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农事│打花柴
由于长期在外工作,加之年龄的原因,现在干农活儿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按照妻子的吩咐,早早起来换好行头,准备好好大干一场。
不巧,天公不作美,正好赶上是个大雾天。好大的雾啊,能见度不足几十米,只好摸索前行。到了岳母家,雾还没散去。我的连襟两口子也早早来到了岳母家。好在棉花柴不多,劳力不少。岳母看大雾不散,就安排三个女儿和面、拌馅、包饺子。吃过午饭,大雾渐渐散去,岳母带领我们来到棉花地。
说是棉花地,其实是岳母早先的苹果园地。这几年,随着城乡开发进程的加快,土地越来越少,岳母不舍得处理原先的苹果园,种上了枣树、香椿树,还有零星的几棵果树。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惜地如命,总能在方寸之间种植出农作物来。这不,就这不大的苹果园地,今年光种南瓜就收入好几百元。岳母是个勤劳的人,喜欢种这、种那,不到冬天,总是闲不下来。我想老人身体好好的,比什么都强。
我和我的连襟用岳母拿来的“老虎钳子”(打花柴专用工具),开始打花柴。他年龄小些,没大干过农活儿,到棉花地里一看就犯愁了:“这么多棉花柴,什么时间能干完?”凭我的经验,也就是一亩多地的柴子,用不了多少时间的。我们开始干活儿,尽管是深秋时节,这天温度还可以,一会儿功夫,便汗流浃背。他却一个劲地提醒:“我看干不完,干一半再说吧。”我也不吱声,静静地打着花柴。
思绪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那时候,在生产队里,前边壮劳力打花柴,我们小学生们在后边装花柴。马车或牛车装平车以后,我们小男孩被举到车上,在车上踩实花柴,然后一车一车运到生产队的场院里。那时的集体劳动,现在回想起来,感觉还是很留恋的。一个生产队的人在一起干活儿,有说有笑,像一家子人一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