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本地客家文化
南岭走廊(粤北、湘东南)居住着众多相对于"中心"之中原汉人来讲位于"周边"的客家人,但在南岭本地族群中,客家人作为汉族又成为南岭走廊的"中心"是客家人,这是由古代客家人定居造成的,并成为现在的土著。
韶关位于南岭山脉的南麓,属于粤北地区,是广东北大门,本地族群是客家人,古时和现时的客家人占绝大部分,比例高达80%,属于客家地区之一,客家文化浓郁,是韶关的主流文化。
韶关以客家方言为主,粤方言次之,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内部交流还保留着本民族语言。
境内通行的汉语方言主要有客家话、粤北土话、广州话、西南官话、湘语。各方言的分布大致与周边的方言环境相一致。客家话是韶关市第一大汉语方言,这与市境固有的人文历史背景和长期与其周边的客家地区赣州、惠州、河源等地密切往来有关。西北边邻近湖南,故市境的西北部乐昌地区有官话、湘语。南边的广州主要讲粤语,受现代“移民”的影响,抗战时期广州沦陷,韶关作为战时省会,珠三角难民的北迁,大批逃入韶关境内, 仅市区,人口就从几万人一下子增加到24 万人。光复以后,大部分逐步回迁 原籍,但也有部分在本境安居落籍。今我市各地操粤语的居民,相当部分即那时流落粤北的后裔。
韶关方言以客家方言为主,广大城乡普遍使用,并成为瑶族与当地汉族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韶关市区、乐昌市区由于抗战时期粤语的传入及80年代以后粤语的流行渗透,部分年轻人以说粤语为荣,使这一带区域成为客粤方言区,但相较于珠三角北来的"韶三代"的粤语而言,口音还是带有客家腔调。
韶关客家也有迁徙四川的,其中朱德元帅是祖籍韶关乳源的客家人。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粤北地区的南、韶二府影响极大。乐昌县地通湖南入川大道,广、惠、韶各处之人,由此过境者甚众。另一路由南雄度岭, 北抵江西 南康,亦可转湖南达于四川。因迁走民户太多,乐昌、仁化等县一再张贴告阻。而移民浪潮终不可遏,逐队人川的仍络绎不绝。 广东移民分布于四川127 个府州县境。 已知本境内的移民, 丘姓和标下李姓。在川广东客家人的移民会馆,多以南华宫命名,供奉六祖慧能像,以表明他们是韶州客家的后裔。 朱德,原籍韶关乳源。其先祖入蜀,正当这次移民高潮。至朱德,约历五由本境外迁的移民。
有史料记载,当时客家移民方式中,有举家一次移民和分批分段移民,移民的信息是通过同族的血缘关系和同籍的地缘关系而传递。当某家人或某地人在四川的某一个地方落户后,就会不断吸引来原籍的同族等新的移民群,在新的土地上聚族而居,聚籍而居。据调查,今仪陇县的客家人多半是来自粤北韶关地区。朱德故里仪陇县马鞍镇的客家人,大多数是从今乳源、乐昌一带迁去的。至今,许多人乡音未改,仍能说一口韶关话。仪陇客话可以看作是韶关话在四川仪陇县受到西南官话影响形成的地域分支,仪陇被誉为"川北客家胜地,朱德元帅故里",尽管与韶关相隔千里,但相互之间用客家语交流还是可以的。
粤北地区方言复杂,客语是当地最为通行的汉语方言,客语分布面很广,使用人口众多,传入粤北时间长,并在粤北分化出两大方言片——粤北片、粤台片韶南小片。
粤北地区(韶清两市)共20个县市中,粤北片占了10个县市,粤台片占韶南小片3个县市。其中粤北片客语与湘方言、官话方言区接壤,近代还有广州粤方言岛分布,语言存在相互影响,与粤台片客语存在一定差异。
粤北客家分布境域几乎与古代南、韶二府治辖范围相同,韶关客家名人辈出,近代涌现出铁军创始人张发奎、抗日战神薛岳等杰出代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