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水
打水
□吴波
咱家小二子,不足三岁的小家伙,在家里可是绝对勤快:下午,和我骑电动车外出溜达一圈回到家,他头都不回直奔厨房,摸摸地上饮水桶,看没水了,立马跑出来拉着我:“爸爸,我们去打水吧!”我鞋还没换,正好带着他,提着塑料桶,一起去小区门口净水机前打水去。
自从去年搬到闲置了近十年的大学城房子后,这幅“打水”的场景在咱家里极为常见。大学城房子装修时,那时可没有装净水机的意识,去年住进来之后,妻子很不满意自来水的水质;但因为大学城的房子也不大可能久住,所以我们也不想麻烦再装个净水机。妻子办了张水卡,就在小区内净水机打水,煮饭喝水时用纯净水,洗菜洗衣用自来水。于是,这打水的活计,就成了我的任务。我有个得力的帮手,咱家小二子喜欢去打水,一桶水装满后,机器开始制水,排水口要排出“废水”,拿着软水管呲水玩,是小二子最爱的乐趣,每次都会把衣服鞋子弄湿掉,但小家伙不管不顾,我也阻止不了,只得任其玩去。
等待之时,我就感慨啊:时代变化太快,今天这打水与以往完全不同,我会回想起小时候打水的乐趣来。
童年生活在黄码乡许庄村乡下外婆家,没有自来水,没有水井,都是到河塘里挑水。外公做豆腐,每天傍晚都要挑满锅屋两大水缸,几岁的我,最喜欢和外公一起去庄西头大圩沟挑水。外公个子不高,一根扁担压肩头,两只木桶挂两端,穿着草鞋巴滑。我跟在后头,走到水塘边,外公走下水里,水面大概到外公小腿肚子高度,侧弯下腰,一只水桶倾倒打满水,再弯腰打满另一只桶,直起腰身,扁担在肩,小心翼翼走上岸,负着重担,一步一步顺着泥土小路走回家,边走,外公还会喊着“哎呦、哎呦”的号子。每天,外公都要挑十几担水,挑水,很累人,三个舅舅讲起农村生活,都会提及挑水的累,三舅常开玩笑说,他之所以个子不高,都是挑水扁担压的,咱家三个舅舅,个子的确都够矮的。河塘里挑上来的水,不能直接喝直接用,需要加入明矾沉淀;挑水,真是那个年代农村人难忘的记忆啊。
其实,家里水绝大多数是外公挑的。外公勤劳能干,做豆腐每天要挑大量的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农村兴起打水井,又叫“洋井”,请来打井队,用钻井机器将管子打到地下几米十几米甚至更深,地下水就可以通过按压手柄打上来。外公家是庄上最早打水井的人家,打井之时,正值暑假,我从城里回到外公家玩,看到打井的全过程。看着自家院内有了水井,不用再挑水吃了,大家特别高兴。
打井水之前,先要倒一茶缸子“引水”,然后连续快速按压手柄,地下水才抽得上来,打上来的井水,清澈,冰凉,在炎热夏天真是美的享受。喝一大口,从喉咙一直凉到胃;冲冲脚,抹把脸,那真是凉得逼人;买个大西瓜回来,打一桶水,西瓜放里面“冰”了再吃,真是爽极了。
冬天,天冷得受不了,打上来的井水却是温的,用井水洗洗手,暖和,舒服,洗菜洗衣不受罪。但是打出来的井水,虽然很清澈,烧水茶垢多,做豆腐更是不行。所以,每天傍晚,还是外公挑担子挑水,挑满锅屋两口大水缸,一直挑到七十多岁,实在挑不动了,就不再做豆腐了。
1986年秋,我进城上了一年级,城里家家有自来水,不用挑水,十分方便。但是,自来水是要钱的啊,那时生活拮据,能省就省,包括这自来水。我家住的淮海菜场旁市建新村,离家不远,那里有一口水井,井沿周围水泥地坪,井口一根粗绳子吊着一个木水桶,新村妇女们早晚围在井旁,洗菜洗衣,聊天说话,很是热闹。我喜欢打井水,家里需要打桶生活用水,我会自告奋勇前往:提着红桶,来到井旁,井绳放下,水桶快到井里水面时,井绳一抖,桶翻倒,水进桶里,往下沉,水满,提上来。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淮阴城区水井大多不见了,老淮安城区,倒是还能见到。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城市里出现好多家烧茶炉的,淮海菜场市建新村就有,家里不用烧水灌水了,拿上五分钱或者水牌子,直接到烧茶炉子人家打水,打满一水瓶或者一茶吊子回家直接喝直接用,方便。家里打水的活我包了,拎着水瓶,在“老虎灶”茶炉子前排队,看着树枝在炉膛里熊熊燃烧,闻着烟火气味。一直到2010年前后,城市环境保护需要,禁了这些小锅炉小茶炉。
1998年我考上镇江师专,上大学的每日日常,打水之事也是必不可少。我们吃饭前在水房打水,打好后,水瓶就放在门口,那么多人那么多水瓶,时常出现自己的水瓶找不到了,被逼无奈,就找一只没写名字的提走,互相“提”。 后来大家都在水瓶上写上自己班级姓名,拎错的情况就少了。常见男生拎着三四个水瓶去打水,通常是室友排班,更多的是为女生、女朋友打水,每日献殷勤,总有一天能打动美人心。
俱往矣,今天的人们,要喝水,家里自来水一放、电水炉一烧,方便,不用打水了;很多人家装了饮水机,净化水可以直饮,更是方便。
而我家,现在每天还是要打水的,提着水桶去打水,满足妻子喝纯净水的要求,也是为了咱家那顽劣小二子能在净水机旁玩水。他们高兴,我打水一点不觉累。
作者简介:吴波,男,1979年5月生,江苏淮安人,中学政治教师,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清江浦区作家协会理事。教学工作之余,热爱文字写作,2005年起在报刊发表文章,已约千篇逾两百万字,数十篇文章收录进各级各类书集,逾百次在市级以上征文中获奖。2017年9月,文集《里运河北大运河南》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2020年10月文集《清江浦家常饮食记》出版。
扫
码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