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就食江南宣城时间考

第410期

韩愈就食江南宣城时间考

梁永照

2013年9月24日《宣城日报》刊登一篇《韩愈与宣城》的文章,讲述了韩愈就食江南宣城的情况。文章中说“宣城是韩愈青少年时代避难、求学、成长之地。在这里,韩愈度过了他人生中十三至十九岁最宝贵的花样年华。宣城,一个被韩愈亲切地称作‘里闾’的第二故乡,曾用山一样的怀抱,为韩愈遮风挡雨;用水一样的温情,为韩愈抚慰心灵。是宣城的庇佑令韩愈专心就学、涵养才华,为他在大唐王朝步入下坡的那个混乱年代里的文化坚守与创新,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关于韩愈一家就食江南这件事,韩愈在他的文章中曾多次记述。《祭郑夫人文》中说“遭时艰难,百口偕行,避地江濆。”该语下注文解释说:“家于宣州(今宣城)”。(《韩昌黎全集》卷二三)《复志赋》“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祭十二朗文》“又与汝就食江南”。(《韩昌黎全集》卷二三)诗《示爽(侄孙韩湘字)》“宣城去京国,里数逾三千。念汝欲别我,解装具盘筵。”(《韩昌黎全集》卷六)在《欧阳生哀辞》“建中、贞元间,余就食江南。”(《韩昌黎全集》卷二二)

但关于韩愈就食江南的具体时间,常见的有四种观点:

一是钱冬父先生的“建中二年(781)说”。钱先生在《韩愈》(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10月)一书中论述:

建中二年,唐王朝中央政府因为汴州(今河南开封)地区狭隘,加以扩充,引起了藩镇的猜疑。中央与藩镇的战争,看来一触即发,河南地区的人民骚然惊动,争相避难。准备在故乡河阳定居下来的韩愈一家,为了躲避这次战乱,不得不再度走上征途,避居到江南地区。他们在宣城(今安徽)有一些产业,那还是韩愈的父兄在逃避安、史之乱时置办的,这一次又成了他们的避难所。

二是张清华先生的“建中三年(782)说”。张先生在《韩愈大传》(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年11月)中讲:

鉴于战乱,韩愈随嫂郑氏等已无法在河阳居住,不得不于建中三年(782),全家又迁居他们曾避乱住过的江南宣城,此时韩愈十五岁。

三是清方成珪的“建中四年(783)说”。方成珪在《昌黎先生诗文年谱》中讲:

建中四年癸亥,十六岁。欧阳詹《哀词》云:“建中、贞元间,就食江南。”韩氏有别业在宣城,见《示爽》诗。

四是陈克明先生的“兴元元年(784)说”。陈先生在《韩愈年谱及诗文系年》(巴蜀书社  1999年)中记载:

兴元元年甲子(784),十七岁。德宗被攻,又从奉天逃往梁州,是时李晟、浑瑊等率兵勤王。不久,李晟率兵收复长安,德宗亦从梁州迁回。朱泚奔至泾州,为部下所杀。王武俊、田悦、李纳逢赦,皆去王号,但仍守旧地。韩愈全家由于兵乱乃迁往江南宣城避难。

据《旧唐书》德宗朝建中、贞元年间的历史事件记载和描述,笔者认为清方成珪的“建中四年(783)说”最为可信,最接近历史的真实。

建中二年,韩愈十四岁。据《旧唐书》记载: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欲以军府传其子李惟岳,以其年少,恐众不服,预诛部将数十人。及死,惟岳匿丧,伪为宝臣表,请以子继袭,德宗不允。惟岳乃自为留后, 使将佐共奏求旌节,又不许。是年五月,李惟岳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已起兵反叛。六月,同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拒命,不过仅几个多月,即被淮西节使李希烈、宣武节度使刘洽平定,李惟岳被杀,李正已病死,田悦归降。从这里可以得出,此次叛乱时间短,范围仅限今河北一地,并未殃及中原。韩家不会轻易背井离乡逃避江南,这也不符合韩愈《复志赋》“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因此建中二年就食江南的观点,值得商榷。

