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笔记(31)——总结

阅读第1325天
如果我没有记错,到现在写阅读笔记的三年半中,只有看《曾文正公家书》和《社会心理学》才花了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前者因为都是文言文,理解较为晦涩;后者因为是大部头,所以也只有慢慢品味。
哪怕如《道德经》,完全性的不求甚解也未曾花费这么久。不过,可能由于这套书有四本的缘故吧。这样算起来,其实每本书大约还是花费一周的时间。
每本书看完,我一般也会适当总结下,好让自己花的钱和精力不要像补习的孩子那般,直接扔掉。这四本书是写于不同的年份,所以在品味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作者也在成熟,带给作为读者的我不一样的收获。
01
不要迷恋所知。峰终定律很重要,我觉得至少对我是可以起作用的。最开始翻阅这本书的感觉,到合上这本书的感觉,都在向我传达这个信息。
随着成长,不管是你是否愿意,你总是接收到诸多的信息,或许有些还没来得及消化就左耳进左耳出了。没关系,还是会有一些留在你的脑中,逐渐加固。
中间我写到了对于传统观念的认识,适当提及了对于那种“权威”的怀疑。不过,也要明白一点,仅仅是可以怀疑,并非完全地推翻一切。因为有些山,注定是你现在无法攀登征服的。
作者在书中对于某些传统观念进行了调侃,那是他有如此的境界,我暂时自认为是没有的。对于诸多我不认同的观念,也无法确定那是否正确。或者说,哪怕正确,我也不一定认同,更别说如果那错误了,当事人会是如何态度。
作者传递给我的一些理念,我进行适当消化和筛选。我会真正吸收部分现在缺少的,或者能够击败我原来某种认知的念头。同样,也有部分他们所传递给我的,会直接消散掉,因为我不认同。哪怕,此刻我的收获是不要迷恋所知。
02
不要迷恋数据。这句话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到某次就医。问医生,手术成功的可能性多少。医生回答可能只在两成左右。那做不做呢?还是选择了手术,成功了。
或许作者以此有点嘚瑟?可能以小人之心度之了。作者传递了一种想法,就是我们不要对看到的数据或者调查后的结果数据太过迷信。因为那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我原则上同意这个观念,因为自己有过类似的遭遇。我们统计某次月考成绩,学生进步率达到80%以上,是不是很厉害,是不是很棒?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教学效果很出色?家长很满意?
答案并非如此,家长没有多满意。至少,从回访的情况看,家长满意度还不到一半。当然,这里的数据或许又在欺骗我们。因为有的家长是客套性地表示满意,而有的是心中满意,嘴上得便宜。
而且后来还出现了一件事:那次考试,部分学校的题目过于简单;到了下次大考变难,就把学生和我们任课老师打蒙了。前车之鉴啊!
有些公司喜欢整市场调查,这个东西我还没有试过,不知道怎么样。只是从某些大佬对此的评价中,貌似不太理想。不是说完全没效果,而是这样的调查结果,会让你容易想得太乐观。因为被调查者的心境和真正面对产品/真金白银的心境,是截然不同。
03
换一条小路试试。这是我在谈及“小问题”这个概念时有所触动的。当然,这样的观念任何一个理性的人或许都能想到,不过对我还是会有启发。其中最有趣的,应该是作者本人吧。
从大学出来,进入报社工作,也算是经历了风风雨雨,可总是感觉自己不是完全这块料,怎么办?去做经济学的文章,好像又没有什么搞头,竞争也太大了。这时,两位作者撞在了一起。
他们选定的方向应该怎么描述呢?经济学犯罪分析?或许是的,至少还算是包括了这个话题。又有宏观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的概念。这些大杂烩弄在一起,貌似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当然,在我看来,他们更像是借助经济学的名头破案一样,这有点像薛兆丰教授。这位大哥就是面对任何引人关注的现象,都能用经济学圆回来;虽然,你也能找到漏洞。
对于犯罪率降低问题,妓女和圣诞老人,毒贩为何还与家人居住,作弊问题等,这些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两位作者都是以经济学进行解释。人们或许不信,没关系,至少自己去做了。随着时间推移,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条“蹊径”。
04
学会适当放弃。本来我想写学会放弃,想了下还是加上了适当二字,至少显得更加婉转一点,好体现我并不是那种容易放弃的人。
有这种感觉,其实基于两方面:一种是源自作者书中的故事,另一种就是作者本人的一些经历。在第四本书中,是两位作者的一些博客内容,其中记载了他们面对的各类奇葩问题。然后呢?
然后怎么办?就进行写书研究吗?不是,要调查研究嘛。有些事件或许是他们接触不到的,那就放弃;有些是需要耗费太多金钱和精力的,放弃;有些可以调查到结果,但是结果会非常敏感,可能会被FBI请去喝茶或被傻叉砸玻璃,果断放弃!
进行了这一步之后,可以更好地聚焦,把眼睛放到那种能够公布的结果事件上。结果真假与否不重要,至少能够让人明白,这件事情给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每一个这样“成功”的调查背后,就是数十个被无情、有情舍弃的调查。
而书中对于放弃的描写,让我想到了现在互联网时代的一句话:快速试错。某样产品的尝试,如果让人发现不适合现在的市场,或者要耗费的财力过于巨大,那这时的放弃也是一种成功。这不是安慰。
人们因为沉没成本的缘故,对于放弃和失败过于敏感,学生考试也是如此。可是,我们冷静下来想想,与其向现在看到的无底洞扔钱,还不如填平现在的一个大坑,重新开副本。或许,能够掉下想要的装备呢?
(0)

