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冷知识:北魏时期官员俸禄才改为发钱,成抑制门阀妙招之一
在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中,封建王朝给底下的官员发放俸禄是直接给钱的。不过这并非事实,实际北魏时期才开始直接发钱。
我国古代从来都是以农业为本,朝廷的绝大部分税收都来自农业,因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问题。但“以农为本”的思想并非一蹴而就的,也是经过从原始的采集、狩猎、游牧生活,过渡到混合的状态,再进入以农业为基础最终定型。大致是在夏朝、商朝之间农业为主经济生产模式就在华夏大地成熟了,并以中原地区为中心,随着征服、扩张而向外扩散。周朝的时候,这种共识已经基本普及到了长江与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
每个王朝的大厦,少不了各级官员的打理,要维持统治,自然要解决他们的待遇问题。由于农业实在太重要了,粮食是第一资源,因而在春秋时期发放粮食作为官员的薪水报酬的制度逐渐普及,战国时期基本就定型了。战国中后期秦国商鞅变法改革,“重农抑商”思想被明确提出,“农业为本”的基本国策自此延续了两千多年。这种转变无疑让粮食支付薪水的模式得以推广,并且固定下来,很难改变。
这种模式具体是以“石”作为单位来发放粮食的,不同的等级的官员所获得的粮食数量不同。最初三公当中的丞相、太尉是两千石,其他官员按照等级大小往下递减。后来三公九卿制度逐渐改革,相权逐渐分散,官员职位变动与细化,层级也逐渐增多。一直到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设立九品中正制度,才稳定下来直至北魏时期出现变化。
众所周知,粮食只能填饱肚子。官员们自己的吃的青菜、水果、肉类、宅邸开支,出行开销等等,就需要他们自己动手解决了。如果自己没有土地,或者皇帝没有封赏土地,一说是没有赏赐财物,官员们就只能将多余的粮食卖掉,换取钱财,然后购置土地,维持地主阶级的生活。不然的话,他们很容易三代之内因为穷困跌入社会底层。
在这里也许你能看出来其中的奥妙,官员们通过皇帝的赏赐或者出售粮食来直接或者间接获得土地,而这些土地会传给下一代,保证其家族的传承与壮大。大量的土地与粮食掌握在官员手中,他们因此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话语权。另外很多官员还可以利用职务便利,非法获得钱财购买土地,或者兼并农民的土地,抑或是直接圈地,加速这一进程。所以从西汉到东汉的四百多年逐渐积累,门阀世家逐渐兴起,逐渐控制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
由此可见,用粮食代替俸禄的制度,是门阀世家问题的隐形推手。这种模式不能抓住重点进行改革的话,不管统治者消灭了多少门阀世家,依然会有新的门阀世家上台,如同割韭菜一般,源源不绝。比如在打击门阀世家方面很卖力的宋武帝刘裕,就是因为改革没有触及要害而失败了。毕竟掌握了土地与粮食,就控制住了国家的命脉。
好在北魏孝文帝看出了部分问题所在,直接改为发钱给官员们。虽然直接发钱之后,官员们仍然会去购买土地,但是粮食却因此避免大量囤积在各级官员手中。
此前的历史格局是大部分土地掌握在门阀世家手中,而官员大部分出自门阀世家,也就意味着土地与粮食同时掌握在官员们或者门阀世家手中。当朝廷从农民与地主手中收上来的税收(粮食)不再支付给官员们,即意味着朝廷所能控制的粮食大大增加,多了许多抗衡门阀世家的筹码。
这也意味着皇权得到进一步增强,是削弱、抑制门阀世家的一项重大举措。当然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只是解决了一部分问题,还不够彻底,这个需要之后的隋唐继续改革,才逐步完成这项历史任务。
从官员的俸禄制度改革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历史经验——粮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粮食直接影响的是国民的生存问题,国家要维持好统治,就必须掌握粮食的话语权。这必须是由我们自己人掌握才行,而且还得是信得过的。只有这样避免老百姓受到威胁或者侵害,才能安居乐业,人人获得幸福的生活。所以说那些鼓吹自由经济,放弃粮食安全的公知都是居心叵测的,必须坚决抵制。
研究历史可以总结出很多道理,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依然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