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学堂】格律诗中的大拗和特拗

诗评万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38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诗词学堂

格律诗中的大拗特拗

小拗等拗句,均是一三五字的平仄不合常规者,除孤平自救者外,其余句式无论是“本句自救”,还是“小拗对句救”,均是锦上添花之举,不救亦合律。但是诗句内容所需,我们有时难免在二四六字的平仄关节点上突破平仄限制,这将形成大拗句式,如“野火烧不尽”、“向晚意不适”等句子,都是在第四字上不合平仄,这样的大拗句式则必须对句相救,以求符合格律要求,试看唐人如何处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出句标准句式当为“仄仄平平仄”,而“不”字变平为仄声,那么对句将第三字变为平声“吹”字即可,此即为大拗对句救。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
同理,出句标准句式当为“仄仄平平仄”,而“意”“不”两字均变平为仄,那么对句仅将第三字变为平声“登”字即可,此亦为大拗对句救。
七言亦同此理,且看:
眼前扰扰日一日,暗送白头人不知。(许浑《旅怀作》)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五更归梦常苦短,一寸客愁无奈多。(黄庭坚《次韵王稚川客舍》)
霜林染出云锦灿,春色并归风露秋(元好问《游友泉寺》)
以上几个七言例句,均属于大拗,出句第六字当平而仄,对句第五字,易仄为平,也避免了孤平,这样就符合格律要求了。
大拗句式同样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大拗必须对句相救,不然就属于出律范畴。其二,大拗因为情况比较复杂,初学者往往不易掌握,稍不留意极可能出律,故建议初学者尽量不用大拗句式。
特拗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这样的句式叫做特拗,这是唐诗中的常见句式,例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律诗第七句。甚至引为时尚,例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又如杜荀鹤的《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绝句中也经常用到这样的特拗句式,一般用于第三句,例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又如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特拗句式,有几点需要特别强调:
(1)在使用特拗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
(2)特拗一般多用于律诗之第七句,绝句之第三句。
(3)特拗因是常用句式,甚至是时尚句式,故不必救。
通过以上实例及讲解,我们对各种拗句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除标准平仄格式外,还有很多变通手段。恰当地使用各种拗句,对我们今后的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摘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

(0)

相关推荐