相关推荐

  • 【读书笔记】难读的书怎么读?——《对空言说》读后感

    复旦大学邓建国老师的译作<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出版了,虽然知道这本书不太好读,但我还是到图书馆借了一本来啃.这书是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杜翰姆·彼得斯的大作,该书在2000年荣膺美国传播学 ...

  • 读书笔记一年顶十年要不要写读书笔记

    学:要,但是还不够.我有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写践行清单.读完书,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哪些内容是我用的上的?需要一条条列出来.第二个问题:针对每一条内容,我该怎么做? 思:用才是更好的读.知道没有 ...

  • 认真生活的人,最后的结果总不会太差

    近距离接触一个有灵魂的公号 1 参加心理咨询师答辩考试时,我背着整套的书还有自己归纳整理的两本笔记沉甸甸的一包出了门, 不想错过一次重要的机会,所以我宁愿每一步都是负重前行,这样即便结果不满意,自己心 ...

  • 时光荐书No.578

    时光荐书No.578

  • 魔鬼经济学笔记(1)-这本书看什么?

    阅读第1293天 这本书是在看<海底捞你学不会>的时候,看到了其中的某个案例,然后去查询,发现出现了一本书,<魔鬼经济学>,然后毫不犹豫地买下了.   这本书的名字很炸.虽然我 ...

  • 魔鬼经济学笔记(2)-惩罚与激励

    阅读第1294天 公司的各项管理中,其中有一项我相信很多人遇见过,那就是考勤的问题.   有的员工容易迟到,或者旷工,打卡了但是人不在,这种人处理起来很棘手.   不是简单地开除或者处罚就可以,因为这 ...

  • 魔鬼经济学笔记(3)-探究AB面

    阅读第1295天 朋友看到我有这本书,很好奇为什么.我回忆了一下,当时是因为看到了一个饼干的事例,让我对此产生了兴趣.   因为这件事情最终的研究结果让我觉得比较诧异,或者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而 ...

  • 魔鬼经济学笔记(4)-信息差

    阅读第1296天 这一章的内容,其实阐述的观点,在近两年的职场成长文章中经常出现,那就是信息差的不对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加上云计算,大数据这些以我的智商看不懂的内容出现,信息就显得更是弥足 ...

  • 魔鬼经济学笔记(5)-观念崩塌

    阅读第1297天 当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说喝白粥不健康的时候,我是很诧异的.这种诧异倒不是想抬杠,而是想听听是什么原理.   毕竟,对于我这样一个江西人.从小早餐基本上就是稀饭(好吧,这和粥不一样).我很 ...

  • 魔鬼经济学笔记(6)-传统观念真的传统吗?

    阅读第1298天 其实,有时候做一个简单的人是一件应该很快乐的事情.至少,你不用遇见太多纠结. 我想成长,同时扩充视野,那就已经决定了我需要不停地打破自己的三观,或者重塑自己的三观. 其实,昨天谈到的 ...

  • 魔鬼经济学笔记(7)-孩子的先天影响

    阅读第1299天 看到第二本<魔鬼经济学>的时候,其实更能体会作者的心情.第一本的主题确实较为混乱,因为各个题目之间都能感觉到作者的随性.   前面讨论作弊,中间讨论犯罪,最后讨论家庭教育 ...

  • 魔鬼经济学笔记(8)-利益驱动并非唯一

    阅读第1301天 记得好像是在2012年,西欧的一个小国,举行了一场噱头很大的国际性会议.当时打出来的招牌是: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   没错,这场会议是在哥本哈根举行,关于全球环境气候研讨,中国派 ...

  • 魔鬼经济学笔记(9)-优秀的共性

    阅读第1302天 今天突然想探讨所谓优秀与努力.先天的某些联系.   这倒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看到第二章提到的某些优秀运动员的共同特征,让我回忆起格拉德威尔<异类>一书中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