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陈户张官:一个小村的变迁
我的家乡张官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全村只有320口人,以前外出都说邻村名字,很穷,就连自己的村庄都不敢说。小村不大,但有我苦涩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回忆。也见证了家乡一步步的变迁和步入辉煌的足迹。
在我的记忆中,凡是村里孩子们多的人家都很穷,家家吃的是地瓜干和高粱饼子,就这大人们也都是给分着吃,吃饭时小孩先喝上一碗萝卜粥或地瓜粥、大点的喝上两碗才能吃担在锅沿箅子上的地瓜干或高粱饼子。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我们村的盐碱地较多,土地贫瘠,拿苗种粮的好地少,出产不了多少粮食,年年靠吃国家统销粮过日子。“够不够360、不够就用地瓜、萝卜凑”,这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一栋栋土坯房,每逢雨天屋内昏暗而潮湿,到了冬天却冰凉透骨。一条东西土路弯弯曲曲地通向村外的田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年一到秋收完了,村子里总有十户、八户的人家,拖大拉小地到外地去逃荒要饭。1974年那年,全村人均才分到了4斤小麦。人们都说:张官村的粮食供应本,快换成塑料皮面的了。
改革开放后,这里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人们采取用黄河水大水压碱、开沟躲碱、营养钵育苗、地膜覆盖等先进种植技术改良土壤,把一片片盐碱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棉花田。随着棉花的丰收,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以往一个户一年也吃不上一斤食用油,自从种上棉花后,家家户户用水桶担大瓮拉往家里运棉籽油,家家户户有吃不完用不了的油。小村面貌发生了巨变。特别是近十年来,全村土地流转后,一切变得不再是我记忆中的村庄。家家户户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冰箱、液晶电视、洗衣机、空调、电脑也走进了普通农家。村里先后投资50余万元,对村内所有大街小巷全部进行了硬化,使家家户户出门就走上柏油路。所有墙壁都粉刷一新,有的地方还画上了孝老敬亲、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图画,街道两旁安装了一排排的路灯,灯下红红绿绿的景观树木在晚风中散发着淡淡的芳香。在各家门前宽阔的马路边停放着一辆辆小轿车。晚饭后,村里的年轻媳妇和大娘、大婶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村后或村西的广场上,有的跳舞、有的散步。
“都是党的政策好,咱农民的日子越来越美了,以前,外村人都不爱沾咱张官的边儿,现在都想把户口往这里迁,外村的姑娘抢着往这里嫁。”
八十多岁的赵大爷骄傲地说。
是啊,现在的农村不再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家乡的变化让城里人都羡慕不已。每到春秋季节和双休日,那些在城里住的人还会带着孩子来到村里,尽情享受乡下田间清新的空气,迷人的风景和幽雅的农家生活。
据了解,近年来,博兴县城东街道张官村围绕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因地制宜,综合规划,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先后实施村基础设施配套、文化活动中心、村内排水沟、街道绿美化等项目,与此同时,该村还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安装净化水设备、家家户户改造安装了旱厕,清除建筑及生活垃圾,完善垃圾桶配置,建设垃圾池,聘请了专职保洁员,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村庄保洁常态化,使全村环境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极大地提升了村子的形象。村容村貌由“差”变“美”,让发展的成果惠及群众,让村民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张官村先后被中共滨州市、滨州人民政府评为“生态文明村”、滨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被中共滨州市委评为“全市干事创业好支部”等光荣称号。
“现在条件好了,村民们都富了,村里也有钱了,就得多为村民办实事,让他们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政博感慨地说。
我沉思良久。是啊,看看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再看父老乡亲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呀! 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变迁正影射了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也记录了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历程。
平时有时间,我都会回老家转转。村子里以往的景物在我的记忆里是清晰的,这里是自己成长的地方,对这里有深厚的情感。小村里用土泥砖建房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留给人们的是一段记忆。现在,我还会时常想起童年时的那个小村庄,记忆中老街、老屋却成为遥远的记忆了。
作者:周武山,山东省博兴县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淄博市散文协会会员。喜欢写些文字,偶有文字见诸于作家报、大众日报、滨州日报等报刊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