建中三年,韩愈十五岁。据《旧唐书》载:建中三年正月,马燧等再破田悦于洹水(今河南安阳北),斩首二万余级,俘三千余人。田悦遁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卢龙留后朱滔等大破李惟岳于束鹿,惟岳烧营遁恒州。闰正月,李惟岳为部将王武俊所杀,传首京师。二月,河北略定,分成德留后李惟岳管地,以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旋赐军名为义武;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赵、深都团练观察使;以德、棣二州隶卢龙留后朱滔,令还镇。朱滔以未得深州,拒不还镇,留屯深州。王武俊以未得节度使,不悦,又令其以粮三千石给朱滔,马五百匹给马燧,拒不逢诏。田悦乘机说之,二人皆反,与田悦合。十一月,朱滔等给盟称王,以卢龙留后朱滔为盟主,称冀王;魏博节度使田悦称魏王;恒、冀都团练观察使王武俊称赵王;此时自领淄青军务的李纳称齐王。十二月,李希烈反,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这就是唐朝历史有名的“五王二帝”叛乱的全面开始。也就是说,建中三年年末,全面的叛乱才刚开始,中原地区还没有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因此家住中原内陆的韩愈一家也不可能在叛乱还没到来之前离开老家,避难江南宣城。

兴元元年,韩愈十七岁。据《旧唐书》卷十二《德宗纪》记载:正月,改元兴元。大赦,诏除朱泚外,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朱滔皆赦其罪。朱泚列国号曰汉,自号汉元天皇,改元天皇。王武俊、田悦、李纳皆去王号,上表谢罪。李希烈称帝,国号大楚,建元武成,以汴州为大梁府,遣将四出攻掠。二月,李怀光反,与朱泚相结,德宗奔梁州(今陕西汉中)。三月,魏博兵马使田绪杀其节度使田悦,遣使请命。四月,以田绪为魏博节度使,吐蕃兵二万从浑瑊破朱泚兵武亭山。斩首万余级,吐蕃大掠而去。五月,李抱真、王武俊大败朱梁于贝州,斩万余人,滔遁归幽州。李晟收复长安。泚而逃途中被部下所杀。七月,德宗还长安。十一月,宋亳节度使刘洽等攻汴州,李希烈惧,奔归蔡州,汴州克。

由此可知,兴元元年正月,唐朝大规模的平叛战争已开始,至五月,大的平叛战斗已基本结束,全国局势已趋于安定,所以说,在“五王二帝”之乱基本平定、中原地区已安定下来的情况下,韩愈一家怎么可能在此时离开家乡,前往江南宣城避难?

因此,“建中四年”是最为可信,最接近历史的真实。

建中四年,韩愈十六岁。建中三年十二月,李希烈勾结朱滔、李纳、田悦、王武俊等,发动叛乱。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后王武俊等请李希烈称帝,史称“五王”之乱。“五王”之乱使整个中原及东北西三面陷入混乱之中。正月,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尚结赞盟于清水。李希烈威胁东都,陷汝州,取尉氏,围郑州,东都震駭。三月,江西节度使曹王李皋败李希烈,拔黄州、蔡州、蕲州。希烈引兵还蔡州(今河南汝南)。四月,以永平等军都统李勉为淮西招讨使,以荆南节度使张伯仪为淮西应援招讨使。八月李希烈围襄城(今河南襄城)。十月,朱泚反,据长安。德宗诏泾原兵东征,过长安,军士以无赏食劣哗变。诏禁兵御之,无一至者。乃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乱兵入宫大掠,奉废居京师之原泾原节度使朱泚为主,朱泚自称大秦皇帝,建元应天,立其帝朱滔为皇太帝,杀唐宗室七十七人,旋自将兵攻奉天,李怀光引兵救奉天,奉天围解。十二月,李希烈败李勉,陷汴州。

长安兵变,德宗出奔奉天,朱泚在长安称帝,李希烈也自称帝,天下动乱不安。“五王”之乱的发生,天下动乱不堪,特别是中原地区混战不断,而此时,嫂夫人郑氏正带领弟弟韩愈继子韩老成等一家人在河阳(今河南孟州)居住。韩愈一家之所以会居住故乡,主要是因为长兄韩会。

