古国境内约存416公里。
④金代修有两道长城,一为明昌长城,一为乌沙堡长城。明昌长城是为防御塔塔尔、广吉刺、合底忻蒙古部族的,长1650公里,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上。乌沙堡长城是用来防御成吉思汗大军的,东起河北丰宁,经内蒙古地区与明昌长城连接,长约276公里。
金代长城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地区,少数分布在今蒙古国及俄罗斯境内。
⑤明代长城大幅度南移,多沿内蒙古高原南部边缘地带修筑。
⑥唐代、元代、清代的时候,整个蒙古高原都在中原中央王朝的版图之内,没有修建长城。
※蒙古高原上的少数民族
①匈奴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秦汉之际控制了今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
公元前215年,蒙恬击败匈奴,收复河套和河西走廊。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击败匈奴,兵临贝加尔湖,并封狼居胥山。
公元前53年,南匈奴臣服汉朝。
公元89年,窦宪大破北匈奴,勒石燕然山。公元91年,汉军再次大败北匈奴,北匈奴西迁中亚和欧洲。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过前赵、北凉和胡夏。
注意:匈奴全盛时期从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面积约600万平方公里。
(图中红色部分为全盛时期的匈奴)
②丁零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又名丁令、高车、狄历、敕勒、铁勒,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一带,受匈奴控制。
南匈奴南迁、北匈奴西迁后,丁零人一部分留居在贝加尔湖地区,称北丁零,一部分迁徙到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称西丁零。
4世纪中叶以后,丁零人的大部分(南迁的,称敕勒)先融于鲜卑,后又融于汉族。
南迁的丁零人曾在中原建立翟魏政权。留居蒙古高原的丁零人后来演变为回纥、薛延陀、蒙古部落中的汪古部和克烈部。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俄罗斯境内的雅库特人(居于萨哈共和国)是丁零人(敕勒人)的后裔。
(萨哈人,是丁零人后商)
公元5世纪未,敕勒(丁零人)部落的一支西迁,建立高车国,版图曾经南抵高昌、焉耆、鄯善,北到色楞格河、贝加尔湖、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北到阿尔泰山,西接悦般,东与北魏相邻。
(涅涅茨人居住区)
注意:丁零人在秦汉时代臣服于强大的匈奴,因不愿受匈奴控制,一部分丁零人从贝加尔湖地区西迁到萨彦岭一带,因战乱又沿叶尼塞河向北迁移到达北冰洋沿岸,并且越过了乌拉尔山,这一部分丁零人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涅涅茨人的祖先。
③鲜卑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兴起于大兴安岭,继匈好之后统治了蒙古高原,在东汉未年时期最为强大,三国时鲜卑分裂为多个部落。
(末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