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0篇 辽代的节日
X
辽代人的时令节日。如元旦,《辽史·礼志·岁时杂仪》及《契丹国志·岁时杂仪》均记为“正旦”,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故而又称“春节”或“元正”。立春,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春节前后。人日,又称元七,即正月初七。元宵节,为正月十五日,又名上元、元夜、元夕、灯夕等。中和节,为农历二月初一日,“国语(契丹语)是日为‘(忄甲)里尀’。‘(忄甲)里’,请也,‘尀’时也”。上巳节,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寒食节,在清明之前的一两天。清明节,亦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日,时间约在农历三月份。佛涎节,又称悉达太子生辰节,时间为农历四月初八日。夏至,亦为二十四节气中之一节,时间约在每年农历五月份。入伏,时间为农历六月十八日,契丹语“亦谓之‘(忄甲)里尀’”。中元节,为七月望日,即农历七月十五日。中秋节,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日。重阳节,因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为“重九”。十月小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五日,为祭祀木叶山山神日。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节,时间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又称“日南至”。腊节,为农历十二月辰日。
辽代人时令节日中的主要活动。如,辽人于元旦有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那就是这一天,要用糯米饭掺和白羊髓,做成拳头大小的饭团,每一毡帐赐四十九枚,五更天 时,各帐将饭团从中掷出,不一定都掷尽。然后再检查帐外饭团的数量,如果得偶数,就奏乐、宴会。如果得奇数,就命令十二个萨满(巫),持箭摇玲,绕帐歌呼。帐内则在炉中爆盐,烧地拍鼠,称为“惊鬼”。此后一直要在帐内住满七天方可外出。立春日要“鞭春牛”,但不是真牛,而是用土筑的“土牛”。先在土牛前上香,三奠酒后再鞭土牛三匝。《辽史》中最早记载鞭春牛的是辽穆宗应历十九年(969)立春日,穆宗喝醉了酒,无法行“鞭春牛”礼,只好由殿前都点检夷腊葛代行。除击土牛鞭春外,妇女还要进春书,“刻青缯为帜,象龙御之,或为蟾蜍,书帜曰‘宜春’”。人日,要占卜,“晴为祥,阴为灾”。然后“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薰天’”。元宵日之活动,《辽史》中只记赏灯,如辽穆宗于应历十二年(962)正月元宵日“夜观灯”。中和节里的活动仅一项内容:届时国舅族萧氏要设盛大宴会宴请招待皇族耶律氏。上巳节这一天要用木雕刻成兔,大家分组进行驰马射兔的比赛。先射中者为胜,输者下马列跪着进酒,胜者则骑在马上接饮。寒食节里的主要内容为祭祀祖宗。如辽道宗大康七年(1081)六月,诏“岁寒食,诸帝在时生辰忌日,诣景宗御容殿致奠”。清明节里的主要活动,见诸史籍者,主要是较射习武及饮宴歌舞。如《辽史·景宗纪》:乾亨四年(982)三月乙未,清明,景宗皇帝“与诸大臣较射,宴饮”。佛诞节,“京府及诸州雕木为像,仪仗百戏导从,循城为乐。”王正《重修范阳白带山云居寺碑》亦云:“风俗以四月八日,共庆佛生,凡水之滨,山之下,不远百里,仅有万家,预馈供粮,号为义仓。是时也,香车宝马,藻野缛川,灵木神草,艴赫芊绵。从平地至于绝岭,杂沓驾肩,自天子达于庶人,归依福田。”端午节,辽宫廷要举办大型歌舞宴会,招待周邻国家的贺使;用艾和绵做成艾衣,以备严冬御寒,同时,用艾做成食物“艾糕”;系五彩丝索于臂,以避邪免灾,皇帝的五彩丝索称“合欢节”,又“宛转为人形簪之”,叫做“长命缕”或“长寿缕”;同时,还要拜天、射枊(àng拴马桩)和击球。夏至日的活动比较简单,“俗谓之‘朝节’,妇人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夏至又是盛夏的开始,因此,辽人在饮食上也有所变化。北宋陈襄使辽,至锅窖馆,辽“伴使副为初伏日,请聚食酒七盏”。入伏日,契丹人的主要活动有一项,就是皇族耶律氏家族设宴招待后族萧氏家人。中元节,据《辽史·礼志》记载:七月十三日晚,皇帝去皇宫西面三十里地方卓帐住宿;第二天,同行诸军部落奏蕃乐,饮宴一天,要到日暮之时才回皇宫,称“迎节”;十五日为中元节正日,动“汉乐”,并举办盛大国宴。十六日清晨,再往西方,随行诸军部落“大噪三”,称“送节”。中秋节,《辽史·礼志》:契丹人于八月八日先杀一白犬,在寝帐之前七步远的地方埋下,但犬嘴必须露出土外;七天之后,即中秋正日之八月十五,再将寝帐移置埋犬之上,契丹语叫做“捏揭耐”。“捏褐”,犬也;“耐”首也。重阳节,除登高饮菊花酒外,还有拜天和射虎之内容。如圣宗统和四年(986)九月九日,圣宗率臣僚登高祭天,并赐从臣命妇饮菊花酒。《辽史·礼志》载:“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重九饮宴时,辽人还要“出兔肝切生,以鹿舌酱拌食之”。十月小春,《辽史·礼志》云:“岁十月,五京进纸造小衣甲、枪刀、器械万副。十五日,天子与群臣望祭木叶山,用国字书状,并焚之,国语谓之‘戴辣’。‘戴’烧也,‘辣’甲也。”腊节里祭祀战神。腊祭正月的前一天,皇帝率臣僚并戎装,宴饮,并由习猎官选好行猎的地点。次日,先行拜日礼,然后射猎习武。契丹语称此日为“炒伍侕尀”。“炒伍侕”是战;“尀”读若颇,时也。意为战争之时。(摘自张国庆《辽代社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