大历十二年(777),韩愈的长兄韩会由于受元载案的牵连,被贬韶州,可到任后仅一年多,就病死在韶州。大历十四年(779),嫂夫人郑氏带领年幼的韩愈、韩老成护韩会的灵柩北归,韶州府还特地派人保护他们,把他们送过五岭至衡阳以北较为安全的路上。韩愈在《祭十二文》中言道:“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郑夫人文》中言道:“穷荒海隅,夭阏百年,万里故乡,幼孤在前,相顾不归,泣血号天,微嫂之力,化为夷蛮,水浮陆走,丹旐翩然,至诚感神,返葬中原,既克反葬,遭时艰难。”在《祭十二郎文》中韩愈还记载了嫂嫂郑氏悲伤的言语:“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我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韩会安葬之后,嫂夫人郑氏带着韩愈、韩老成等在故乡河阳住了下来,一边为韩会守孝,一边教韩愈和韩老成读书。

这段时间,韩愈在嫂夫人郑氏的教导下学习情况在韩愈和后人的记载都有描述。

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言道:“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韩昌黎全集》卷一八)在《上宰相书》中言道“今有人生七年,而学圣人之道。”(《韩昌黎全集》卷一六)他的女婿李汉在编写韩愈文集时写的序言中说:“兄卒,鞠于嫂氏,辛勤来归。自知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韩愈的学生、好友皇甫湜在《韩文公神道碑》中说:“七岁属文,意语天出。长悦古学,业孔子、孟轲、而侈其文。”(《皇甫持正文集》卷六)

但这种安定生活,韩愈一家也仅仅过了几年。建中二年李惟岳的叛乱很快被镇压下去,并没有对韩愈一家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建中三年开始的“五王二帝”之乱,德宗皇帝逃出京城,整个中原地区,特别是河南、河北地区陷入了混战之中。

在唐代,为了逃避战乱,一些文人、名士、富豪之家多移居江淮一带比较安定的地方居住。“安史之乱”发生后是这样,“五王二帝”之乱发生后同样是这样。

河阳老家已无法居住,嫂夫人郑氏为了求得安宁的环境,且守孝已过三年(古人守孝虽说为三年,但实为二十五个月以上即可,三个忌日),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郑氏携家小南下移居宣城居住。

韩愈一家居住的“昌黎别业”,据说就在敬亭山南麓。这份宣城的祖业,传说是韩愈的大哥韩会在安史之乱期间游历江南时置办的田产,时称“别业”。也有传说是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所置,也可能是其它韩愈的先人所置,由于目前相关的文献资料匮乏,还无法确定。

韩愈十六岁移居宣城,在嫂夫人郑氏的精心教导下,在江淮深厚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少年的他发奋读书,用心钻研,儒家的理论与观念深入他的内心,为他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钱冬父先生在《韩愈》一书中说:“在他侨居宣城的五六年间,是他在学问的途径上白摸索前进的时期。在所有的学习中,就像这个时代 一切的有名作家一样,儒家的经典著作,是他主要的学习对象。唐朝统治阶级大力提倡‘经术’和烦琐的‘章句之学’,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巩固它的统治。在韩愈思想的形成期间,儒家的理论与观念正是如此地深入人心,文学家也提倡‘必先道德,而后文学’,‘立言必忠孝大伦’,这是韩愈的前辈也是古文运动的前驱者梁肃的话(见《毗陵集后序》),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学风。韩愈自己说‘生七岁而学圣人之道,以修其身’(见《上宰相书》)。正统的儒家思想成为他的唯一的思想基础,因此,维护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秩序的儒家基本精神,深深地印入他的头脑,并贯彻到他一生的行动中去。”

关于韩愈离开宣城,前往长安考取功名的时间,按照韩愈自己的说法有两个,一是贞元二年(786)。“吾年十九,始来京城”(见《祭十二郎文》)。二是贞元三年(787)。“贞元三年,余始至京师,举进士”(见《欧阳生哀辞》)。在《答崔立之书》中,韩愈也曾写道:“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其求术”。从这两段的自述来看,韩愈到长安考进士,不是贞元二年,就是贞元三年。或者是贞元二年离开宣城,贞元三年才到达长安。按照中国人计算年岁的习俗,自古就有实岁、虚岁的说法,所以这两者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综上所述,韩愈建中四年离开河阳老家来到宣城别业居住,在宣城居住学习的时间最短不低于二年,最多不超过四年。贞元二、三年间离开宣城奔赴长安,开始了他跌宕起伏最终站在了中国文学的泰山之巅的传奇人生。

(作者系河南省孟州市韩愈研究会副会长)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公众号Id:xclswh999

制作:童达清

联系微信号:ltsr2718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